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論文

時間:2022-08-31 03:33:00

導語:產業轉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轉移論文

[摘要]產業轉移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是湖南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是湖南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便捷途徑,是實現充分開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業化的助推器。要強抓機遇,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增強承接能力,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推進湖南經濟加速發展。

[關鍵詞]產業轉移湖南新型工業化對接

產業轉移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引起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將部分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地區,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地區轉移的過程和現象。產業轉移在本質上是現有生產力在空間布局上的調整。湖南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巨大的發展空間和人力資源優勢,又面臨著國家促進中部崛起、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許多歷史性重大機遇。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有利于促進產業聚集,增強經濟總量,提升經濟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一、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意義

產業轉移本質上是現有生產力在空間布局上的調整。對承接地來講,具有產業從無到有的突變性、從小到大的倍增性、從低到高的跨越性。湖南總體上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有利于增強經濟總量,提升經濟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1.承接產業轉移是實現湖南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快,國際國內生產要素加速流動,特別是我國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80%左右的加工工業,受勞動力、環境承載能力、上地等因索制約,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新一輪產業轉移正在加速。去年,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對東、中西部地區實行差別政策,沿海地區加快產業轉移已是大勢所趨。承接產業轉移,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湖南產業優化升級,增強區域競爭力,加快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進程。新一輪產業轉移層次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來源地越來越集中,主要來自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等地,大都是以產業鏈條為紐帶的整體配套轉移。據統計,到2010年,僅粵、滬、浙、閩4省市需要轉移出去的產業產值就達1.4萬億元。

2.承接產業轉移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產業轉移通過對區域內各種資源要索的整合和利用,有效配置資源,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全球產業轉移的四波浪潮: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亞洲‘四小龍’—中國沿海地區—中國中西部地區,每一次產業轉移都成就了承接地的經濟神話。面對產業結構調整,湖南可以借鑒成功經驗,采取相應的對策,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吸收先進生產要素,形成巨大的產業集群和集聚科技創新能量,全面拉動湖南經濟發展,大幅提升經濟總量,為湖南新型工業化注入新的動力。

3.承接產業轉移是湖南建設“兩型”社會和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助推器。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部地區日益成為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地。長沙市成為國家首批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之一,郴州、永州、岳陽、益陽四地先后成為商務部批準的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國家層面的政策推手,使湖南已成為全國新一輪發展的核心地帶。這些都為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已具備一定的優勢和條件。湖南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三,水能蘊藏量為南方九省之冠,25種礦藏的儲量居全國前三位。地處中部的湖南正在突破“不東不西”的地域局限,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成為承接全球產業轉移和沿海產業內移的重要基地。湖南營商綜合成本比沿海地區低三分之一左右。湖南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南臨粵港澳,北靠長江黃金水道,東連長三角,與中國最具活力的兩個經濟區域地緣接近,既具有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擴大與港澳地區交流的區位優勢,又具有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加強與長江流域各省市合作的區位條件。

二、承接產業轉移的基本原則

湖南面臨產業轉移機遇,但并不意味著兼收并蓄,應在保證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前提下有條件選擇性承接,承接產業轉移應遵循以下原則。

1.優勢互補,產業對接。產業轉移的動因在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節約生產經營成本,把產業資源配置到最經濟的地方。湖南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需要引進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資金和企業,實現區域產業對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發展潛能和活力。

2.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是以環境的良性循環為前提和保證的。承接產業轉移必須堅持加快發展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用新型工業化的理念和模式積極承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項目,努力化解產業鏈建設中資源與環境的壓力,杜絕引進嚴重污染環境和高耗能的項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學會選項目、選客商、選業主,承接有實力、有技術、有市場開發潛能的產業和項目,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3.差別競爭,錯位發展。承接產業轉移必須與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堅持發揮區域特色與提升產業優勢相統一,著力承接有利于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產業優勢提升的項目,盡可能地占據產業價值鏈分工的高端環節,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實施產業鏈招商過程中,要引導產業的差別化競爭,體現區位特點和資源特色,注重品牌,錯位發展,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打造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布局合理的完善、合理、有競爭力的產業鏈。

三、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1.找準承接點,適度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綜合成本優勢承接以東南沿海省份為主,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為目標區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充分發揮我省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加快紡織、服裝、塑料、玩具、家具、陶瓷等產業發展,促進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要依托產業優勢,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承接加工貿易配套產業轉移,引導湖南機械裝備、鋼鐵、有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電力機車、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配置生產要素,重點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加工貿易方式擴大出口。做好資源對接。要利用特色資源優勢,承接精深加工產業轉移,如有色金屬、能源、旅游、農產品等,加大以資源換項目、以資源換資金、以資源換技術、以資源換管理、以資源換市場的力度,重點引進利用資源優勢、提高資源轉化附加值的項目,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承接產業轉移要突出重點,湘南地區重點承接珠三角和港澳地區產業轉移,湘北重點承接長三角和沿江地區產業轉移。

2.創新承接平臺。工業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聚集、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發展工業園區是有利于優化配置資源,集約利用土地。要打造工業園區載體,明確園區產業定位,完善園區承載功能,創新園區建管機制,使園區成為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聚集、帶動工業經濟加快發展的龍頭。目前湖南共有76個重點建設園區,其中包括3個國家級開發區,要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承載功能,促進產業聚集,推進新型工業化,帶動地方經濟高速發展。

3.優化承接環境。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就是“氣候”,企業就是“候鳥”。良好的環境是一種吸引力、凝聚力和競爭力。要努力打造精品投資環境,以效率優先促進承接產業轉移,降低產業轉移成本,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有利條件,讓外來企業“無障礙進入、無障礙發展”。創造條件,加快交通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破解交通制約,發展現代物流,改善通關條件,逐步改善轉移硬環境。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和法制環境,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操作性和持續性,為承接產業轉移營造良好的條件。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加強誠信政府、誠信社會建設,規范部門管理、簡化辦公程序、轉變工作作風,逐步改善區域產業轉移的人文環境、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

4.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產業轉移不是污染轉移,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承接產業轉移的整個過程中,不能降低環保門檻來承接產業轉移,對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產業承接要嚴加控制,超出環保指數的,堅決予以拒接。

參考文獻:

[1]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加工貿易發展的意見,2008.6

[2]石茗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背景下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分析[J].市場論壇,2006年第8期

[3]郝朝君董金玲:長三角產業轉移與蘇北地區經濟發展[J].商場現代化,2006.8

[4]劉秀麗:中部崛起過程中承接產業轉移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第17卷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