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經驗應用論文

時間:2022-06-03 04:28:00

導語:創新經驗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經驗應用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韓國創新型國家的主要特征;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經驗;嘉興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初步探索;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經驗對嘉興的若干啟示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增加對創新資金的投入、科技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具有很強的自我創新能力、創新產出高、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待、完善的激勵機制和技術創新體系、擁有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韓國創新型國家區域創新體系產學研結合經濟增長方式

論文摘要:從創新型國家的定義入手,指出了創新型國家應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征,接著對韓國作為創新型國家的四個特征進行具體闡述。在分析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上,對嘉興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初步探索進行了闡述。

韓國是從一個落后國家發展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韓國人均GDP只有82美元,與我國當時水平大體相當。到了2005年,韓國達到12000美元,等于我國的l0倍,現在韓國人口只有4700萬,經濟總量卻大致相當于我國40%。在半導體、汽車、鋼鐵、電子、信息、通訊等眾多領域,韓國雖然都比我國起步晚,但技術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已經走到我們前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韓國始終堅持以國家意志為先導、以企業創新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應用為目的、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關鍵的科技創新模式,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本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水平,成功實現了由一個經濟非常落后的農業國向位于世界前沿的創新型國家的轉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種后進國家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典范,也為嘉興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了啟示與借鑒。

1韓國創新型國家的主要特征

國際上把那些將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競爭優勢的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而作為創新型國家,應至少具備以下4個基本特征:一是創新資金投入必須達到一定標準。目前的創新型國家,研究與發展資金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二是科技創新必須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必須明顯高于其他國家。三是必須要有很強的自我創新能力。目前的創新型國家,對引進技術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四是創新產出高。世界公認的20個創新型國家擁有的發明專利總數占到全世界的99%if]。根據瑞士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的數據,韓國的科學競爭力從2004年排名第1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12位。國家技術競爭力也從2004年的第l9位提升至2006年的第6位。韓國已經成為經合發展組織中的創新型國家并得到國際認可。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韓國采取的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的科技發展模式,韓國各級政府鼓勵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官產學研協同技術開發”行為,提高企業技術研發的水平和效率,使韓國的區域創新體系突飛猛進,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業績。韓國作為創新型國家,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I.1增加對創新資金的投入

韓國的科技經費一直保持相當高的水平,從8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每年增加科研預算,R&D占GDP的比重一直呈遞增的趨勢,以2005年為例,韓國2005年國內的研發總額(包括政府、公共部門和民間的)為24.15萬億韓元,占GDP的2.99%,居世界第7位,研發投資高于美國(2.68%)、德國(2.49%)、法國(2.16%)等主要發達國家。從2005年至2006年增加了14.2%,超過了同期總預算的5.9%。政府還加強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援,主要形式有政策性金融扶持和技術開發基金等形式,政策金融中包括了政府財政撥款和各種政策性貸款。

1.2科技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

韓國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高科技開發,從1982年確立“科技立國”的戰略開始,總統每季度主持召開·次“科技振興大會”,制定和調整科技政策。1999年,政府通過了《科學技術革新特別法》,決定設立以總統為首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協調政府各部門提出的科研計劃,強化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領導。進入新世紀之后,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格局,韓國對科技創新體制和科技發展戰略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明確提出了“第二次科技立國”的口號,并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宏觀科技管理體制、科技研發投資體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強力推進韓國的科技振興政策。

1.3具有很強的自我創新能力

從2O世紀8O年代末開始,韓國企業紛紛設立技術研究所,加強獨創技術和產品核心技術的獨立研究開發。不僅企業附設的技術研究所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47家猛增至1999年的4121家,企業研究人員由數千人增至近9萬人;企業的R&D投入也由1989年的約28億美元增至1997年的約133億美元,在國家總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自90年代以來每年都達80%以上,超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韓國的大企業是其技術研究開發的主力,在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投資中大企業占83.1%,中小企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為16.9%。但是,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投資占其銷售額的2.61%,高于大企業1.98%的比例。且在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方式中,70.2%為獨立開發,22.9%為合作開發。這表明中小企業獨立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日益活躍。

