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分配和生產力分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02:17:00
導語:勞動價值分配和生產力分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勞動價值分配理論和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作為兩種不同的分配理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文章從迂回生產的視角出發,通分析資本和勞動的關系,闡述了兩種分配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并且說明了在迂回生產視角下,剝削判斷的困難,以及只有在價格偏離值的情況下,技術創新才有利可圖。
一、資本與勞動的關系
資本作為生產資料,是進行產品生產的必備條件,勞動只有與生產資料結合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資本除了作為必備生產條件外,機器的發明,技術的進步,以及利用資本進行迂回生產,本身還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迂回生產較之于赤手空拳的生產,可以節約勞動,表現為相同的勞動量,可以有較高的勞動產出。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的增長,就是因為遷回生產帶來的勞動效率的提高。馬克思一也認為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就是生產工具。也就是說資本可以有“迂回生產勞動節余”功能。當然不是所有的資本都有“迂回生產勞動節余”,有些資本僅僅是作為必備生產條件,與勞動形成互補而已。比如照相機與攝影師的勞動互補,共同提供相片。“迂回生產勞動節余”關系,與“互補”關系,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轉化的。一旦某種先進技術普遍使用后,它便沒有了比較優勢,因此也就不能獲得額外的利潤,并且固定下來成為必備生產工具。
二、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對價值分配的影響
資本與勞動的“迂回生產勞動節余”關系,將價值分配關系變得復雜,因為此時資本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個價值轉移的問題,而是資本本身也做出了貢獻,它有了“遷回生產勞動節余”。而資本與勞動的“互補”關系,則相對簡單,只要進行價值轉移就行。
三、資本的“迂回生產勞動節余”反映了邊際生產力分配的實質
克拉克在考察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時,假設資本量不變(一億元),勞動力一單位一單位(一千人)的增加,從而資本的形式隨之變化,當工人的人數較少時,此時工人可以配備優質資本,從而勞動產出較高,而隨著下人人數的增加,工人只能配備劣質的資本,因此勞動產出降低。克拉克認為先前產量比后面產量高出的部分,不是工人勞動的結果,而是資本的貢獻。其實質就是先進技術可以帶來“遷回生產勞動節余”,從而提高勞動效率。
四、按價值分配,隱含若按邊際生產力分配的影子
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范疇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也就是分配關系。按價值分配,實質就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不僅反映在勞動絕對數量上,而且反映在勞動的相對效率上。如果勞動效率較高,生產產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然獲得較高的價值分配或產品分配。而勞動效率的差別,除了勞動熟練程度本身的區別外,主要來自于遷回生產帶來的效率差別。
在弄清楚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生產模型。假設在一個簡單生產模型(既可看成部門生產,也可看成社會生產)中只有五個勞動者,每人提供1單位勞動,只生產一種產品,最初都是“赤手空拳”的生產,并且勞動效率是相同的,每單位勞動的產量為1。投人產出如表1
將模型看成部門生產,此時每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價值量為1,每人獲得報酬1單位產品,獲價值量。
如果此時有生產者1進行迂回生產,先投人0.5單位勞動生產一種機器,然后投人0.5單位勞動進行機器操作,產量為11。如表二所示:
此時每單位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按平均勞動時間計算為Si15,每單位產品的價值量為仍。此時生產者1的價值收人為11/3,實物收人為11單位產品,其他的生產者的價值收人為v3,實物收人為1單位產品。生產者1較高的收人表現為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或者采用遷回生產帶來的勞動節余(節省了10單位勞動),多出的收人可以歸為產出增加量,即價值量103,或10單位產品。或者假設為虛擬的10單位“影子勞動”創造的價值。
