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

時間:2022-10-10 03:09:00

導語: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

2002年10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致福軒做了題為“自生能力經濟轉型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的報告。在比較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蘇東的休克療法基礎上,林教授提出了自生能力的概念,探討了自生能力和比較優勢之間的關系,并擴展了對新古典經濟學體系所包含的基本假設的分析。最后,林教授結合中國改革的事實,提出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要著重提高企業的自生能力。下面是林教授報告的摘要:

中國改革到90年代初,各項經濟宏觀指標表現都非常好。當時大多數著名的經濟學家只是對中國改革好奇,但并不看好;他們從新古典經濟學出發,為蘇聯和東歐的改革提出了“休克療法”,認為休克療法能夠幫助蘇東改革超過中國。到現在,兩種改革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休克療法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蘇東國家的經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盡管中國經濟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是在迅猛發展。在對比這兩種經濟改革之后,林教授提出了質疑:為什么這些經濟學大師們沒有預測到,也無法解釋推行“休克療法”遇到的困境?又為什么不看好中國的經濟轉型呢?

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邏輯體系。檢驗理論的標準是內部邏輯自恰和理論的推論要與觀察到的現象相一致。理論體系也是一樣的,從最基本的假設出發,能夠用來解釋一系列經濟現象。比如新古典經濟學可以應用到消費者行為、廠商理論和國際貿易等領域。但當理論或理論體系的推論和觀察的現象不一致時,就有必要對理論或其體系進行改進。

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提出的休克療法沒有獲得預期效果,新古典經濟學也無法很好的解釋實際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困境,這時我們就有必要對新古典經濟學做一番反思。問題不是出在經濟學大師們不了解現實或者理論模型,而是新古典理論體系本身不適合解釋轉型經濟,問題的根源出在新古典的一個暗含的基本假設——自生能力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在馬歇爾的時代就比較完整了。除了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設之外,它還有一些暗含的假設,如信息是充分的,無交易成本等。斯蒂格勒提出了信息不充分獲得信息需要成本,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羅夫等提出了信息不僅不充分而且還可能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形,科斯率先提出了交易成本,認為企業是節省交易成本的一種方式。這些研究放松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暗含假設,拓寬了新古典經濟學對現實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然而,思考不同轉型經濟改革過程的經驗和教訓,新古典經濟學還有一個暗含的假設,即企業具有自生能力的假設。

所謂自生能力,是指“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只要有著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預期這個企業可以在沒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護情況下,獲得市場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潤率。”這個假設在解釋發達國家的經濟現象時是合適的,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在競爭市場上如果好好經營還不能賺錢,大家就不會投資,這樣的企業就不會存在,所以,存在的企業應該有自生能力。而在轉型國家里,自生能力的假設就不成立了。很多企業即使有了正常的管理,在競爭的市場中也無法獲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預期利潤率的。新古典提出的“休克療法”卻依然假定了轉型國家中的企業具有自生能力,顯然和現實不符合,其提出的政策建議推行的結果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轉型經濟中的企業不具有自生能力,可以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理解。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一個企業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決于它的產業、產品、技術選擇是否和這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是否一致而定。如果不一致就沒有自生能力,日本的農業就是一個例子,日本的農場都是自耕的小農,所以,不會有公司治理和管理的問題,但日本土地稀缺,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在日本不具有比較優勢,勞動力也貴,勞動密集的農產品也沒有比較優勢,因此,日本農場的生存必須依賴日本政府的補貼和關稅保護。

轉型中國家原先推行“趕超戰略”,為了扶持和保護不符合比較優勢、沒有自生能力的重工業企業而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為了支持重工業部門的發展,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只依靠稅收,政府必須扭曲資源配置,壓低利率和外匯價格,高估國內貨幣價格,采用國家計劃和行政的方式保證稀缺的資源被配置到優先發展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重工業上,形成了傳統的計劃配置體系。政府干預市場運行的制度安排內生于企業沒有自生能力。由于企業缺乏自生能力,政府必須給與補貼,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政府必須對企業的全部虧損做出補貼,從而形成預算軟約束。最終,資源配置是低效的,整個經濟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必然受到頭腦中理論框架的限制。現代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暗含企業有自生能力的假設,經濟學家對傳統問題的理解也受已有的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影響。因此,在分析計劃經濟的問題時,只看到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干預、預算軟約束、和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沒有認識到這些問題其實內生于企業缺乏自生能力的問題。休克療法的內容包括價格自由化、私有化、和財政預算的平衡以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但是在企業缺乏自生能力的前提下,上述三個內容是無法同時達到的。休克療法后,因為企業沒有自生能力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企業的生存仍然靠政府的補貼,私有化后的企業比原有的國有企業向政府索取補貼的積極性高,財政預算的平衡就不可能達到。因而,觀察轉型經濟改革發展過程時,分析模型應該明確考慮自生能力的問題。

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

為了趕超發達國家而去發展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情形不僅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了這個戰略。因此,自生能力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經濟和發展中國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只有放松企業具有自生能力的假設,才能夠更好的用來解決上述三種經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林教授還以中國改革為例討論了如何解決經濟轉型中企業缺乏自生能力的問題。傳統計劃經濟轉型的目標是建立開放、競爭的市場體系,在轉型過程中,傳統企業不具自生能力的問題就會由隱性變為顯性,企業自生能力問題的解決如何,決定了轉型能否平穩和成功的關鍵。針對中國目前企業缺乏自生能力的問題,林老師給出了解決企業自生能力的建議方案:第一,對于那些有戰略意義和敏感度高的企業,政府只能由國家財政直接撥款扶持;第二,產品有很大國內市場的企業,可以采用以市場換資金的方式;第三,產品沒有多少市場但有很好的人力資本優勢的企業,轉去生產符合國內經濟比較優勢,而且有相當大國內市場的產品。第四,連人力資本的優勢也沒有的企業,則只能讓其破產。

