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四大定律和考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的標準

時間:2022-10-10 02:12:00

導語:經濟學四大定律和考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的標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四大定律和考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的標準

社會流行的測度學者的學識水平的標準是學歷、職稱和權位。評價和說某位學者的學識水平是否高,一說學歷,是大學生、研究生;二說職稱,是教授、研究員、博導;三說學者的單位和學者掌握的權力和社會地位。在國家級學術單位并掌權者為高;地方級的次之;民間、個人研究者則屬于視野外的等級。目前中國傳媒在請人發表意見時,選擇學識水平高者,就找學歷高,找有博士學歷的,要找教授,要找國家級的大學和研究院所的。學者為順應社會,為證明自己學識是高水平的,也這樣包裝宣傳自己。寫書發表文章標注自己的學歷、職稱、權力。標注上自己是博士(是洋博士的要特別標明),是教授、研究員(是博士生導師資格的教授、研究員,要特別標明是博導。),是院長、所長。

上述測度學者水平的方法,如果在自然科學界,雖然它不是學術考量的標準,可社會這樣看的結果,也大差不差,雖是錯也錯的不多大。(也會把少部分高水平的學者排除在外,也會有少數水平不高,但有處理人事能力的人,讓人認為高水平。)但是對經濟學家,用這種標準來測度,那就差大了,錯大了。怎樣測度經濟學者的學識水平,本人提出一個大而粗的標準,象考量人的數學水平,會幾何代數者是中學水平,只會算術者是小學水平一樣,也用經濟學家掌握經濟學哪些知識,來考量經濟學家的水平。本人提出用經濟學家對經濟學四大定律認知狀況,來度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等級。

哪四大定律?哪四個等級?

1、供求狀況對商品價格,對商品生產影響的定律。僅懂得這一定律規律者是“小學”級的學者。

2、權力和力量狀況對商品價格,對社會財富分配,對生產影響的定律。只懂得這一定律規律者是“小學”級的學者。懂得前一和這一定律者是“中學”級的學者。

3、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懂得前兩和這一定律規律者是“大學”級的學者。

4、社會運動變化定律。懂得前三和這一定律規律者是得道的“博士”級學者。

這里特別強調指出:本文提出的標準,僅僅只是考量基礎經濟學(常稱為政治經濟學,簡稱為經濟學)的學者的學識水平。而不對經濟學分支學科。象會計、財政、金融、貿易等專業。分支專業教授們的學識水平大體可按社會流行的方法來考量。本人不敢談他們的水平,因為本人不知哪些知識的深淺。

一、供求定律

一種商品的社會生產量、供應量與社會消費量、需求量之比與價格高低成反比趨勢的經濟規律,被稱為供求定律。展開來說,也就是一種商品的生產量大了,供應量多了;而消費量、需求量不相應增加,或增加的少,或減少,這種商品的價格將下降;反之則上升。商品價格下降,生產者獲利將減少,這樣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和生產實力將被挫傷,導致一些生產者退出,導致該種商品生產量下降。反之,價格上升,生產者將獲得豐厚利潤,這將激發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充實生產者的生產實力,導致該種商品的社會生產能力和生產量上升。這種由供求關系影響決定價格變動趨勢,影響決定生產狀況、變動趨勢的規律性現象,被稱為供求定律,它也被稱為市場規律,這一規律是經濟生活中重要的自然規律。它是由英國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首先闡明的。

由于這一規律性現象經常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人們能切實感受它,看明白它。因而它是很多人一點就通的道理,因此許多不懂學術的人都懂。學術界人說鳥都懂供求規律。這一定律可稱為經濟學里的“傻瓜”定律,因為傻瓜都能懂。

供求定律、市場規律是客觀規律,一些經濟學者學懂了這一規律,就覺得自己掌握了客觀規律,掌握了真理,就覺得自己了不得了。學識上就停留在這個水平。我不知中國的一些著名經濟學教授到底是否是只有這個學識水平,還是深藏不露。只在報上變著花樣講市場規律、供求定律。現在這樣的經濟學教授成大群,整天在那呱嗒市場規律。

二、權力、力量定律

在廣義生產中,在生產、分配、交換過程中權力力量占優勢地位的,權力力量較大者獲得較多的利益,成正相關關系;權力力量對比的差距與社會生產效率成負相關關系。這種規律性現象,稱為權力力量定律,或權力力量規律。

