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膨脹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9 09:47:00

導語:民營經濟膨脹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經濟膨脹分析論文

關于寧波、溫州、臺州等地的商幫已經談論得太多了,在很多人看來,義烏根本沒有形成實際意義上的商幫,但事實上,義烏商幫是存在的,而且正在日益壯大。

義烏人自古重商業、善經營,有“雞毛換糖以博微利”的經商傳統。據統計,直到1982年,義烏近60萬人口中還有5萬人做著小生意。“敲糖幫”的存在,成為小商品市場得以根植的物化形式和文化積累。

“勤耕、好學、剛正、勇為”,義烏人獨特的人文精神使然。然而,義烏人的商業文化并不是學術思想,也不是通過書本傳播的知識,而是源于“敲糖幫”高于經濟理論的民間商業傳統。義烏的商業文化,體現了典型的民間商業精神。這種精神在官方重農抑商思想的重壓之下,在廣大的小農經濟和手工業經濟的縫隙里,在官方幾乎無法管制的領域,尋找到了避免官方壓制的途徑,并發展成為農業社會中極為少見的經濟理性和商業精神。

義烏人并不諱言“一切向錢看”。他們認為,價值規律才是硬道理,企業所從事的一切經營活動,本質上就是聽錢的話。所以,他們不遺余力地追求大生意、大規模、聚大錢,而他們盯準的是小商品、小利潤、賺小錢。只要有錢賺,哪怕只有一分錢、一厘錢的賺頭,義烏人也會爭取。

義烏人常說,“做老板,睡地板。”這種樸素的精神常常讓人感慨。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個企業做調研,一位老板在員工中午休息期間,居然自己騎著三輪車為客戶送貨。我問他為什么不找個人去蹬三輪?他居然這樣回答我,節約3元錢實際上就是賺了3元。正是這種“節約了就是賺了”的想法讓義烏一步步成為中國小商品交易市場的中心。

雖然義烏發展的特色一開始是由民間力量誘致的,但后來的發展進程中,政府的引導、調控、規范、服務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義烏經濟社會每一步發展提升,都帶有鮮明的“有為政府”烙印: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深化市場取向改革。

在義烏,像市場建設、攤位租金、聯托運業、劃行歸市、打假治劣等,政府都是采取不同措施手段保持著強有力的權威。義烏是市場經濟觀念深入人心之地,民營資本幾無禁區,更無尊卑之謂,許多公共設施的建設都吸納了民間資本,但是,義烏市場經濟的象征——小商品市場的產權卻始終牢牢掌握在政府控股的國有企業手中。從而避免相互之間激烈的拼殺,避免最終導致大家“同歸于盡”的局面。

今天的義烏商幫還不如溫州商幫和寧波商幫那么明顯,因為后者更強調團結,懂得抱團兒做生意,這是義烏商人需要學習的地方。同時,在義烏企業里,職業經理人幾乎插不進去,在一個企業往往只待幾個月。這對進一步發展壯大義烏企業十分不利,需要第二代企業家去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