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6 06:07: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眾所周知,在新中國建立的50多年時間里,農村、農業和農民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是根本不容忽視的。在上世紀近90年中,中國的農民不管是在抗擊外侮、抵抗侵略、反抗暴政,還是在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解放以及新中國的建設中,都做出了巨大的、乃至畢生的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農業這個命脈,就沒有工業、科技和國防事業的發展;如果沒有農民這個主體和基石,國家這座大廈就不會堅如磐石;如果沒有農村社會的穩定,就一定沒有國家的安定團結、繁榮富強。所以說,重視農業、關注農民、建設農村必將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的重點工作。
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越來越顯得重要和關鍵。自上個世紀90年起,農民信訪問題初露端倪,這種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過激和不理智的上訪行為,大多是因為負擔過重、亂攤派成風、干部作風霸道粗暴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引起的,這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黨和政府對農村重視力度不夠,對農民關心、關懷、幫助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雖然我們在近20近中不斷地總結、探索、實踐,先后出臺了多項惠農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甚至取消了農業稅,對農民生產進行獎勵補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等,但農民信訪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為此,黨中央又積極開展了“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等,教育廣大黨員干部轉變思想、轉變作風,并在學習教育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重大課題。這無異于是找準了癥結、也應該是抓住了“三農”問題的關鍵。
黨中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明確要求各級黨組織要統一規劃、尊重農民意愿,由政府主導,農民主體,注重實際,講求科學合理,決不能走形式、搞形象工程。況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不是短期、孤立、單一的,而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在轉變農村群眾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行為方式,而且要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現代意識,具備現代人的素質;不僅需要轉換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而且要改變不合理的經濟和產業結構。所以,必須要立足各地實際,緊緊圍繞加強組織建設、加快產業發展、轉變群眾觀念、落實民主權利、倡導文明新風,形成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由政府引導,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參與的良好格局。
為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要重產業,狠抓農村經濟發展。抓好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和先決條件。由于受傳統小農意識的影響,農民怕改良、怕發展、不敢闖市場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市場風險太大,農民往往是在市場邊緣徘徊,產業效益較低,致富的步伐停滯不前。如何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產業,如何做大做強農村優勢特色產業,就成為黨委政府的主要職責,這也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在發展農村產業方面,可以通過組建各類產業協會,引進業主和農民共同發展,這樣既可以整合農村現有資源,做到優勢互補、信息技術資源共享,不斷發展壯大農村經濟。二是要重引導,轉變農民思想觀念。思想指導行動、觀念決定成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轉變農民群眾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根本不行,在具體工作中就會出現黨委政府唱“獨角戲”,只有轉變了群眾的思想觀念,讓農民群眾自發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才是工作的初衷和目標,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也才會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是要樹新風,倡導文明風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標志就要“鄉風文明”,也就是農民群眾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健康的娛樂方式,徹底根除黃賭毒和迷信等社會丑惡,引導農民群眾鄰里互助、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講文明、講衛生。在具體工作中,可以通過組建農民社團,組建農民舞蹈隊,開辦科技知識培訓講習班,修建農民休閑健身中心,舉辦農民運動會等,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愛好特長,用健康的娛樂生活方式占領農民精神和文化陣地,樹立文明新風。
四是要辦實事,融洽黨群干群關系。黨群和干群關系好壞取決于農民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的基礎是黨委政府是否真正代表群眾利益,是否是真正為農民群眾謀利,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所以,各級黨組織要將為農民群眾辦實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好、抓落實,要切實做到農民群眾有所盼、黨委政府有所干,把關系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辦好、好事辦實,融洽黨群干群關系,切實解決農民“群訪”和無序上訪問題。
五是要講民主,開放黨務村務。管理民主,就是要認真落實好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力,將村級黨務事務通過“公開欄”“會議”“廣播”等途徑進行公開,并要成立村級黨務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把涉及村級財務、實事辦理、五保救助等事務一一公開,真正把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力落到實處,推進黨內基礎民主健康發展。
- 上一篇:凱恩斯經濟學探究論文
- 下一篇:我國預算審批制度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