在生產中,產業主、管理者權力力量大者就可多占生產收益。在奴隸社會,奴隸主管理者有權力有力量對奴隸生殺欲奪,奴隸主、管理者就可將生產收益全部占有。而在勞動者獲得自由后,不再是奴隸,業主權力相對小時,有自由權利的勞動者就可分享得到比當奴隸時多的收益。在工人聯合起來,力量大,共同爭取權利時,不再象單個工人任由比自己權力力量大得多的產業主管理者欺壓時,工人就可得到比過去多得多的生產收益。壟斷生產者的權力力量集中,比人數眾多的但分散形不成力量的消費者更有力量,在交換過程中可獲得較多的社會財富。而分散的生產者由于內部利益矛盾沖突,形不成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時,在交換過程中,只能獲得較少的社會財富。如果消費購買者是集中壟斷者,則生產者在這種交換的過程中,只能獲得很少的,勉強維持生存的收益。當打破壟斷使權力力量分散形成交換雙方力量相對平衡時,雙方都能獲得適當的收益。

經濟學四大定律和考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的標準

生產各方的權力力量差距大時,象奴隸社會,社會生產效率低。而在生產者自由平等社會,如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生產效益大幅提高,民眾普遍過上物質財富豐富的生活。象壟斷企業為獲得較多收益,為提高價格,會有意減小生產量,生產量減小反而獲得較多收益,少勞而多得,何樂而不為?這樣使社會生產下降。而在打破了壟斷后,壟斷者不能再少勞而多得后,成為只能用優良的勞動服務才能獲得較多收益者,這種曾被壟斷的產品就會優質地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權力力量定律規律是影響決定社會經濟生產的重要規律,對社會生產有著重大作用影響。要說不少普通老百姓也知道這些,象俗話說“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誰權大實力大,誰得的多”就是這個意思。只不過老百姓不會象理論家一樣論述理論。

為什么主流經濟學家只講傻瓜定律?沒有名正言順地講權力力量定律?一是因為供求規律表現的太突顯,總讓人看到它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而讓人忽視忽略經濟活動中其它東西的存在和作用。它的突出表現掩蓋其它東西的存在和作用;二是凡獲得較多社會財富者,也是社會政治經濟實力力量強者,雖然其中不乏知道自己成為大富者是靠其強大的權力實力,(靠勤勞和汗水換來的大富者們,也多多少少有象上面大富者一樣的做法),有些作法是違背道德的,是講不得的。因此他們不愿講自己不道德的一面,決不會堂而皇之地講自己如何使工人少得工資,如何克扣工人工資的手段和作為。他們只講自己是勤奮,是運用智慧,抓住了機遇的。運用智慧,抓住機遇是他們愿大講特講的。講自己獲得高收入、高利潤是市場使然。講自己沒有少給工人報酬(雖然有豐厚的利潤,但只付給工人難以維持正常生存的工資)是勞動市場價格如此,是供求規律決定的,是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結果。資產階級是社會政治經濟實力強者,是強勢話權者,他們的思想認識觀點在社會占主流地位,統治地位。資產階級把自己多占論說成是客觀規律使然,是理所當然,是合理合法合道德。這套道理聽起來蠻像真理,是那么回事。于是天真的不愛多想多考慮的很多人,不僅資產者,也包括執政者,廣大無產者和學者就信它,不多想其它了。這就成了社會的主流認識、統治觀、世界觀,這種統治觀、世界觀對發現權力力量定律起到阻擋作用,起到掩蓋作用。讓人難以發現權力力量定律。權力力量定律是“傻瓜定律掩蓋下的”定律。

論文經濟學四大定律和考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的標準來自

歷史上獨裁專制理論家搞個“君權神授”來蒙騙人,現代資產階級理論家也搞個“君財神授”來蒙騙人。“市場使然,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是“君財神授”的“科學版”的解說詞。因此聽信“人窮富”是因為市場使然,聽信大富者都是努力尋找機遇努力勞動者,是天真的傻瓜。而明白了權力力量規律作用的人是上升一個認識層次,對社會經濟生活有了更透認識的人。因此只懂供求規律者、只信供求規律者是天真可愛的傻瓜。而既懂供求規律,又懂權力力量定律者是有了一定頭腦,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這類人應該是少了份天真的中學生啦。