討論和點評

在林毅夫教授報告期間,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老師和學生與林教授展開了熱烈討論,簡略單摘要如下:

論文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來自

趙忠:自生能力的定義假設了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在現實中市場也可能不是完全競爭的。

林毅夫:如果企業沒有自生能力,而要繼續生存下去,市場就不能是完全競爭的,政府需要有給企業補貼的理由。所以,市場不完全競爭是果而不是因。例如,日本的農業在19世紀、20年代初是有比較優勢的,那時,市場是開放、競爭的,但現在缺乏比較優勢,市場的開放、競爭也就被抑制。

姚洋:自生能力定義了正常利潤率,那么在開放的情況下,正常利潤率又是什么?

林毅夫:在均衡狀況下,正常的經濟利潤率為零,但會有正的會計利潤。在達到均衡前,正常的經濟利潤會不等于零,其水平由競爭的市場決定。

趙忠:管理不當也可能是企業沒有自生能力的原因。

林毅夫:管理不當會影響企業的利潤水平。但是,在定義自生能力時,我假定企業是有正常管理的,所以,已經把管理的因素抽象掉。在這個定義下,企業的獲利能力決定于其所在的產業、生產的產品和采取的技術是否符合于由其所在的經濟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

董先安:是否應該把開放(open)加入自生能力的定義里面,自生能力似乎等同于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

林毅夫:只要企業所選擇的產業、產品、技術和經濟的要素稟賦的特性不一致,就不具自生能力,所以,在定義這個概念時,并不需要假定市場是開放的。但是,在討論發展戰略時,政府要趕超的是發達國家的產業,所以,把開放的因素也放在定義里,和現實的狀況更一致,較容易被人理解。自生能力和盈利能力相關,但影響盈利能力的除了和自生能力有關的產業、產品、技術選擇以外,管理水平、市場波動等都會有影響所以,這兩個概念并不等同。

趙忠:按照休克療法,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可以轉變為完全競爭的市場,自生能力就不會成為一個問題?

林毅夫:在轉型經濟中許多國有企業沒有自生能力,在競爭的市場中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生存而破產,但任何政府都不可能讓許多人失業同時失業而不管,于是在休克療法后,企業雖然私有化了,國家給的補貼和保護并不能取消掉,而且,私有企業的經理、老板向政府要補貼的積極性比國有企業時高,但是,在推行休克療法以后,政府收稅的能力下降了,于是財政就會面臨巨大的赤字,宏觀的穩定不可能能維持,所以休克療法并不能解決自生能力的問題,并且,在許多企業缺乏自生能力是,休克療法的三項內容是不可能同時時顯得。

鞠建東:在計劃經濟中,哪種企業存在是選擇的過程。一個國家先有了經濟類型和市場之后,再由經濟類型和市場來選擇企業,企業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就要選擇和此相適應的生產技術和產業。

林毅夫:在計劃經濟中,企業進入那個產業、采用何種技術、生產何種產品并不時有企業自主決策的,而是由國家計劃決定的,也就是這樣,國家才對企業的保護和補貼負有責任。

海聞:自生能力是個現實的問題。它是實踐的問題,而不是新古典經濟學有問題,根本的問題在于操作問題。政府承當不了改革的成本,更多的是政治經濟學的問題。無自生能力是保護的結果(這里面有點雞與蛋之間關系),無自生能力就需要繼續保護。要打破保護,何時打破,根本是操作的問題。還有,比較優勢是分析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概念,不能完全應用到企業身上;在一個時期,不可能全部都是勞動密集型,而一點都沒有資本密集型的。

林毅夫:首先,我提出自生能力的概念,并不是反對新古典經濟學,就像科斯提出交易費用、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羅夫提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并不是反對新古典經濟學,而是說新古典經濟學在分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型經濟和許多發展問題必須放棄企業具有自生能力的暗含假設,把企業的自生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來考慮,就像科斯主張的,在分析制度和契約時,新古典經濟學必須放棄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和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羅夫主張的在分析委托問題時必須新古典經濟學必須放棄完全信息的假設。其次,保護會讓一個企業放松管理,缺乏改進生產的積極性,但自生能力決定于一個企業的產業、產品、技術選擇是否符合該經濟的比較優勢,所以,自生能力的問題是政府保護的因而不是政府保護造成的結果。最后,一個勞動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除了會在勞動密集的產業生產外,也會在在資本相對密集的產業生產,不過,會選擇在資本密集產業中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區段來生產。例如,以信息產業為例,一般我將它分成四個區段:R&D,核心芯片的生產,零部件的生產、組裝。R&D資本最密集,像IBM每年在這方面的投資高達50億美元;其次是核心芯片的生產,一條8英寸的生產線就要13億美元左右;再其次是零部件的生產;組裝則完全是勞動密集的生產活動。現在,美、日在信息產業的生產主要集中在R&D上,臺灣、韓國則在核心芯片的生產上、我國大陸則集中在零部件和組裝上。其實,這種分工也是根據比較優勢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