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度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10:07:00

導語:經濟制度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制度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研究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以人為本”問題,確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人為本”的價值目的,從而為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提供學理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出能夠代表和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策建議和人本價值的制度評價內容。

[關鍵詞]制度經濟制度以人為本和諧社會

制度本質上是人們設計出來用于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其基本功能就是規定、調節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基本的利益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制度的作用。

一、制度本質上是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

制度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行動準則。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依靠一套制度規范來調整和維系。道格拉斯.諾思認為:“制度是人類設計出來用于調節人類相互關系的一些約束條件。”制度本質上是人們設計出來用于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其基本功能就是規定、調節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基本的利益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利益對立和摩擦會變得很頻繁,經濟社會不可能達到健康發展。因此,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制度的作用。

1.制度是現實社會關系中不同人們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社會分層加劇、社會關系復雜多樣,如何使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規則可循,制度在此就提供了準則。在經濟發展中,工作千頭萬緒,最根本的起基礎和保障作用的是制度建設

2.推進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制度建設保證。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穩定的平衡,也就是能夠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二、深刻認識目前我國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中的人本訴求迫切需要完善制度,而制度建設則為經濟發展的人本目的提供有效保證。建立一整套在各方面更加定型的制度,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的內在要求。鄧小平在經濟體制改革之處就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己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但是,實踐的新發展對我國社會制度化水平提出了實質性的新要求,而當前制度的供給狀況與對制度的更高要求形成明顯反差。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改革響應不夠及時,制度創新相對滯后,甚至在實踐中造成了障礙。具體體現在:

1.形式制度與實質制度之間的反差。從我國經濟社會生活表象來看,各個層次、各種形式的具體制度看似比較完善,基本覆蓋了所有的領域。但在現實中,這些名義上的、正式的、顯性的制度規范并不能發揮多大作用,真正引導和約束人們行為的往往是那些背后的、非正式的、隱性的“潛規則”。

2.制度的內在協調性與現實沖突之間的反差。完善的制度是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的有機體系。

3.制度的公眾本位與部門本位之間的反差。制度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其根本出發點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一些部門在相關制度設計過程中,局限于自身部門角度而缺乏全局考慮,以部門利益來支配制度設計,將部門權力盡量擴大化,而將服務公眾的責任盡量泛化和縮小,以至于這些制度成了他們“權力尋租”的“法寶”。

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我們緊緊把握制度改革的時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制度創新的步伐,不斷提高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制度化水平。

1.要注重制度的整體設計和協調推進。要根據新形勢下社會矛盾關聯性、綜合性日益突出的趨勢,著重從全局和整體層面來設計和推動制度改革。要在總結以往制度改革經驗與教訓、把握制度建設規律的基礎上,對制度改革的步驟、方式、整體布局做到科學規劃,使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制度改革相協調,使制度改革的設計、制定、實施、監督等程序和環節相匹配。

2.要切實突破制度改革的部門本位。要著眼于克服部門本位及主導的弊端,對制度設計和制定的程序進行必要的調整,同時切實加強立法機構的能力建設,擴大社會力量參與制度設計的范圍和途徑,保證制度設計和制定的公平正義性。

3.要從程序上保證公眾的廣泛參與。制度設計和制定最基本的原則是以人為本。在制度設計和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增強透明度,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通過完善政策、法律等制定的程序,讓不同階層、不同群體都有充分表達自己訴求的機會和渠道,使每一項制度的推出能經過廣泛的上下討論,使制度改革的過程成為發揚民主的過程,成為推進法治的過程。

三、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制度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范疇,可以從多學科、多角度來加以界定。從社會學意義上看:制度,一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準則體系以及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二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制定、完善并執行準則、規章的活動即制度建設。T.W.舒爾茨在將制度定義為“行為規則”時,又指出這樣的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

四、結語

制度要真正能夠充分發揮效應,應當是與經濟社會現實契合。可以說,對要調整的對象認識得是否清楚,關系到所制定的制度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實現預期目標。為此,應當按照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理念,跟蹤經濟社會的變化,精心地、持之以恒地進行制度建設,以使制度日趨完善,更加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3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