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發展

時間:2022-03-26 11:1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發展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保障理論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同時,也對社會保障理論進行了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揭示了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在論述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收入及源泉時,馬克思指出:“這個不變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從物質方面來看,……總是處在各種會使它遭到損失的意外和危險中,……因此,利潤的一部分,即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從而已體現所追加勞動的剩余產品(從價值方面來看)的一部分,必須充當保險基金,……甚至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后,也必須繼續存在的唯一部分。”①馬克思只是從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對生產資料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的角度來談建立保險制度,沒有涉及災害和事故對生活資料和勞動力所致損失的補償問題。眾所周知,資本主義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所有,工人一無所有,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如果發生了災害和意外事故,對資本家來說,重要的是對不變資本的物質形態即生產資料所造成的損失及其補償,至于可變資本,則是用來購買工人的。工人的傷亡對資本家來說并不構成對再生產的威脅,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一支強大的產業后備軍,當工人傷殘了可踢出門外,死亡了可換一批。因此,馬克思只從不變資本物質形態遭損的角度談建立保險制度就絕非偶然的。然而,在社會化大生產中,不僅僅是生產資料,處于“會遭到損失的意外和危險之中”的,而且生活資料和勞動力也是經常處于遭到損失的意外和危險之中。由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對生活資料和勞動力所造成巨大損失或損害,是經常發生的。但是,“大工業在瓦解舊家庭制度的經濟基礎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家庭勞動的同時,也瓦解了舊的家庭關系本身”。②因此,國家有必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描繪未來社會的宏偉藍圖時,不僅提出要對生產資料建立保險制度,而且論述了對勞動者也要建立保障制度。早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一文中就提出:“建立國家工廠。國家保證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資料,并且負責照管喪失勞動力的人?!雹垴R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也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建立保障制度。2、闡明保險基金的來源。馬克思認為,不管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保險基金最終都是來源于社會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產品或剩余價值。他指出,為了補償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致的經濟損失,“利潤的一部分,從而只體現新追加勞動的剩余產品(從價值方面來看)的一部分,必須充當保險基金”。④又說:“保險必須由剩余價值補償,是剩余價值的一種扣除?!雹荻鞲袼挂舱f過:“防止‘損失’的保險費確實是從剩余價值中提取的,但它算在利潤之外”。⑥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如果我們把‘勞動所得’這個用語首先理解為勞動的產品,那末集體的勞動所得就是社會總產品?,F在從它里面應該扣除……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⑦“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里面扣除:第一,和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雹噙@里馬克思不僅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建立保險制度,而且論證了社會主義社會保險基金是社會總產品的一種扣除。這部分扣除是人們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產品的一部分。因為這種扣除必須是在除了維持人們的最低生活水平和社會簡單再生產還有剩余的條件下,才有可能進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社會生產是勞動人民為自己創造財富的手段,因而社會主義生產是勞動人民自己的生產。作為社會再生產不斷進行的重要保障的保險基金,對勞動者來說是必要的,因此創造保險基金所花費的勞動也是必要勞動。這種從階級觀點來分析的必要勞動,從社會生產一般觀點來看,同時又是維持人們的最低生活水平和社會簡單再生產所必要的勞動之外的剩余勞動。3、闡述社會保障的分配。馬克思指出,社會保險基金的扣除,“在經濟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應根據現有的資料和力量來確定,部分地應當根據概率論來確定,但是這些扣除根據公平原則無論如何是不能計算的”。⑨即社會保障規模取決于社會剩余產品的價值量和社會保障物品的可供量,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因此,社會保障分配要遵循適度的原則,既要體現社會保障的功能,又不能阻礙生產力的發展。4、闡釋社會保障的功能。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保險制度具有兩大職能:一是“分攤損失”職能?!把a償風險的保險費,只是把資本家的損失平均分攤,或者說,更普遍地在整個資本家階級中分攤?!雹馓蕹滟Y本主義性質,即是說社會保障把個人的風險及損失分攤到整個社會,由社會承擔。二是“補償損失”功能?!斑@種基金是收入中既不作為收入來消費,也不一定用作積累基金的唯一部分。它是否事實上用作積累基金或者只是用來補償再生產上的短缺,取決于偶然的情況?!薄?1保險基金的特殊功能在于它既不用于直接消費,也不直接用于積累,而是用來補償風險造成的損失。保險基金是否可以用作積累,取決于風險何時發生以及風險發生后所造成經濟損失的程度。如果用于補償損失后還有剩余時,也可以用作投資。因此,保險基金用于積累是偶然的,用于補償風險是必然的,是保險基金固有的功能。5、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質。社會保障屬分配范疇,是對部分剩余產品或國民收入的一種特定的分配和再分配,是一種特定的分配關系,它具有社會屬性。馬克思說;“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且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薄?2這就是說,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社會保障是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其性質由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所決定,是社會生產關系在社會保障領域的體現。資本主義社會保障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從資本主義社會保障本質看,它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根據資本的共同利益和需要,通過社會保障的形式保證勞動力再生產而已。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裝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樣子,———但也只是在他們的利益需要這樣做的時候才如此”。○13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書中也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的實質,他說,這是資產階級從工人身上掠得一只火腿,丟還給工人一根香腸。從資本主義社會保障支出看,它是工人階級勞動力價格的一部分,采取同勞動無關的政府恩惠的形式,從而造成國家福利的假象。社會保障基金包括三個來源:一是工人繳納的保險稅。這種保