權力力量定律規律是經濟生活的重要客觀規律。你權力力量地位實力大了,你就會獲得較大的收入。誰的大誰就獲得高收入。權力客觀規律與供求定律是影響經濟生活的兩個重大東西。是決定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兩大重要規律。是不以人的愿望而轉移的客觀規律。它們是描述解述經濟生活的兩大理論側面。所謂左右派經濟學理論,其實就是各偏激一面的理論。左派馬克思經濟學理論是偏激在權力力量定律規律一面的經濟現象描述解述,右派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是偏激在供求定律規律一面的經濟現象描述解述。右派一面搞得較成熟較完善。馬克思傾其一生心血只搞了另一面的一部分,很小很少一部分。其中還存在較嚴重錯誤。

如果經濟學者只學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哪學成的是有“一張小學文憑”的“天真可愛的小傻瓜”;如果只學左派經濟理論,哪學成的是只有“半張小學文憑”的蠻橫的令人憎惡的“半傻”。

中國目前經濟學者多數是即學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又學西方主流經濟學,是持一張半“小學文憑”。一張半小學文憑能否相當一張中學文憑?能否上升為中學水平?不能!要成中學水平,哪還要自己能分辨兩個理論體系中哪些是真理,哪些是假理,能去偽存真,融會貫通的人。只有很少的天資聰慧的人達到準中學水平。雖然許多中國經濟學者具備了兩方面的知識底子,但由于少有辯假理去假理的能力,無法正確融匯,他們多數人實際表現,寫文章講話只能顯示小學水平。

三、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

大學者,具備某專項業務的主要基本知識的人,能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處理和解決專業遇到的問題的人。什么知識水平能正確處理解決生產生活經常遇到的問題?大學知識水平是應該基本達到和滿足這一要求的。正確處理經常遇到的政治經濟問題要具備什么樣的經濟學知識?要懂得公平與效率正相關規律的經濟學知識。這樣的人就可以正確處理經常遇到的政治經濟問題,使社會公平,經濟繁榮,就能安邦治國,造福一方。而不會再象無知無畏的人,搞得民眾極端窮困,受苦受難,搞得政權崩潰,戰禍連天。

經濟學四大定律和考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的標準

理解掌握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需要有極強的理性思維。它需要弄清公平是什么?效率是什么?對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進行定義,要對認識公平的難點、困難——人們對事實不認同;各種立場觀點的人,對公平有不同地解說搞清。沒理性思維的人是搞不清這些的。因而它也只能屬于象征講科學理性的大學。因而說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知識屬于大學水平。

科學是要理性思維的,過去一些人認為經濟學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另類科學,是不是科學的科學。其實經濟學是與自然科學是同性質同樣的科學。只不過認識弄懂建立它,比其它自然科學更難,需要更強的推理,辯理。所以它現在,也就是舊經濟學還不是真正的科學。搞懂經濟學的人要比搞懂自然科學的人需要更強的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目前經濟研究隊伍,不少是“理科”學不好,只好學“社科”。加上舊經濟學里講信仰觀點多,(違背理性認識方法)把經濟學者變成信徒、迷信者。批量生產的多是“聽話信教”的學生,難出理性的學者。難出具批判理性的,能分辯真理、假理的學者。不具有批判理性者,只會“聽話信教”者到經濟“大學”層面認識范圍就“找不到北了”。

由于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論述較難,本文就不再細講。(有興趣的有能力的讀者請閱本人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一文,請到《中國學術城》網站搜索)。這里簡單講它和與它相聯的經濟學知識。公平與效率正相關是社會經濟的規律性現象,是生產生活的客觀規律。“一個社會公平了,這個社會就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不公平了,經濟衰退,國家窮困衰敗,人民受苦受難。”效率的定義是指社會生產的多,人們享受的多。這個效率不是指某些人、某個集團的效率,不是指企業的利潤。公平是由三個方面構成的,(一種)公平是會變成不公平的,沒有一個能永恒存在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為了使社會物產豐富,人民幸福安康,執政者、政府就要用政策制度并不斷調整政策制度,保持公平狀態,建立靜態動態平衡機制、制度,使社會保持公平狀態,使民眾過上幸福生活。如何運用適度階級斗爭來達到促使社會公平,促使經濟正常高效運轉,如何組織各階級進行合法溫和的斗爭,如何控制避免形成激烈殘酷的階級斗爭的知識;如何改革推行新政策,如何避免改革和推行的新政策失敗,導致社會混亂。也就是如何實行和平演變的知識;如何將獨裁專政制度向眾主共和制度演變的知識;等等。

