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

時間:2022-12-14 08:29:16

導語:互聯網金融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金融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

摘要:互聯網金融,作為時興的金融業發展新模式,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和未來前景。本文基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背景,結合經濟學理論基礎,從優勢和劣勢兩個方向,解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未來。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經濟學;革新

一、引言

二十一世紀,隨著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的全面發展,我國的金融行業也開始逐步向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形式過渡,并取得了驕人成績。互聯網金融,相比于傳統金融服務,其形式明顯較為多樣,主要有借助于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支付和借助于互聯網平臺的網上銀行和互聯網眾籌等等服務。互聯網金融的全面發展,既完成了資金從儲蓄者到融資者手中的轉移這一最基本的功能,又滿足了社會的日漸信息化對交易的高效性和時效性的要求。從事實來看[1],我國的金融業向互聯網金融的全面過渡已經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大勢而愈演愈烈,我們可以大膽斷定,短期內我國將進入全面的互聯網金融時代。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到,互聯網金融的全面發展不僅僅依靠于而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更需要新時代背景下對我國的互聯網業態進行經濟學理論層面的解讀。從經濟學原理層面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是對我國未來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的合理分析和預測,具有顯著的效果。

二、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最基礎部分還是金融服務模式,互聯網技術只是其外殼,根據業界幾個標志性事件和產品的推出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2]:1997年,中國招商銀行率先推出了中國第一家網上銀行,以此為標志,代表著第一階段的來臨,這一階段持續了一年左右,各大銀行相繼推出自己的網上銀行,代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正式開始。第二階段則是1999~2012年。在這一階段內,各大傳統金融機構相繼加入市場,積極拓寬在線業務,其中具有代表性是第一家通過中國金融認證中心認證的銀行中信銀行和規模較大的工商銀行。同期,當時的電子商務企業主要從事的是互聯網銷售業務,并算不上嚴格意義的互聯網金融。之后的2013年,余額寶推出,才證明了我國新時代互聯網金融的全面發展。

三、經濟學優勢理論分析

(一)規模經濟理論。從上述分析著手,首先需要引入規模經濟理論。規模經濟分析,即從供需總量著手的,對整個經濟體的內生機理進行分析的一套理論。其主要分為供給方規模經濟和需求方規模經濟兩個部分。本理論在雙方的體現并無較大區別,當經濟體的規模增加時,為了維持其運行而使用的內部成本會隨之下降。其中蘊含的機理包括了生產力的全面提升和經濟主題消費能力的全面提升,多重刺激造成了這一內生性較強的結果。從實際上來看,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中,用戶量的不斷增加,使得金融行業內對擴大規模和提升生產效率的要求有了顯著增加,從而繼續刺激整個行業的發展。同時,供給方規模經濟與互聯網的融合,使得信息技術本身這種要素對于傳統經濟中的資本與勞動要素有著更加顯著的替代效應,這一特點也是金融產業直接打破現有傳統經濟藩籬的一大體現,這一理論也作為直接指導,對現實發展進行表征。需求方規模經濟,與供給方規模經濟相反,主要存在于市場體的外部,主要例子有余額寶等P2P基金。這一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特性十分明顯,在其問世初期,并沒有得到廣泛關注,所以其價值不甚明顯,但其具有較高收益的特點,在吸收到廣泛用戶,規模經濟效應大幅度提升的時候,就將帶來一個用戶和廠商之間的刺激性正反饋效應。在跨過這一臨界位置之時,需求方整體所表現出來的高強度邊際效用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二)長尾經濟理論。長尾經濟理論在2004年由經濟學家Anderson開創[3],其主要內容為:一個經濟體為了滿足更大的獲利需求,可以利用成本優勢打開利好市場,造成共同市場份額對主流產品市場份額的超越。也就是說,原先所認為的冷門產品可以通過合理運作變為主要盈利產品。這一理論的核心部分,是注重產品品種的多樣性,并通過協同手段降低共同運作成本。通俗而言,在這一理論的范疇內,大體市場的相對冷門產品具有一躍而起成為龍頭的可能性。將該理論嵌套到互聯網金融業,明顯,互聯網金融在發展之初,相對于傳統金融行業,就是居于產業鏈長尾的地位,在其發展過程中,互聯網金融不斷催生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義的產品和服務,反過來對行業造成了正向的影響,提升了目下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平等性和開放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進入媒介是對于普通人而言比較普遍的智能手機和電腦等等,提升了手續的簡便性,使得微小體量業務的規模化成為可能,充分發揮了長尾經濟理論的正向影響。(三)范圍經濟理論。范圍經濟理論可以看作是對規模經濟理論的一種補足,如果將規模經濟理論的相關分析看作是經濟體內部的縱向比較,那么范圍經濟理論就是一種橫向的比較方式。本理論的核心在于,在同一供給方內,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的品種的多樣性越高,其運營的總成本越低。將這一理論嵌套到如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來,所得到的分析結果十分淺顯易懂,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而今金融行業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其范圍經濟效應明顯。同時,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成本相對于普通金融形式有明顯的降低,這也降低了整個行業的平均運營成本。

四、經濟學劣勢理論分析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將會發現如今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必須要面臨的各類挑戰。首先引入信息經濟學中最經典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其主要內容為,經濟運行的重點是各類經濟信息,供給方和需求方通過對信息的博弈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這一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信任風險。信任風險的直接來源是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在一般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業務都是在線上直接進行,隨著技術的發展,交易雙方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隱藏自己的身份或創造僅僅對己方有利的信息,導致交易的不公平。同時,互聯網金融由于仍屬于不夠完善的發展期,沒有權威第三方機構對其業務作出安全評估和效率分析,這將造成信任風險的難以解決,對此,必須要設立合理全面的征信體系。除了這一點,必須要引入經濟學理論中的搜尋理論[4]。考慮到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所帶來的搜索前置和價格離散情況,信息在交易雙方之間不是均衡分布的,這也造成了不同定價情況所導致的廠商惡性競爭情況難以完全解決,值得進一步關注。公共物品角度:公共物品,不同于主要參與市場交易的私有物品,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意指如果某一個消費者在公共物品的生產過程中承擔了一部分成本,他依舊無法排除或者組織他人消費這種公共物品。非競爭性意指某一個消費者在免費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他并不會對他人消費這種公共物品的數量和質量產生影響效應。但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務業不應該是完完全全的私有產品,而應該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被廣泛使用,但對于公共物品的過度使用容易引發“公地悲劇”,這也是必須進一步被約束的成分。

五、結論

互聯網金融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現代化發展的產物,在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其發展推動著改革的前行,綜合了機遇和挑戰,具有無量的發展前景。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未來,需要政府和市場統合作用,排除一系列復雜的阻礙因素,才能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才能在市場機制中,有限資源條件下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實現互聯網金融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月霞.網上金融與安全構筑[J].海南金融,1999,(07):19-22.[2017-09-27].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2017-09-27].

[3]唐海軍,李非.長尾理論研究現狀綜述及展望[J].現代管理科學,2009,(03):40-42.[2017-09-27].

[4]狄衛平,梁洪澤.網絡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27-33.[2017-09-27].作者簡介:許卓同,濟寧一中。

作者:許卓同 單位:濟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