列寧創建并領導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他對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闡述更加明確和完善。他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保障應遵循的原則:“最好的工人保險形式是國家保險;這種保險是根據下列原則建立的:(一)工人在下列一切場合(傷殘、疾病、年老、殘廢;女工懷孕和生育;養育者死后所遺寡婦和孤兒的撫恤)喪失勞動能力,或因失業失掉工資時國家保險都要給工人以保障;(二)保險要包括一切雇傭勞動及其家屬;(三)對一切被保險者都要按照補助全部工資的原則給予補助,同時一切保險費都由企業主和國家負擔;(四)各種保險都由統一的保險組織辦理;這種組織應按區域和被保險者完全自理的原則建立?!薄?4這系統包含了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第一,保障項目。社會主義保障具有保障范圍廣、項目多的特點。包括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還有對殘疾人以及寡婦孤兒所設的各種救濟項目。第二,享受對象。包括一切的雇傭勞動者及其家屬,不論勞動者身份和企業性質的區別,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享受國家規定的各種保障,這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享有平等權利的社會主義優越性。第三,支付標準。津貼支付以勞動者的全部工資為基礎,按照補助全部工資的原則發放,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第四,基金來源。保險費由企業主和國家兩方負擔,勞動者個人無須繳納保險費。第五,管理機構。由國家建立統一的保險機構管理各種保險業務,以便各項保險基金的統籌安排,同時可以防止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互相扯皮的官僚現象,從而減少保險成本。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根據馬克思、列寧的理論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

三、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同志就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將采取調節勞資間利害關系的政策。一方面,保護工人利益,根據情況的不同,實行八小時到十小時工作制以及適當的失業救濟和社會保險,保障工會的權利;另一方面,保證國家企業、私人企業和合作社企業在合理經營下的正當的盈利;使公私、勞資雙方共同為發展工業生產而努力?!薄?5因此,1948年12月東北行政委員會頒布了《東北公營企業戰時暫時勞動保險條例》。這為建國后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積累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同志指出:“由于社會經濟改組和戰爭帶來的工商業的某些破壞,許多人對我們不滿?!I的知識分子和失業的工人不滿意我們,”○16“我們要合理地調整工商業,使工廠開工,解決失業問題,并且拿出二十億斤糧食解決失業工人的吃飯問題,使失業工人擁護我們?!薄?7因此,在企業中建立了失業救濟制度。因為當時把失業看作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認為我國失業是由于舊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造成的,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暫時出現的現象。因此,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就取消了失業救濟制度。建國后,為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利,1951年2月26日,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簡稱《勞保條例》),實行全國統一的勞動保險立法?!秳诒l例》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對保險費的征集、保管和支配、保險的項目和標準,以及保險事業的執行和監督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此外,還制定了關于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制度?!啊睍r期,由于“”的干擾破壞,《勞動保險條例》被視為腐蝕工人的修正主義的條例,管理社會保險的專門機構被撤銷,社會保險基金的征集、管理調劑使用被廢止,整個社會保障事業處于混亂狀態。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也被忽視了。

