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安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02:05:00
導語:我國能源安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對能源供給形成很大壓力。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國又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消費規模不斷擴大,能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2007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上單位GDP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每萬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歐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隨著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能源需求還會持續較快增加。據預測,要實現“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經濟發展目標,我國能源需求的年增長率需達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長率約為2.1%),除煤炭經挖潛和擴大生產規模有可能基本滿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氣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瓶頸,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二)石油消費和進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進口來源單一。我國從1993年成為石油的凈進口國以后,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對國外石油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擴大。對外依存度從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2007年1—9月我國進口原油和成品油超過1.5億噸,其中進口原油12407萬噸,同比增長13.6%,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的進口量將超過5億噸,對外依存度將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資源將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目前,中東地區是我國石油進口的最主要來源地,其中50%來自中東,這些石油全部通過海上運輸運抵我國,其中有8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能源運輸通道受到國際恐怖主義、海盜活動猖獗及美日制海權的多重制約,因此,石油來源和運輸通道都極易受制于人。
(三)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效低,污染嚴重。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氣占2.8%,煤炭所占比例遠遠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氣、核電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結構極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過大,煤炭使用技術水平低,不僅浪費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環境日益惡化。
(四)可再生能源沒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采取的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國有較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可開發的水電資源居世界首位,我國有豐富的核能資源,風能、氫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資源也居世界領先地位。但目前除水電得到相對較好的開發利用外,由于技術開發水平、使用成本等問題,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不到2%,遠遠低于8%的國際平均水平。因此,我國可再生能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我國的能源安全戰略選擇
(一)多途徑、多元化控制石油資源。在世界石油資源日趨短缺的情況下,石油資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其中,中東地區就占到57.4%,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也集中在中東。美國通過兩次海灣戰爭已基本掌握了對中東石油的控制權;日本也在利用資金優勢積極加強同海灣國家的合作;俄羅斯也正力圖重返中東,顯示昔日超級大國的影響。
目前,我國50%的石油從中東地區進口。而中東政局風云常變幻,全部依靠油輪通過海路運輸,線路漫長、國際局勢動蕩和中國海軍的實力均無法保障運輸線路的安全,輸送通道已成為我國石油安全的一個瓶頸。無論從地緣位置還是從供應和運輸的安全上看,與中東、非洲相比,中亞無疑是中國理想的石油供應源。這些地區因為與我國接壤,且可提供相對穩定的資源,應成為我國投資和獲取海外能源的首選戰略要地。“中亞能源戰略”可減少我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能源安全系數;同時,能源紐帶可加強中國和中亞國家的互信,保證國家西部邊境的安全。目前,已建成的中哈輸油管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不經過第三國與市場直接相連的國際原油長距離輸油管道,按照協議,管道運營初期年輸油1000萬噸,2010年升至2000萬噸。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將各提供50%的輸油量。據介紹,此條中國西部的石油運輸大動脈還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邊,屆時長度將是目前線路的三倍。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將為我國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能源供應來源。
2006年8月,中國與委內瑞拉簽署了能源合作等一攬子協議。目前,中委之間加強能源合作對我國擺脫對中東石油的過度依賴,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石油進口戰略無疑大有幫助。因此,我國政府應大力支持國內有條件的石油企業盡快“走出去”,參與國外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建立穩定的海外石油生產和供給基地。積極拓展國際能源的多邊合作機制,謀求多元化的發展方式。這樣,我國就可以逐步分散目前主要依賴中亞、中東等地的石油進口格局,實質性緩解地緣政治而引發的能源進口風險。
(二)建立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由于屢屢受到石油危機的打擊和世界錯綜復雜政治經濟關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組織實施石油儲備計劃。美國花了近10年時間打造石油儲備體系,其中包括頒布《能源政策和儲備法》、實施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等,目前美國的石油儲備量已達120天的使用量。日本99.7%的石油是從國外進口,其中80%以上來自中東。自從上世紀70年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后,就開始重視石油儲備量。目前,日本的石油儲備量已相當于160天的使用量。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也建立了大量的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庫存,歐盟也建議歐盟成員國增加石油儲備,將儲備量從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并希望歐盟成員國盡快建立天然氣儲備。
