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債探討
時間:2022-03-18 02:21:00
導語:俄羅斯外債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據俄中央銀行統計,截至2001年10月1日,俄主權外債和銀行外債的總額合計為1342億美元。其中,主權外債1193億美元,銀行外債149億美元。在主權外債中,俄獨立后借的新債為539億美元,繼承的原蘇聯債務為649億美元,地方政府借債5億美元。從以上數字看,俄外債水平與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都是不高的。俄外債問題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衡量外債風險和償還能力的各項指標遠遠超出國際公認的警戒水平,且其償債能力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較大,存在很大變數。
俄外債的形成和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管理混亂,統計數字出入很大。
首先,對外債的定義不清,各部門債務分類和統計方法差異較大,為準確確定債務規模造成很大困難。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CED)和世界銀行(WB)等四家國際機構聯合組成的國際外債統計工作組做出的定義,外債是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內,一國居民對非居民承擔的具有契約性償還義務的負債。俄關于外債的定義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1992年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內債法》規定,國家內債和外債按貨幣標準進行分類,即根據產生債務的貨幣劃分為內債和外債。隨著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化的發展,以及逐漸取消辦理外匯業務的限制,1994年通過的《俄聯邦政府對外借款和俄聯邦向外國政府、法人和國際組織提供國家貸款法》做出規定,外債是指從國外借入的、產生國家財政義務的貸款。此后,隨著經濟情況的發展,俄羅斯內債和外債逐漸融合起來。由于在國內發行以外幣標價的有價證券,一方面使非居民的資金大量流向短期國債和聯邦債券這類內債工具市場;另一方面產生了以“國內外幣債券”形式存在的“國內外幣債務”。隨著歐洲債券的發行及其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配銷以后,兩種國債的融合過程進一步加快。
目前使用的外債定義是:俄聯邦政府從外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私人公司借入、尚未清償的或俄聯邦政府和其他組織擔保借入的、尚未清償的全部貸款及利息總額(注:〔俄〕д.л.格洛瓦切夫:《國債理論及俄羅斯和國際外債實踐》,莫斯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頁。)。但在具體統計中,各部門仍各自為政,導致統計數字混亂,以至于財政部長庫德林在杜馬介紹外債情況時,議員們對外債規模提出了很多質疑(注:〔俄〕《獨立報》2001年9月27日。)。
其次,外債管理政出多門,職能分散,是導致外債規模失控的制度因素之一。俄羅斯獨立以后,財政部、經濟部和各行業主管部門都有權對外借貸,也都被賦予外債管理職能,沒有統一的國債管理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外債規模控制無從談起。直到1998年,俄才將外債管理職能統一到財政部。
第三,債務政策缺乏戰略目標,是導致債務規模失控的政策因素之一。從總體上看,俄羅斯外債政策存在的問題包括:外債政策與貨幣信貸政策和財政政策脫節,缺乏應有的協調機制;外債管理著眼于短期目標,缺乏戰略性安排;債務政策不透明;缺乏有效的國債風險管理程序等。上述問題不僅對外債規模控制產生了不利影響,也使外債難以合理使用,導致日后償債困難,甚至引發了外債危機。
(二)外債的形成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蘇聯解體后,俄作為原蘇聯繼承國,繼承了其總額達649億美元的巨額外債。現實原因是,獨立后的俄羅斯又舉借了大筆新債。基本情況是:1.俄對外舉債按規模大小分為兩個階段。1994年以前,俄傾向于用發行貨幣的方式解決資金不足問題,但是,由于貨幣發行量過大以及實行價格自由化改革,導致通貨膨脹惡性發展。1992年上半年,俄通貨膨脹率已高達245.3%。在這種背景下,從1994年起對外借款數額急劇攀升,盡管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減輕,但導致國家債務規模迅速膨脹(見表1)。2.外債規模增長迅猛。