四、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

建國后,我國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以計劃經濟和產品經濟作為理論基礎,沿用原蘇聯的“國家統包”模式建立起來的。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越來越迫切地要求改革舊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保障制度。因此,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也廣泛開展起來。其主要理論成果有:1、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社會保障制度重要性的認識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而逐步提高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改革開放至十四大前。這一階段,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化方向逐漸改革,國有企業經歷了放權讓利、承包制、股份制試點等改革階段。這時,企業很少破產,對社會保障的要求不明顯,因而對社會保障作用的認識不足。(2)十四大至十五屆五中全會。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必然使企業有生有死,經營不好的企業要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因此,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意義。”1994年朱钅容基同志在全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會議上指出,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最重要的配套改革”。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破產難,《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難以執行,根本原因就是社會保障體系極其脆弱,破產企業的職工難以安置。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后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因此這一時期將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國企改革的配套措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3)十五屆五中全會至今。2000年召開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建議》指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這已經不是把社會保障制度僅僅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而是把它放在經濟體制和整個社會發展的高度來加以定位。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的“穩定器”、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器”。從我國現實情況看,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產業結構處于大調整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處于關鍵時期,特別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朱钅容基總理在2000年5月召開的“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座談會上指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實踐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的要求?!蓖咎岢龅摹叭齻€代表”重要思想中,強調我們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正是貫徹這一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2、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具體設計。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在計劃經濟和產品經濟的基礎上,在蘇聯國家保險制度的示范下建立起來的。其中包括:(1)國家保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公費醫療、工傷及生育保障、國家救濟、國家福利事業、軍人保障、物價補貼、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等);(2)企業保障(職工勞動保險含:退休保險、醫療保險、工傷與生育保險等,職工福利,職工生活困難補助等);(3)鄉村集體保障(農民合作醫療、“五保戶”制度、軍屬優待、集體救濟等)。其特點是以國家為直接責任主體,以就業保障為核心,勞動分配與福利分配相結合,并按照城鎮與鄉村二元化方式進行設計和實施。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經濟體制進行了市場化改革,特別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傳統社會保障制度喪失了計劃經濟和鄉村集體經濟的基礎,因此必須進行改革,重新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毙滦蜕鐣U峡蚣馨?(1)社會保險: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公務員養老保險、農民養老保險;(2)社會救濟:自然災害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鄉村“五保”制度等;(3)社會福利:全民福利、殘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婦女兒童福利、軍人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4)優撫安置:軍人撫恤、退伍軍人安置、軍屬優待等;(5)社會互助:社區互助、民間機構互助等;(6)其他制度:公務員醫療補助、住房公積金等。盡管到目前為止,這種體系仍然存在著城市與鄉村壁壘,但其制度安排卻是以項目的保障性質來劃分的,它摒棄了原有制度的封閉性和受益者的身份性,體現了新制度的社會性和平等性。在新型社會保障的道路選擇和技術策略方面,十五屆五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要加快形成獨立于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將社會保障置于經濟的內生環境中,考慮了經濟效率與經濟增長,體現了社會保障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社會保障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公平與效率相一致的原則。在資金籌集方面,建立可靠、穩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籌措機制和有效營運、嚴格管理的機制,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模式,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在管理體制方面,實行稅務機關征收、財政管理、社會保障部門委托銀行發放的收支兩條線、服務社會化的管理體制。這一制度將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而逐步完善起來。總之,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經歷了從抽象到具體、從宏觀到微觀、從理念到制度安排的發展過程。它將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同時又不斷為社會保障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注釋:

①②④○11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958、536、958、958•

③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4•

⑤馬克思•資本論[M]•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198•⑥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M]•人民出版社,1976•444•

⑦⑧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9、9-10、9•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第3冊),393-394•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99•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568•

○14列寧•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布拉格”)全國代表會議[M]•列寧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449•

○15選集[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1082•

○16○17選集[M]•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