如果按照邊際生產力理論,0.5單位勞動和一臺機器結合,產量為11,而0.5單位勞動如果進行赤手空拳生產,產出為0.5單位產品,其余的10.5單位產品都歸算為機器的邊際貢獻,機器的服務價格為10.5單位產品。而它的成本0.5單位勞動,如果用勞動的機會成本核算,也就是“赤手空拳”生產的產出,那么機器的成本為0.5單位產品。機器的純貢獻,或者“迂回生產勞動節余”為10單位產品,和前面按勞動價值理論得出的結論一致。
五、技術所有者與勞動者的分離,使按邊際生產力分配與按價值分配不一致
在上一期的生產中,技術發明者仍然是自己從事勞動,也就是說技術所有者仍然是生產者,按邊際生產力分配與按價值分配是一致的。在下一期的生產中,生產者1成為資本家不再從事生產,雇傭其他的勞動者進行機器生產和機器操作,并且支付一單位產品的工資,如表三:公務員之家
此時資本家的利潤為40,剩余價值率為101。工資水平由勞動的機會成本決定。如果按邊際生產力分配,則如表三。如果按價值分配,資本家的收入為。,其他勞動者的收人為11單位產品。此時技術所有者與勞動者分離了,技術所有者獲得了剩余價值。
六、怎樣判斷剝削
從亞當·斯密開始,很多經濟學家都承認財富是勞動創造的,也承認利潤來自勞動,但他們并不承認剝削。就是因為資本的“迂回生產勞動節余”做出了貢獻。這就是剝削問題復雜性所在。很多經濟學家都是改良主義者,在痛恨食利者,批判資本主義不公平現象的同時,又在理論上為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制度進行辯護。原因也是因為資本本身的二重性。在表三中生產者1不再從事生產,而是雇傭勞動進行機器生產和機器操作,此時生產者1獲得了剩余價值。那么此時這種分配是否合理,到底是否存在剝削,這就是一個規范問題。在前面的分析中資本的使用可以帶來“遷回生產勞動節余”,因此的確存在“要素的貢獻”,這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資本是否應該獲得利潤,而是利潤的歸屬問題,也就是剩余索取權的問題。事實上資本家并不是技術創新的唯一參與者,如果資本家僅僅是食利者,那么他對技術創新毫無貢獻,如果資本家本身參與經營管理,那他也只是參與者之一,技術創新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科研技術人員的努力,和員工的參與。所以資本的“迂回生產勞動節余”,或者“影子勞動”創造的價值,應該歸所有對技術創新做出貢獻的勞動者所有,但現實中資本的利潤絕大部分歸企業家或資本家占有。如果剩余全部歸資本家所有,此時才叫剝削。所以表三中的剩余價值是否是剝削的結果,就要看誰是技術創新者,如果生產者1是唯一的技術創新者,那么此時的剩余價值并不算剝削。事實上如果生產者1如果要雇傭到工人,他支付的工資必須超過1單位產品,這時大家的福利狀況都得到了改善。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本都能進行“迂回生產勞動節余”,很多資本只是生產的必備手段,和勞動只是互補關系,如果此時的資本也向有“遷回生產勞動節余”的部門看齊,那么就有失公平。而且先進技術一旦擴散到全社會,也就是說普遍使用之后,那么它也就沒有了技術上的比較優勢,資本就不能獲得額外報酬。此時資本如果還不愿放棄既得利益,那么也有失公平。這也反映了為什么專利不是無限期的,而是有期限的。
七、價格偏離價值,技術創新才有利可圖
如果某家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使生產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廠商,那么它便可能通過技術上的優勢,在競爭中打敗對手,獲得壟斷地位。但它必須將價格保持在價值之上,才能獲得超額利潤。它的技術也才能獲得報酬。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在一個部門生產中只有兩家企業,每家企業雇傭5個工人,每個工人提供的勞動量為1單位,每單位勞動產出為一單位產品,產品價格按價值計為1元,該部門的總產出為10單位產品,產值10元,總產出量等于社會總需求量。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率為0.5,社會平均工資率為0.5元。每個資本家都獲得2.5元的剩余價值。如果企業1進行技術創新,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并且將企業2擠出市場。此時企業1仍然雇傭5個工人,每個工人提供的勞動量仍然為1,企業1的產量為10單位產品。此時如果產品按價值定價,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倍,單位產品的價格為0.5元,企業1的總收人仍然為5元,按0.5的剩余價值率計算,利潤總額為2.5元,和前期相比利潤不變。也就是說技術創新并沒有帶來額外利潤。此時企業1必然將價格定在小于1大于0.5的水平。如果將價格定在原來的1元(極限情況),按邊際生產力分配,產出的增量(勞動力不變,產量增加5單位產品)歸為要素的貢獻,技術創新的服務價格為5元,工人工資2.5元,原先的利潤2.5元,總利潤7.5元。技術創新獲得超額利潤,并且為社會節約S單位勞動,使社會福利得以改善。在新古典生產理論中,將要素的服務價格也歸算為成本,那么先進的技術必然獲得較高的服務價格,按照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技術進步不會使價格下降,除非有外在的競爭壓力,只要存在技術的壟斷必然會導致價格和價值偏離。
- 上一篇:引黃泥沙科學治理分析論文
- 下一篇:企業文化六大誤區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