到1998年年初,俄外債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0%,其中俄自身所欠外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6%。自1994年起,俄羅斯外債規模連年擴大,俄新借外債余額從1993年的9億美元激增到1998年的550億美元,增加了60多倍,平均每年遞增47%。特別是1998年,債務余額增長更為迅猛,一年內增長了66%。3.衡量債務狀況的各項指標嚴重惡化。首先,俄羅斯自獨立以來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一直不大,外債占GDP的比重1995年為35.7%,略超出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到1998年,由于盧布貶值,俄國內生產總值用美元估價僅2850億美元,外債與GDP之比已達到64%。其次,俄出口產品過于單一,價格過分依賴世界市場,出口創匯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俄外債余額占商品和勞務出口之比1995年年初為137.5%,1998年年初達到166%。以上指標都遠遠超過了世界公認的警戒線。
(三)盡管近兩年俄GDP大幅增長,但衡量債務負擔和償債能力的各項指標仍超出國際公認的警戒水平。
與1999年年初的1560億美元相比,至2001年10月,俄外債規模減少了218億美元,外債總額減少了14%,外債負擔大大減輕。但據此認為俄外債負擔不重的說法仍失之偏頗。據初步估算,至2001年年底,俄GDP沒有超過3000億美元,且其國際收支狀況對世界市場價格依賴性較強。
根據國際通行的外債監控系統,負債率、償債率和債務率是衡量一國債務狀況的主要指標。負債率是外債余額與GDP的比率。國際上通常認為負債率不應超過30%~35%。如負債率超過35%時,說明該國對國外資本的依賴性過大,很難承受國際金融市場變化的影響,一旦國外資金供給出現困難,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會急劇衰退,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使經濟恢復和振興。償債率是外債還本付息與出口外匯收入和勞務收入的比率。國際上通常認為該比率不能超過25%。當償債率超過25%時,說明該國在這一年內的對外付息負擔過重,還款有出現危險的可能。目前,許多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都將償債率指標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償債能力大小的最重要外債指標之一。債務率是外債余額與外匯收入的比率。一般認為,該比率不應超過100%。當超過這一指標時,說明該國外債余額過大,外債負擔過重,在現有外債余額到償還期時,該國的外匯收入很難滿足對外還款的需要。即使在未來幾年內外匯收入有可能增長,但增長速度一般卻很難趕上債務到期的速度。
資料來源:根據俄羅斯聯邦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委員會資料編制。轉引自對策基金網站(http://sihf.spb.ru)。
粗略計算,俄2002年的負債率、償債率和債務率預計將分別達到67%、40%和140%左右,俄外債負擔仍然過重、還本付息壓力仍然過大的事實顯而易見。外債仍是困擾俄經濟的主要問題之一。2003年,俄需償付外債本息總額仍然很高,債務負擔和償債壓力仍不可低估。
二俄解決外債問題的具體做法
關于在經濟增長背景下的償債問題,俄國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應該按期如數償還到期債務;另一種認為,應該繼續進行債務重組,將出口收入和預算盈余更多地用于國內投資,刺激經濟進一步增長。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及時償債對俄是有利的,債務重組只能使外債“越組越多”。為順利渡過2003年償債高峰期,應改變償債時間表,但不是推遲償還,而應提前償還。推遲償債的債務重組計劃對外債問題的解決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目前償債時間表中的幾個高峰期均是過去多次進行外債重組造成的。如果現有外債不進行重組,2002~2030年,外債本息總額為3290億美元,如果進行重組,本息將高達3800億美元。經濟增長與償還外債沒有必然聯系,償還債務對經濟增長不會起到制約作用,反而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注:www.polit.ru)。
主張推遲外債償還的人認為,俄外債負擔過于沉重,償還難度很大,2003年預算盈余恐怕無法滿足當年償債需要,繼續進行債務重組談判勢在必行。即使俄有能力償還到期債務,也應該推遲償債進程,其理由是預算收入的大部分用來償還外債,將造成國家資金愈加匱乏,造成經濟增長停滯;用于其他預算開支的資金減少,社會危機則可能加劇。