1.4創新產出高

韓國科技創新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研發與生產不脫節。根據市場需要確定研發項目,集中力量搞對國家經濟拉動作用大和市場潛力大的科學技術,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據統計,韓國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是世界最快的。目前,韓國在研發方面的一些指標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在2002年企業研究人員每千人注冊的專利數居世界第一位。由于研發投入的增加,2006年韓國科技工作者根據《專利合作條約(PET)》提出的國際專利申請為4747件,排世界第6位。2005年,被全球科學文獻引用的韓國科學家論文數量居世界第14位(共23048篇)。2005年由于韓國產品質量的提高激發了海外對于韓國技術的需求,韓國技術出口額達到16.2億美元,年增長l4.7%。

2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經驗

2.1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待

韓國走的是“引進一消化吸收一創新”的發展道路,其中韓國政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十分注重從宏觀層次上把握和調控科技的系統化發展,充分保證韓國科技發展的連續性和速度。歸納起來,韓國政府為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所采用的政策措施包括:

一是適度引進、注重消化吸收的政策。在引進先進技術同時,大力發展本國的技術力量,并不斷開發自主技術,提高國家整體技術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技術引進方式上,嚴格禁止一攬子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做法,鼓勵企業有選擇地引進一些關鍵技術、設備。

二是對技術開發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優惠政策主要包括了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度、技術及人才開發費稅金減免制度,以及新技術推廣投資稅金減免制度等。為確保政府的稅收支援政策落到實處,通過修改國家有關規定,將技術開發組織(企業研究所等)作為法定支持對象確定下來。

三是靈活運用政府采購政策。韓國法律規定各部門可以在高出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的情況下,優先采購本國產品。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對一些中小企業開發的新技術,政府實施收購,并出資支持中試和產業化;政府也要求國有企業優先采購國產產品。法律還規定,公共機關要參照本部門預算和年度工作計劃制定采購中小企業產品計戈,報國會審議后予以公布。

2.2完善的激勵機制和技術創新體系

韓國政府通過必要的政府鼓勵和科技創新資金的支持,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了獨具韓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這些年,韓國對科技創新的經費投人都在不斷增加。正是這種“舉國體制”,使得韓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龐大的技術儲備,有重點地選擇科技突破項目,并且形成了高科技規模化產業鏈。此外,韓國政府確立了科技政策調整思路,科技開發戰略由過去的跟蹤模仿向創造性的一流科學技術轉變,國家研發管理體制由過去部門分散型向綜合協調型轉變,科研開發由強調投入和拓展研究領域轉向提高研究質量和強化科研成果產業化轉變,國家研究開發體制通過引入競爭機制,由政府資助研究機構為主向產學研均衡發展轉變。

2.3擁有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

韓國經濟一個顯著特點正是大企業在技術進步中起著“發動機”的作用。韓國諸如汽車、半導體、石化、造船、鋼鐵、家電等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產業中,創新主體無不都是大企業。在近年來統計的世界100家大工業公司中,韓國占了6家,名列世界第6位,僅次于美、日、德、英、法。正是有了這批大企業,才能聚集人才、匯聚資金,不斷研制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產品。韓國政府還通過危機管理,不斷提高企業創新的目標,推動企業增加創新的投入。如在提高韓國汽車產業創新能力過程中,政府制定了汽車工業長期發展計劃,指令三家汽車生產商——現代、起亞和大宇在發展過程中不時地向政府匯報情況。韓國政府的汽車計劃非常具體,如本地的車型必須是世界最新車型,國產化率至少要達到95%,生產成本不能高手2000美元,等等。這些高目標對于當時的汽車廠商形成了“危機”和“壓力”,推動了韓國汽車產業內部學習能力的提升,最終使得創新能力迅速增強。

2.4選擇重點領域進行突破,以局部技術優勢帶動國家整體科技進步.

韓國在推動本國技術創新能力時,并不是齊頭并進的,而是選擇若干個對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戰略支撐作用的科技領域進行重點投入,支持該領域的企業進行重點科技攻關,盡可能地在局部領域形成科技創新突破,進而帶動相關產業技術的發展和國家整體科技實力提升。如在1982年,韓國實施“核心技術開發事業”,確定半導體、計算機、機械和化工等領域作為產業技術發展的重點進行扶植。1991年,韓國政府又提出了長達lO年的“先導技術開發事業”,確定17項高新技術研究項目作為國家優先發展的關鍵技術。1997年,韓國制定并實施了《科技革新五年計劃》,確定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環境技術、能源技術、機電一體化和系統工程、新材料等六大領域作為國家戰略產業。在2000年度的韓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通過的(2025年構想:韓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中,再次將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生命科學、機械電子學、能源與環境科學等列為韓國未來的主要科技發展方向。‘6在進行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過程中,韓國又非常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對產業技術突破的支撐作用。

