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價值鏈重塑機理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01 05:31:00

導語:循環經濟價值鏈重塑機理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價值鏈重塑機理管理論文

分析:傳統價值鏈理論具有局限性,循環經濟發展對價值鏈完善極富啟示。循環經濟下的價值鏈重塑機理包括企業內外部價值鏈重組機理、產業價值鏈強鏈整合機理和區域價值網勾連共生機理,為循環經濟價值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提供借鑒與決策支持。

一、傳統價值鏈理論的分析

波特(MichaelPorter,1986)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價值鏈這一概念,他在分析公司行為和競爭優勢的時候,認為公司的價值創造過程主要由基本活動(含生產、營銷、運輸和售后服務等)和支持性活動(含原材料供應、技術、人力資源和財務等)兩部分完成,這些活動在公司價值創造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由此構成公司價值創造的行為鏈條,這一鏈條就稱之為價值鏈[1]。價值鏈指的是將一項產品或服務從提出概念與設計,經過不同階段的加工,加工出制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直到消費者使用后的最終處置。生產環節只是所有價值增值環節中的一環,每一環節中又包含一系列的經濟活動,比如,生產環節就涉及原材料的加工、內部物流控制以及成品包裝等活動。雖然,價值鏈常常被視為縱向的聯系,其實鏈內的各環節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不僅公司內部存在價值鏈,一個公司價值鏈與其他經濟單位的價值鏈也是相連的,任何公司的價值鏈都存在于一個由許多價值鏈組成的價值體系(ValueSystem)中,而且該體系中各價值行為之間的聯系對公司競爭優勢的大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2]。

價值鏈主要是相對于一個企業而言的,是針對企業經營狀況開展的價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業的價值生成機制,剖析企業的價值鏈條的構成并盡可能加以優化,從而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企業不同,其價值生成機制也不同,在這些企業的價值鏈條構成中各有其價值生成的重要節點,有的在生產,有的在研發,有的則在營銷或管理上。如果企業某一節點上的價值創造能力在同行中遙遙領先,可以說這個企業在這方面具有了核心競爭能力。

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與合作共生企業發展模式的提出,企業不僅注重競爭的優勢產生而且開始廣泛開展合作,獲取合作共贏。于是,學者開始探討價值鏈的外部延伸,主要包括價值鏈的分解與整合、價值網的形成等。在價值鏈條的片斷化和空間重組方面,克魯格曼(Krugman,1995)曾經探討過企業將內部各個價值環節在不同地理空間進行配置的能力問題。由此,使得價值鏈中治理模式與產業空間轉移之間的關系成為全球價值鏈理論中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此后,阿爾恩特和凱爾科斯(Arndtand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斷化”(Fragment)來描述過生產過程的分割現象。他們認為這種生產過程在全球的分離是一種全新的現象。這就使得同一價值鏈條的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跨界生產網絡被組織了起來,這一跨界網絡可以由一個企業內部完成,也可以由許多企業分工合作完成[3]。來源于/

綜上,可以發現,雖然價值鏈的內涵從產生至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價值鏈的整合與價值網的形成方面,仍舊沒有很好的理論進行支撐,價值鏈的外部整合往往停留在理論上的戰略聯盟、產業集群等方面,這些只能是一種契約上的關系完善,而不能實現價值上的連接,不能完全支撐一個巨大的價值網的內在連接關系,因此,需要有一種更穩定、更強大的連接機制改善企業、產業的價值體系。

二、循環經濟發展原則對價值鏈的啟示

(一)循環經濟發展原則

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因此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4]。循環經濟的根本任務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3R原則)[5]。

1.“減量化”原則。“減量化”(Reduce)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此外,要求產品包裝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減量化原則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2.“再利用”原則。“再利用”(Reuse)原則是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后繼續使用,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過早地成為垃圾;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用品的污染。來源于/

3.“資源化”原則。“資源化”(Recycle)原則是指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資源化原則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在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在循環經濟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環經濟不是簡單地通過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而是強調在優先減少資源消耗和減少廢物產生的基礎上綜合運用3R原則,3R原則的優先順序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對價值鏈的啟示

1.價值鏈延長。循環經濟條件下的生產方式本質特征就是延長了產品價值鏈的環節,通過對行業價值鏈過程中副產品的減量與處理,以及對產品使用后殘余物的回收處理再利用,延長了該行業的價值鏈,使得有限的資源能創造出更大的利用價值。此特征的典型案例就是著名的“杜邦模式”。這種模式可稱之為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其要義是組織企業內部各工藝路線之間的物料循環利用。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耐用性。20世紀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員把工廠當作實踐循環經濟新理念的實驗室,創造性地把循環經濟三原則(即3R原則)發展成為與化學工業相結合的“3R制造法”,以達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環境保護目標。他們通過放棄使用某些對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減少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以及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到1994年已經使該公司生產造成的廢棄塑料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同時,他們在廢塑料如廢棄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學物質,開發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產品。現在的杜邦公司已發展成一家以科研為基礎、提供提高人類在食物與營養、保健、服裝、家居及建筑、電子和交通等生活領域的全球性企業。在全球70個國家經營業務,共有員工79000多人,2001年總收入為247億美元,在財富500家美國最大的工業/服務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2.價值鏈網狀或環狀化。由于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對生產或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必須進行處理,而不能當作廢棄物直接排放或丟棄。這就使企業必須盡量地對副產品進行處理,并使處理后的副產品產生再利用的價值,以平衡處理成本。這樣就可以把處理后的副產品作為新的原材料供應給其他企業使用,這樣就使得該行業的價值鏈與其他相關行業的價值鏈形成了交叉,從而變為網狀化或環狀化[6]。

