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選擇論文

時間:2022-08-24 06:56:00

導語:創業選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業選擇論文

摘要理性的創業者具有經濟人的本性:趨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創業收益大于創業成本是創業者熱心創業的主要原因。預期收入是創業者創業的重要誘因。社會收益是創業者在“看不見的手”引導下貢獻給社會的財富,也是創業家們回報給社會提供的創業環境的酬金。創業環境越好,社會收益越大。成本是創業進入的壁壘,成本高創業的障礙就大。機會成本影響創業抉擇,機會成本與創業的可能性間呈逆向關系。

關鍵詞創業選擇成本機會成本收入預期收入社會收益創業環境

1創業:經濟人的理性選擇

美國的經濟學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寫道,經濟學研究的是: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是如何選擇的,這些選擇又怎樣決定社會資源如何被利用。就業還是創業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選擇,創業選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行為,這種行為受到“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表現為“經濟人”的理性選擇。亞當·斯密指出:“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使其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創業正是創業者利用機會整合資源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時,不斷積累個人財富,滿足個人追求財產和實現自我的需求,客觀上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國經過“”,在改革開放初,中國人沒有多少財產,財產觀念也十分淡薄,中國人窮,窮則思變,窮則創業。所以中國的生存型創業者多,就是說中國多數創業者是為了掙錢吃飯,為了活得更滋潤而創業。但20多年來從農民到市民,從科研人員到公務員、海外留學生,一批批創業者無不在個人財富的創造過程中為中國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穩定、體制的革新作出巨大的貢獻。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創業者多為機會型創業者,即瞧準了機會就開始創業。他們的家庭和社會更富有,他們不是因為解決吃飯問題而創業,他們創業是為了通過抓住商業機會創造商業價值,進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對社會作出貢獻。比爾·蓋茨是一個典型的機會型創業者。他舍棄在哈佛法學院的學業,這是因為他在商業實踐中發現了軟件產業存在巨大的商機。他及其團隊非凡的創造力及軟件產業的行業成長性,使他只經過20年的時間就創造了傳統經濟無法企及的巨大財富,進而蟬聯世界富豪榜冠軍,2003年個人資產407億美元,僅該年度的社會捐資達十幾億美元。

理性的創業者具有“經濟人”的本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冒險的同時盡力規避創業風險。理性的創業者在自由地選擇創業,享有創業成功的快樂時,同時必須承擔著創業失敗的責任,而且他個人財富、價值與他對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呈正相關。正如A·哈耶克所言,“如果允許個人自由地選擇,那么他必然要承擔選擇的風險,并且,他因此所得的報酬肯定也不取決于他們目的的好與壞,而僅僅取決于對其他人的價值”。

每個人都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如何最大化利用自身的社會網絡資源。一般人們有二種選擇:就業或創業。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H·Kright)認為,不確定性是創建企業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然對其選擇的經濟行為進行預測并承擔風險。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的原因,人們的預測往往有錯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那些不愿意承擔風險者更傾向于做上班族,聽從老板的調遣,拿穩定的薪水,沒有心理上的壓力和經濟上的風險;而那些愿意承擔風險的人則選擇創辦自己的企業,以承擔風險去換取更大的收益和自由。到底是替人打工,還是自己當老板,創業的可能性應與收益預期相關,可用公式表現為:

Pr(e)=f(r-w)

其中,Pr(e)是指獨立創業的可能性;r表示獨自創辦企業可能獲得的收入;w表示從事現在工作獲得的報酬。

可見,個人創業的可能性與r和w之間的差額呈正相關。兩者差額越大,創業的可能性就越大,創業動機在很大程度上由創業者對收益的預期和現在獲得的利益決定成本。

理性的創業者具有“經濟人”的本性:趨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創業是有風險的,理性的創業者在享受成功的預期時,也必須承擔創業可能的失敗風險,創業失敗,不僅使對收入的預期化為泡影,而且原有的穩定收入也喪失殆盡。因此,客觀估計自己的創業能力、科學評價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通過市場調查獲得準確數據,切實考慮現在的利益,對創業選擇作出盡可能科學的經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是經濟人應有的理性態度。

2創業選擇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人們從事某一經濟活動的總費用,一般包括會計成本、機會成本和邊際成本。創業者決定創業時,一定要選擇一個項目,并且圍繞這個項目要投入勞動、資本、智力成果,購買一定的設備,租賃辦公用房,支付工資。創業者在創辦企業,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過程中必須支付的實際費用,構成了創業的會計成本。創業者創業就意味著放棄原有的職業,失去原有收入,同時時間是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創業項目就不可能從事其他職業。這種由于創業喪失從事其他固定職業可能掙得的收入值就是創業的機會成本。