應該看到,俄自90年代以來的外債危機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外債規模擴大速度較快,外債投向主要用在了彌補財政赤字和償還到期債務上,不但沒有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反而與經濟危機相互作用,破壞了償債的經濟基礎。自20世紀80年展中國家外債危機以來,西方債權國、債權銀行、國際金融機構以及債權國政府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采取了一系列拯救措施,這些措施對外債危機的緩解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俄政府為解決外債問題,采取了多管齊下的戰略。主要做法是:
(一)外債重組緩解了燃眉之急,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所謂債務重組,是指改變償還外債的條件,例如延長債務期限和寬限期等,或是重新籌款償債,即舉借新貸款償還到期債務。俄債務重組主要是以重新安排償債進度表的方式進行的。
俄承擔的蘇聯外債中,大約2/3應在1992~1995年間償還,但由于俄經濟形勢持續惡化,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只能采取通過談判重組債務的方式緩解眼前的危機,調整與蘇聯外國債權人的關系,并根據支付債息的現實可能,重新安排償債進度表。1992年1月,俄同巴黎俱樂部達成協議,將在1991年1月1日前形成的并應在1991年12月到1992年3月間償還的債務延期。1993年,俄聯邦就原蘇在1991年1月1日前形成的應在1991年償還的中、長期政府貸款債務的重組問題,同西方債權國達成協議,重組的債務包括1993年1月1日前累積的債務本金和利息。結果,1993年應償還債務總額的80%(150億美元)延期10年,并帶有5年優惠期。同時,一些短期債務也得到重組。1994年年中,俄聯邦又同債權國達成協議,將當年到期的近70億美元延期。1995年11月,俄同倫敦俱樂部債權國簽訂了預備協議。根據債務重組規劃,所有未償還的債務本金將近250億美元,將在25年內還清,首次支付在2002年。1996年4月,俄又同巴黎俱樂部達成協議,380億美元債務得以全面重組。其中45%在25年內還清,其余55%,包括對巴黎俱樂部的短期債務在21年內還清,重組后的債務本金將從2002年開始每年償還一部分。1995~2002年為優惠期,在此期間只支付1/4的利息。2000年3月21日,俄與倫敦俱樂部達成了新的債務重組協議,原318億美元的債務將被免除103億美元,其余63.5%(200億美元)轉換成償還期為30年的歐洲債券。通過外債重組,俄在償債問題上獲得了一定的喘息時間。
近兩年來,俄宏觀經濟形勢趨于好轉,償債能力大大提高,西方債權人對債務重組做法逐漸失去耐心,開始向俄逼債。巴黎俱樂部債權國認為,俄目前有能力償還外債,應該如數按期償還。巴黎俱樂部是俄最大債權人,俄欠該俱樂部債務總額480億美元左右。俱樂部成員國中俄最大的債權國德國稱,德也存在嚴重的預算缺口,在俄經濟好轉的情況下,繼續對外債進行重組是不可接受的。
(二)以債務資本化和債務轉換方式緩解外債壓力,將解決外債問題的戰略由重組過渡到減少。
這些方式包括:以債換物(用俄產品抵銷債務)、以債換股(用俄私有化企業的股權換債務)、以債換債(用其他國家欠俄的債務換俄欠其他國家的債務)、以債換投資(債權人購買俄債務,用以對俄投資)、以債換稅(債權人向俄投資,用債務抵補債權人所辦企業的稅金)。
第一,“以債換物”。俄以獨自承擔了原蘇聯全部債務為由,向有關債權國推銷“以債換物”償債方法。“以債換物”的成功例證是解決了俄欠捷克的債務。捷一公司以俄通過該公司向捷批發電力為條件,折價購買了俄債務。普京在訪問奧地利期間,也曾提出用俄產戰斗機抵銷債務的建議。第二,“以債換股”。俄最大的債權國德國曾建議用對俄債權換俄企業的股份,但俄政府對此反應冷淡,主要原因是兩者在選擇何種企業股份的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德感興趣的是績優股,俄不同意將這些企業的股份出讓給前者。此外,俄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俄企業股票的市場價格沒有反映實際價值,與其用股份,不如用現匯償債更有利。第三,“以債換投資”。俄提出將對俄債權轉換為投資的建議。德國認為,債權換投資只能用來解決原蘇聯欠前民主德國的債務,巴黎俱樂部框架內的債務不能按此方法辦理。以債換投資的成功例子是俄與意大利合作生產雅克-13AEM教練機,意方用對俄債權參與投資,從而獲得企業產品的支配權(注:〔俄〕《總結》雜志2001年第11期。)。
至于“以債換稅”、“以債換債”等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前提條件,至今尚未看到實際步驟。即使正在實行的一些做法也存在不少爭議,尚看不到全面鋪開的可能性。
(三)按期如數償還到期外債。
從2001年3月起,俄開始按期償還2001年到期外債。盡管俄部分政要和經濟學家對償債問題存在不同看法,但在經濟趨于全面好轉的情況下,俄在償債問題上回旋的