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層面的知識,是社會經濟醫術,是高超的政治藝術,是治國安邦的知識,是大學水平的知識。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在經濟學認識中,在把握處理經濟問題的重要作用中是第一位的,從這個意義來講可稱它為經濟學第一定律。

為什么眾多聰明過人的教授研究員的學識水平達不到大學水平呢?“找不到北了”?原因是經濟學研究認識中存在五道“鬼打墻”。(關于“鬼打墻”請閱本人的《經濟學研究認識的“鬼打墻”》)人難以不被五道“鬼打墻”所迷,它們使人入迷途而不能自醒。不僅不能自醒,有的還不能他醒。在別人指出其錯誤后,仍認識不到錯誤,仍自以為是,仍堅持錯誤。象經濟學家張建華。經濟學者要想達到經濟學大學水平,就要認識經濟學研究認識的“鬼打墻”,就要補充增強自己的理性思維,掌握科學認識方法。不如此,那就會永遠留在中小學水平。

四、社會運動變化定律

如果在弄懂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后,能更上一層樓,就會發現社會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發現認識了它,學者就成了通得此道的博士級的經濟學家。其實社會運動變化定律就是在研究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時發現的。這說來很有趣,本人在解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之難題時,一下發現兩個定律,兩個經濟學大定律:公平與效率正相關定律,社會運動變化定律。再捋捋再順順,發現前面還有一個定律,還有一個大定律:權力力量定律。本人真是太幸運了,許多學者窮其畢生心血,也難發現一個科學定律,本人“一解”得三個科學大定律。

社會運動變化定律,本人將它命名為“太一”定律。(為什么命名為“太一”?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本人的《經濟學“太一”定律》)。何謂“太一”定律?何謂社會運動變化定律?就是:公平的制度有許多種,任何一種所謂的“公平”制度都存在缺陷。任何一種所謂的“公平”制度,都會受到人性“惡”——自私、自利的攻擊。在人性“惡”的攻擊下,制度的缺陷會被不斷擴大,使制度公平性下降,不公平性上升,逐漸失去公平,演變成不公平的制度。不公平的制度導致社會生產效率下降,最終人們難以正常生產生活。這時人們就要改變舊的不公平制度,設計實施“新”的公平制度。“新”的制度又會受到攻擊,產生新問題,變成不公平的制度。人們為正常生活,就要不斷修正舊制度,實施新制度,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克服由人性惡產生的不同問題。最終,社會生產生活出現的問題;實施的政治經濟制度,人們由經濟問題產生的各種思想意識——成循環演變運動。

經濟學四大定律和考量經濟學家學識水平的標準

達到認識社會運動定律的學識水平的學者,就消除了沒有了對制度的迷信,對所謂“真理”的迷信。就會主動地認識各種制度的公平合理之處;認識各種制度的缺陷;認識人們攻擊它產生哪些問題和認識人們在制度問題環境里產生的思想認識。在認識了各種制度下,人們在各種制度的表現后,學者就成了對人類社會全知的,具有洞察力的,有預見的,得道的博士級的大家。

五、結束語

現今經濟學者要想成為得道的博士級學者,就象小學生成為博士一樣,是“路漫漫,道遠兮”。經濟學每一個大定律所涉及的內容都很多很多,經濟學者要掌握弄懂一個大定律,掌握與之相關的知識,那都是很難很難的。(因為現今經濟學還沒有一本成熟的教科書,如有這樣一本教科書,就不這樣難了。就是假如有成熟的教科書,每個定律涉及包含的知識也夠人學半年。)這里沒有投機取巧,不能單靠背下這四大定律詞句,那樣是不會懂得它們,不會提升成為高一級的,不會成為大學級、博士級的學者。如果僅僅去背定律詞句,只會成為教條主義者。如果前面的知識、定律沒搞懂,就大談社會運動變化規律,那就極易走火入魔。象歷史上有位極其著名的學者,在沒有搞清生產生活的許多問題時,就過早提出社會運動規律,就講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方向。這個學說誤導人們(執政者和民眾),給人們生活制造了很多大不幸。

要想成為經濟學大家,只能好好學習。首要是學好邏輯,學好科學認識方法。用科學的認識方法,觀察認識人類生產生活實際。把眼光放得更遠、更長、更寬,觀察人類各個歷史時期,各種不同政治制度下,各色人(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執政者、民眾)的思想行為。觀察總結人們處理經濟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從中獲取客觀規律,從中發現獲取真知。從中發現獲取人類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方法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