成本是創業進入的壁壘,成本高創業的障礙就大。會計成本反映了創業項目需要的投資及運行費用,而機會成本則是創業者現有利益和創業者資源未來價值的反映。機會成本影響創業抉擇,機會成本與創業的可能性間呈逆向關系。機會成本越大,即在位者的利益越多,未來價值越小,創業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在位者現有利益越小,未來價值越大,敢于創業的可能性越大。這一經濟學分析,正好闡述了迪克·克拉克(DickieClark)提出的“社會邊緣狀態”(SocialMarginalng)這一新的概念。克拉克認為,當個體的屬性——身體特征、智力特征、社會行為方式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承擔的角色發生沖突時,個體就處于社會邊緣狀態。實際上處于社會邊緣狀態者所獲得的現實利益少,個體放棄現有利益進行創業的機會成本小,因而創辦自己企業的可能性增大,創業也成了“社會邊緣狀態”者擺脫孤獨感,尋求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徑。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的創業者大多是難找到工作的回鄉知識青年、城市無業游民、政府中幾乎沒有提升機會的公務員、無法在經濟社會中找到適當位置的中年退伍軍人、預計無法晉升的大公司職員或極端個人自治主義者。這些處于“社會邊緣狀態”的人,在現實中沒有占據“有利地形”,沒有太大的現實利益,也談不上在社會正規渠道上有大的發展,因些,他們創業的機會成本小、顧慮少,他們通過創業,不僅能夠獲得收入,找到新的發展平臺,而且能夠找到一種控制命運、實現自我的感覺。正如同志在研習中華古典時所言:“貧人、賤人、被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反而“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干”,富有創業精神。

創業項目的會計成本形成了對創業者選擇的項目的預算約束。“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些都形象地反映了會計成本對創業項目選擇的制約。任何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長大的,任何大富翁都始自小小的創業者,縱使是大企業內的創業,也是先成立研發小組從小做起,這說明,控制會計成本,對創業和企業的成長十分重要。3創業選擇的收益分析

創業者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表現為八個方面:只能成功的壓力、獨立決策的壓力、長時間工作的壓力、家庭親情的壓力、一定時期內得不償失的壓力、非程序事務壓力、來自企業內部利益斗爭的壓力。據統計,新創企業能活過一年的僅占60%,從創業到成功上市僅占6%;一般而言,成功率不足10%。盡管這樣,在過去10年中,美國每年新創公司的數量每年翻一番,從每年30萬家左右增加到60萬余家。在中國,每100人中就有12.3人創業。創業是“經濟人”的理性行為,創業收益大于創業成本是創業者熱心創業的主要原因。“創業的理由可以說上千萬條,但最終還是逃不出一個錢字”。新經濟的代表人物,網絡英雄張朝陽認為“商業可以作為人的最高理想。商業的目標是為了賺錢”。

創業的收益一般指創業者投入資源后的實際產出核減會計成本后的剩余部分。一般來說,創業者投入越大,產出越高;創業的會計成本越低,創業的實際收益越高。盡管創業成功率低,但創業一旦越過盈虧點,收益會大大超過工薪階層。邱君8年前是一家國有企業的省城辦事處主任,為解決夫妻分居問題,投資5萬元,開了一家湘味酒家。由于定位準確,有特色,每天的營業額都在1500元左右,半年就收回了投資。第一年純利潤有6萬元,第二年他索性辭了工作和愛人一起打理酒店。通過加強管理、改善環境、突出特色,他已有一批固定的“食客”。他已在3年前買了小車,最近又買了復式住房,個人資產逾百萬。如果他仍然留在廠家上班,現在可能已經下崗。

預期收入是創業者創業的主要動因。按照西方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創業者作為“經濟人”,設法規避風險,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性。因此,在創業決策作出之前,必然會搜尋一切相關的信息,并進行合理的分析、測算,來形成對創業收入的理性預期。盡管這種預期是心理的、主觀的,但由于這種預測的客觀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等于主觀概率的分布期望值,因此,這種主觀的預期仍是創業者進行創業抉擇的客觀基礎。預期收入與創業者選擇的項目和進入的行業相關,與其能控制的資源相關。不同的項目和行業、不同的資源收入,帶給創業者的預期收入是不同的;同時,創業者所在環境中其他創業者的示范效應也影響創業者的預期收入。其他創業者的成功概率、財富狀況,客觀上會左右著創業者對收入的預期。因此,好的創業環境是提高預期收入、促進創業活動的要素。不斷改善創業環境,有利于招資引資或自主創業。

社會收益是創業者在“看不見的手”引導下貢獻給社會的財富,也是創業家們回報給社會提供的創業環境的酬金。個人的創業成就取決于國家或地區的體制和環境的優劣。創業者個人收益和社會財富間呈現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化程度越高,體制環境和商務環境越優,創業成功者越多,該國家和地區的財富就越多,社會收益越大。據統計,全世界有476人擁有10億美元以上個人財富。在美國,有222人,占總數的47%,總價值達7030億美元;歐洲134人,占總數38%,總價值3940億美元;亞洲61人,其中日本19人,香港11人,財富總價值1450億美元;中東和非洲財富價值690億美元。不難看出,創業者個人財富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社會財富越多,福利越好。同樣,那些個人創造財富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也是創業體制和環境最好、創業社會收入最高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斯蒂格利茨·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A·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1988

3Knight,F·H,Risk,uncertainty,andprofit,A.M.Kenlly.NewYork,1921

4甘德安.中國家族企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陳德智.創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6曹隨,王燕梅.中國大眾創業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7阿葦,唐穎.創業高手[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