余地越來越小。同時,GDP的增長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為償還債務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進行債務重組談判不利于俄恢復其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資信,更不利于其重返該市場為本國經濟募集資金。2001年3月,俄政府對當年預算進行了修改,動員包括稅收、對企業進行私有化得來的收入以及國內市場融資得來的資金償還外債。
事實證明,債務資本化和緩、減,免、轉等對策只能是緩解債務危機的權宜之計,發展經濟,改善貿易狀況,才是治本之道。
三俄外債問題的解決前景
俄外債問題能否出現轉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2003年外債償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俄目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俄外債規模遠遠高于官方統計數字,俄外債總額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另一種看法認為,通過對欠倫敦俱樂部的外債進行重組,燃眉之急已得到緩解。及時足額償還了欠巴黎俱樂部的債務,并提前償還了欠國際金融組織的債務后,盡管2003年高峰期仍然存在,但外債總額低于預先估計的數字。俄能否順利渡過外債高峰期取決于以下因素:
首先是宏觀經濟狀況。能夠總體反映一國外債償還能力的指標是外債與GDP的比例關系。近年來,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一直不大。外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995年為35.7%,而1985年為9.8%,1990年為16%。1998年由于盧布貶值,用美元計算的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就只有2850億美元。2002年外債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67%左右,外債負擔仍然過重。一些發達國家之所以外債規模大但負擔不重,主要原因在于GDP保持了增長和穩定,外債償還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國的外債規模與俄羅斯同樣不相上下,但由于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外債規模的擴大沒有形成過大的還債壓力。
其次是國際收支狀況。外債余額與商品和勞務出口的比例是衡量外債償還能力的重要指標。外債償還的重要來源是出口換匯,出口增長有利于提高政府外債的償還能力。俄外債余額占商品和勞務出口的比重,1985年年初為51.4%,1990年年初為91.4%,1995年年初為137.5%,1998年年初為166%,2002年為140%。比例雖然下降了,但仍超過100%的警戒指標。俄出口產品過于單一,價格過分依賴世界市場,在1998年盧布貶值效應逐漸消失以后,俄出口狀況如何尚有待觀察。
再次是官方國際儲備。國際儲備與外債的比例可以更準確地反映政府的償債能力。這是因為國內生產總值并不能直接用于償還外債,而官方國際儲備則是償還外債的直接來源。截至今年1月4日,俄外匯儲備增長到367億美元。因此,2002年俄外債問題不會嚴重惡化,但2002年俄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對2003年外債問題的解決具有決定性意義。
最后是外部因素。外債問題的解決除涉及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外,還與IMF等國際金融組織密切相關。IMF不但在債務重新安排的談判和實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還以備用信貸協定方式對債務國給以一定的支持。面對2003年償債高峰期,俄未雨綢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前償還了欠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即是一例。盡管IMF的利率是最低的,但俄仍允諾提前償還欠IMF的部分債務。"9·1l"事件后,俄迅速調整對美政策,外債問題也是考慮因素之一。
進入2002年,俄羅斯加大了解決外債問題的力度。首先是繼續償還到期債務;其次,通過外交手段爭取債權國,使其減免部分俄所欠債務;再次,與蒙古、越南等蘇聯債務國達成了償還債務協議,部分減輕了俄的債務負擔。
- 上一篇: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
- 下一篇:印度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