三、循環經濟下的價值鏈重塑機理

(一)企業價值鏈的內外延伸機理

循環經濟下,企業價值鏈也能通過內部重組和外部延伸實現價值鏈業務流程和生產活動價值增值能力的增強,提高企業價值鏈的效率。通過內部和外部兩個方向的延伸,能大大增強價值鏈的鏈長和鏈強,實現企業價值的縱向和橫向循環,提高企業價值鏈創造價值的能力。

1.內部重組。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通過企業內部循環經濟價值鏈的重組,實現基本活動的循環,并使部分輔助活動在重組過程中直接參與價值創造,轉變為基本活動。如一些化工企業在處理廢棄物時按照傳統價值鏈理論它將歸屬于內勤活動,但經過循環經濟的重組整合,該活動變為生產運營活動的主要環節之一。企業價值鏈內部重組的實質是依據循環經濟的發展原則,改造價值鏈,使價值鏈的載體——物流鏈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從而完善價值鏈的運營機制。

2.外部延伸。外部延伸是企業保持系統開放性的必要條件。如果企業價值鏈是一個封閉體系,在循環經濟價值鏈的運轉過程中,隨著資源、能量、信息的消耗,價值鏈將進入“死循環”狀態,企業系統將面臨“滅寂”的危機。只有將企業價值鏈的“觸角”延伸到外部環境中,才能為企業系統引入負熵流,實現企業系統的自組織,使企業價值鏈的循環保持生生不息。

(二)產業價值鏈的強鏈整合機理

產業價值鏈是企業價值鏈在產業鏈上的價值體現,是以產業鏈運行為載體的價值循環鏈條。產業價值鏈是企業價值鏈的延伸,是多個企業價值鏈相互銜接的整體。產業價值鏈不能僅僅通過聯盟、契約和簡單的利益關系維系,而是價值運行的內在需求的結果。只有產業價值鏈存在強鏈關系,產業價值鏈才能穩定,才能形成一個價值整體,才能通過加速價值流轉創造更多的價值。產業價值鏈的強鏈整合表現為:

1.循環。產業價值鏈是指以某項核心技術或工藝為基礎,以提供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效用系統為目標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的企業集合。這就決定了價值鏈上的企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他們的這種關系決定了價值鏈的循環特征。

2.增值和扶持。產業價值鏈的增值表現為通過投入將其轉化為價值增值的過程。在波特價值鏈模型的上游,首先供應商提供投入,然后企業在價值鏈上增加價值,再交給價值鏈的下游,即其他企業或最終消費者。這種依次、連續穩定的價值增值和傳遞過程一部分需要借助某種實物形式來表現,另一部分則存在于服務的過程中。扶持表現為企業價值的實現必須要通過投入來實現和強化。

3.系統整合。處于價值鏈中的單個經濟個體不是獨立存在的,其經營行為表現出它與價值鏈上其它企業的緊密關聯性。正是由于這種緊密關聯性,才使得價值鏈上的企業構成了一個協調有序的系統,表現出系統特征。經濟系統的主要特征是系統中的個體不能脫離系統而孤立存在,系統中個體的行為是以系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是以個體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此,應該用統一的、聯系的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待價值系統中的企業[7]。

(三)區域價值網的勾連共生機理

區域價值網是一個區域的各個產業通過循環經濟的作用實現的價值連通網絡體系,是區域經濟價值流轉的大循環。在一個區域內,存在著各種產業,如果產業之間不能存在價值連通和價值交換,那么區域經濟將陷入“各自為政,自生自滅”的困境,區域價值體系終究要覆滅。但如果區域價值鏈能互相勾連、互相促進,形成一個共生的生態網絡,組成一個生態位重嵐疊嶂的系統,將實現區域經濟的欣欣向榮。

1.勾連。勾連是指通過循環經濟實現不同產業間的實物流發生交叉匯合,而最終導致產業價值鏈也互相連通的現象。勾連并不是要實現所有產業所有價值節點的互相連通,而是在循環經濟引導下的必要環節上實現點與點的對接,使不同產業之間通過微小的接觸點交換價值,實現價值的大循環流轉。在一個區域的循環經濟價值網中,這種點與點的勾連是無處不在的,但又不是無處都在的。無處不在是指勾連的數量大,且是動態的,只有價值動態流轉才能實現價值增值;不是無處都在是指區域價值鏈的勾連不是以面的形式發生的,產業間的價值交流往往發生在產業內某一個企業和另一個產業的企業的價值交換環節。

2.共生。共生是循環經濟的特征與目標之一,只有在區域內形成一個多種經濟實體共生的多樣性生態網絡,區域經濟才能和諧發展。共生并不是一種消極的共同存在狀態,而是一種積極的相互作用關系。通過循環經濟實現的共生,企業與企業、產業與產業之間就能相互推動,加速價值流轉,實現價值增值。

3.生態位彌合。在區域價值網絡中,存在著許多未曾開發的生態領域,即空白小生位。循環經濟的發展促使一些利用廢棄物進行生產的企業誕生,很好地填補了一些空白小生位。而小生位的填補不僅實現了小生位的價值創造,其意義更在于實現了價值鏈網的更大范圍連通,為區域價值網的價值交換提供了更多機會,提升區域價值網價值實現能力。

四、結語

循環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我國保持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循環經濟價值鏈是對傳統價值鏈的延續與改造,保持傳統價值鏈價值增值的優勢,但同時通過循環經濟的連接,實現企業價值鏈在產業、區域上的連通,使價值鏈成為“點——鏈——域”的環網狀價值體系,大大提升價值鏈的價值增值能力。筆者通過研究循環經濟下的價值鏈重塑機理,對于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循環經濟價值鏈的運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循環經濟價值鏈的完善,是我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