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
時間:2022-03-26 11:02:00
導語:中國經濟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具有國際性,因為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存在經濟學的實踐、教學和研究。中國經濟學概念的出現和發展具有必然性,然而這一概念具有多種含義,而這一點并沒有被足夠重視,以至于在對待一些事宜時容易失去較為合理的態度。
中國經濟學可以理解為以下幾種含義:一是中國的經濟學,這是經濟學的地域屬性或是文明屬性,中國經濟學家致力于這一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我們討論中國經濟學時也往往以這一含義為出發點、對象、目標和歸宿;第二層含義是經濟學在中國(EconomicsinChina),這與中國的經濟學(ChineseEconomics)不同,經濟學在中國根本上是一種學科傳播的結果,例如我們學習研究西方經濟學,只能是西方經濟學在中國,而不可以說成中國的西方經濟學;第三層含義是研究中國的經濟學;這一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者的主體為中國的經濟學者,但包括一些外國和國際機構經濟學家,說明這一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中國和中國經濟的經濟學;第四層含義是中國人研究的經濟學,包括華人經濟學家,就目前來看,許多華人經濟學家成就大,與國內聯系密切,關注中國的經濟和經濟學,而我們在不經意中也把他們的研究包含在中國經濟學研究中。從羅素描述詞理論的角度來說,中國經濟學對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解釋,而較為公認的觀點是學術理論社會選擇的結果。
中國的經濟學思想已經存在數千年了,但“中國經濟學”有無形成尚待探討,因為探討對象沒有統一標準,任何結論都不具備讓他人接受的條件。嚴復譯《原富》拉開經濟學在中國的序幕,已經百余年了。現實中,經濟學在中國和研究中國的經濟學占了絕大多數,如果把這轉換為中國的經濟學那么就是偷換概念。哲學家指出,人不僅是自然人、社會人,也是文化人。經濟學人并不例外,中國經濟學人的中國經濟學意識,已然反映了其文化屬性,套用行話來說,中華文化是中國經濟學人研究經濟學行為的約束條件,經濟學研究如果不注重文化屬性,就會使得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得出的結論與現實不符,許多現象就會解釋錯誤。應當指出,我們也受到非中華文化的約束,經濟學的引進已經上百年了,其他文化中的許多觀念、方法、思想等已經正式的和非正式地影響我們的知識結構(當然中華文明在歷史上也影響了其他文明,例如重農學派受到中國文化很大的影響),主要就是我們的學科體系、學科概念、學科劃分等學科構成是自亞里士多德開始的,其思想通過西方文明的歷史深化并東漸到中國。筆者認為,中國現在的經濟學現狀是中西學術、文化相互影響的結果,并且經濟學的未來也同樣受到如此影響,至于孰強孰弱的程度和范圍決定了中國經濟學以后的發展軌跡和狀態。
平心而論,我們希望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單一經濟學。但現實文化、國情、人口分布、地理環境等不同的約束條件導致不同的經濟現象和人的行為。換言之,如果存在單一經濟學,又何來學科本土化?誠然,文明不可比,但同樣誠然的,文明之間存在差異,差異表示在具體的某一方面有此長彼短。我們應該承認落后的經歷,承認先輩和我們也學習過其他文明優秀的文化、知識和思想。中國經濟學概念的提出是因為文化屬性歸宿的需要,是一種集體的需求。
對于如何通過學習來發展中國經濟學,可謂見仁見智。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的先發優勢,數百年的歷史領先不僅使得經濟學體系,而且經濟學說史上學派紛呈,各領風騷。這是一種資源稟賦。如果我們不去學習這些理論,幻想另起爐灶,那么交易費用奇高。對于經濟學者來說,學習歐美經濟學理論是追求最大效用的。因而集體的學習行為可以看作是囚徒困境,但交易費用過高使得這也是集體理性的。中國經濟學的建立是一個超趕過程,我們應該發揮資源稟賦,例如我們的社會體制、文化體系、獨特歷史、現在的偉大的經濟實踐等等。經濟學是研究稀缺的,而稀缺的前提是存在差異,存在的差異使得建立中國經濟學有了可能。如何在整合的同一的趨勢中把握獨特性是包括經濟學在內的文明交往和發展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經濟學注重研究細節問題,發展中國經濟學的關鍵同樣在此,唯有把握了我們獨特的體制、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并作為約束條件具體分析,解釋文明體系下的行為和現象,才能對經濟學做出貢獻。越是民族的則越是世界的,中國經濟學只有在為整個經濟學提供了多樣性樣本的基礎上,才能成為被承認的完整的獨立的體系。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是開展對話和交流,一方面是降低學習的交易費用,進而加快學習進度和加強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交流,在學習的同時及時傳播我們的學習狀態和心得。由此可知,中國經濟學不可能是刻意為之的,因為學科發展有路徑依賴性,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才不會走彎路。但無疑地,中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是任重而道遠的。
- 上一篇:與陳云經濟思想比較
- 下一篇:傳統文化中經濟理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