3嘉興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初步探索

嘉興1998年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2004年以來,根據浙江省統一部署,開展了刨建科技強市和科技強縣活動,2006年,嘉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決定》,把構建創新型城市作為“十一五”乃至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嘉興在構建創新型城市方面進行了以下多方面有效探索:

3.1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2000年嘉興市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總額為8.4億元,占GDP比重為1.55%,其中企業技術開發費6.5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為1.2%。2005年,嘉興市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為29.9億元,比2000年增長256%,占GDP比重為2.59%,比2000年增加1.04%,其中企業技術開發費支出上升為24.9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為1.21%,比2000年增長0.01%。若按照國際通行的R&D經費分析,2005年全市R&D經費支出為13.8億元,比上年增長47.4%,R&D經費占GDP比例為1.19%,比上年增長27.9%,位居全省11個地級城市的第3位。目前,嘉興已初步形成了以財政資金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的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

3.2不斷創新產學研結合的有效形式

嘉興產學研結合的最大特點是引進大院名校打造創新高地。“十五”期間先后引進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興應用中心、同濟大學浙江分院,并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共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目前,嘉興共引進國際國內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35家,實施研發項目169個。此外,全市有2000多家企業與全國2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嘉興網上技術市場不斷完善,上網企業達到4000多家,每年成交項目數百項,成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3.3加快建設多元區域創新體系

一是加強科技孵化器建設,全市形成“1+7”科技孵化器網絡,其中市科技孵化器已命名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五縣二區都建設一個具有特色的科技孵化器,總面積達2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共200多家;二是培育企業研究中心,目前全市共有21家省級企業研究中心,57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目標是所有億元以上銷售額的企業都要構建企業研發中心;三是大力發展區域(行業)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為中小企業服務;四是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相結合,涌現出6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占省內總量的31.4%。

3.4高技術產業取得較快發展

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8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145家。200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24.81億元,比2004年增長52.8%,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82%,雖然比2004年增長23.6%,但離創新型城市的目標25%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4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經驗對嘉興的若干啟示

(1)正確處理政府主導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的關系,在實踐中走出嘉興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韓國從2O世紀8O年代初走上創新推動的發展道路,當時人均GDP為4300多美元,從起步到基本建成創新型國家花了25年左右的時間。韓國經驗啟示我們,在技術創新的初期階段,政府強力推動的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當科技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須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競爭機制,必須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_6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不是體現在資源的配置,而是體現在創新環境的營造和創新制度的有效供給。2006年,嘉興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客觀上已經踏上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歷史起點,科學地發揮政府在建設創新型城市中的主導作用應切實抓好三件大事:一是政府工作的著力點從項目管理轉變為制度設計;二是引導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的重點放在大力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三是典型示范,探索實施創新型企業試點工程。

(2)把建立創新型城市與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凸現兩個亮點,一是科技立國戰略,二是產業結構的梯度調整。20世紀8O年代實施“第一次科技立國”戰略期內,韓國的產業政策鼓勵發展半導體、計算機、機械和化工等產業;新世紀初實施“第二次科技立國”戰略期內,則突出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生命科學、機械電子、能源和環保產業,這種科技戰略和產業政策的高度統一和相互聯動是韓國建設刨新型國家的成功經驗。’嘉興傳統產業比較發達,其中紡織、服裝、皮革業占制造業的33.8%,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只占工業增加值的4.82%。從三次產業的結構看,2005年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7.3:58.8:33.9,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偏低。因此,借鑒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經驗,必須把調整產業結構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著力提高兩個比重,一是現代服務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二是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

(3)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引領企業界技術進步

韓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充分發揮大企業在技術進步中的“發動機”作用,這些大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中處于領軍地位,而且在管理創新、企業文化創新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從而帶動企業界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由于歷史和現實多方面的原因,嘉興在規模企業的培育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公布的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企業有67家入圍,嘉興占2席,它們是桐昆集團(2006年營業收入107.3億元),森橋實業集團(其營業收入為101.1億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嘉興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2.99%,另據調查,2006年嘉興市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為25家。從這里可以看出,嘉興在培育龍頭企業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要以韓國成功經驗為借鑒,實行自主創新戰略、品牌戰略和龍頭企業培育戰略的聯動,加快嘉興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