目前,我國石油儲備計劃已啟動,2004年6月,石油儲備基地開始建設。至2008年底,首批選定的四個石油儲備基地——鎮海、舟山、大連、黃島將全部完成注油。第二批石油儲備基地的選址也已基本完成,甘肅蘭州、新疆鄯善因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將進入第二批名單。同時,第三批石油儲備基地亦在規劃中。蘭州、鄯善進入第二批名單意味著國家有關部門已將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的范圍從沿海擴大到內地,特別是將油氣資源豐富的西部納入其中,這將明顯降低儲備風險,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2010年中國石油儲備目標是超過30天的使用量。我國石油儲備下一步的發展計劃應是進一步完善石油儲備制度,合理石油儲備布局,豐富石油儲備方式,降低石油儲備成本,逐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石油儲備體系。
(三)科學合理地配置能源結構。第一,依靠技術創新,充分利用煤炭資源。我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占90%以上,這種“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我國能源生產以煤為主的格局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潔凈煤技術已有很大發展,特別是煤炭氣化技術。從近期看,利用現有煤炭氣化技術使煤炭轉變為合成氣,可為電力提供清潔的燃料,并促進煤化工的發展。從長期看,可利用煤炭大量生產氫氣,這樣不僅會大幅度減輕煤炭燃燒產生的各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也會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此同時,應采用先進的燃燒發電技術,大力發展坑口電站,在終端能源消費中以電代煤,這樣就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大幅提高核能消費比重。核電是一種不排放任何溫室氣體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7.1%,發達國家比重更大。而中國僅占1.8%以上。我國有豐富的核能資源,天然鈾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規模,核燃料循環工業的各個環節相互配套。目前,在工程設計方面,我國已具備30萬、6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的自主設計能力,部分掌握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能力。在設備制造方面,可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成套設備。2008年11月,廣東陽江核電站正式開工,以此為標志,我國核電建設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時期。第三,以氣代油、以氣發電。天然氣是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也是化石燃料中是對環境污染最小的一種。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方向應是:以氣代油、以氣發電和城市氣化,技術措施是:合理規劃“西氣東輸”管線的布局,加強油氣資源的開發能力。第四,大力發展風力發電。2007年,我國風電裝機累計已達605萬千瓦,在建的420萬千瓦,風電規模居世界第五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的風電定價政策尚未完全落實,電網配套建設滯后于風電場建設,國內大型風電機組的技術水平有待提高。下一步的措施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順風電價格;加快百萬千瓦風電廠的建設,帶動風電設備研發制造產業的發展,盡快形成每年1000萬千瓦的自主裝備能力。同時,要科學規劃,重點建設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三個1000萬千瓦級的大風場,打造“風電三峽工程”。按此發展速度,2008年風力發電裝機可達1000萬千瓦,2010年有望達2000萬千瓦,中國將建設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國家。
(四)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能優先的方針。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資源和環境代價。經驗證明,靠過度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支撐的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此,要把節能作為增長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在此項工作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要對公共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有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力量,確保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實現。要把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繼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理順能源產品價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費,將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勵政策改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約束政策。按此要求能耗將成為我國政府核準項目的強制性門檻。同時,要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強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的產品;要建立節約型經濟體系,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擴大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廣泛開展全民節能活動,把節能變成全民的自覺行為。
摘要: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各國都制定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戰略。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我國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問題,主要有: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對能源供給形成很大壓力;石油消費和進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進口來源單一;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效低,污染嚴重;可再生能源沒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采取以下戰略措施:多途徑、多元化控制石油資源;建立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科學合理地配置能源結構;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能優先的方針。
關鍵詞:能源安全;問題;戰略分析
- 上一篇:零售企業發展探討論文
- 下一篇:產學研戰略聯盟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