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信息化建設的戰略轉型透析

時間:2022-01-12 10:52:00

導語:江蘇信息化建設的戰略轉型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江蘇信息化建設的戰略轉型透析

論文關鍵詞:信息化指數信息化水平產業結構戰略轉型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江蘇區域信息化指數的研究分析,以及對江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影響,最后得出結論:信息化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臨由大規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向信息技術全面應用、普遍服務和信。息資源深度開發的戰略轉型.

信息化是當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正確判斷和合理估計江蘇現時的信息化水平狀況,事關“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戰略任務和“兩個率先”實現與否。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人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我們應抓住信息化這個契機,推動我省區域信息化進程,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發揮其在國民經濟現代化和社會信息化中的支柱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一、區域信息化水平的測度

本研究分別從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信息應用水平兩個方面來測度區域的信息化水平。其中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反映了基礎設施對區域經濟的支撐能力,信息化應用是區域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是信息化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通過使用指數模型將信息化指數、信息化基礎設施指數和信息化應用水平指標進行合成來衡量區域信息化的綜合發展水平。據測算,2001年一2006年江蘇省信息化綜合指數分別為38.2,42.8,46.6,49.8,54.4和57.1,6年中增長了18.9百分點,年均增長3.1個百分點。信息基礎設施指數分別為33.1,35.5,38.7,41.1,43.7和45.1;信息化應用指數分別為5.1,6.9,7.9,8.7,10.7和12。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信息化水平處于中等水平。研究發現,信息化設施水平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蘇南地區。從信息化產業水平看,蘇南的信息化產業發展水平最高,蘇中,蘇北成為信息化產業發展的低谷地區。另外從信息化應用水平來看,蘇南地區水平最高,蘇中次之,蘇北最差。我省信息化總水平可以分為三類地區:與經濟梯級分布相對應,一類區域是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即蘇南地區。二類區域信息化水平為其次,包即蘇北地區。三類區域信息化水平最低,即蘇北地區。從信息化指數增長來看蘇北增長最快,由2003年一2006年四年間增長了8.6個百分點,蘇中了增長8.5個百分點,蘇南增長了5.4個百分點。

二、信息化對江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影響

為了測度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動的帶動作用,本文運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并對其加以一定的修改來進行回歸分析。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Y=AK0Ls),技術進步因子是一個常數(A),它僅能表示在考察期內技術進步的平均作用,而事實上,隨著技術進步的作用不斷提高,它在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將技術進步因子分解為兩部分,如下式所示:A=標,。在文中,I表示社會的信息化水平,,表示信息化水平的產出彈性,Ao表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他技術進步因素,這里仍然假設為一個常數(周先波,2001)。另外,由于在衡量信息化水平時可以使用的只有信息化指數,即各年信息化發展對基年水平的指數,因此,必須將產值Y,資本K,勞動力L也改寫成指數形式。于是擴展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被改寫成:。用Y,K,L,I分別表示產出、資本、勞動力與信息化的定基指數,再對上式兩邊分別取自然對數,得到最后的估計模型:

研究發現,從2003年一2006年,蘇南、蘇中、蘇北地區在信息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研究結果非常一致,各地區的排序均為:蘇南>蘇中>蘇北。各地區信息化綜合發展水平的年均增長率呈現出蘇北、蘇中高、蘇南低增長格局。區域信息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均有逐年縮小的趨勢,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均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不過這種擴大的加速度在縮小。盡管信息化目前有極化我省區域的特點,但是信息化的持續發展,從長效方面看,則有助于縮小區域經濟差距。

在資本、勞動力規??勺円约皟烧咭幠2豢勺儍煞N情況下,信息化均顯示出對第二產業產出較高的彈性,信息化對其他兩大產業的帶動作用還不強,尤其對第三產業的帶動比較弱。據此可以認為,信息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主要是通過信息化對第二產業的強勁拉動來實現的。這一重要結論表明,我省信息化已經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信息化指數的檢驗在三次產業的模型中都通過檢驗),其中又對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特別強。

三、江蘇信息化建設的戰略轉型

對江蘇信息化發展的階段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的總體判斷是:江蘇信息化整體水平在全國各省(區)中處于中高水平地區,“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信息化將進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臨由大規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向信息技術全面應用、普遍服務和信息資源深度開發的戰略轉型。

1.向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轉型。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嶄新命題,體現了中央對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實踐的更進一步思考。從“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到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更把握了現階段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實際,抓住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本質。“融合”高度概括了當前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相互發展的邏輯,更強調了兩者的緊密依存。無疑,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更有利于促進我國工業化的更好實現,更有利于信息化的推進,將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和形成。

從江蘇工業化進程看,傳統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仍是比較優勢所在?!笆晃濉逼陂g,江蘇進人人均GDP3500美元一5000美元的新發展階段,這是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市場化完善和國際化提升的關鍵發展階段。根據中國科學院的《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報告》來看,2005年江蘇的工業化指數為78,江蘇處于工業化后期的后半階段,我們的推算2006年達到83,2010年實現工業化。江蘇在繼續推進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仍是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當前江蘇面臨的是在工業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快速推進、現代化建設正在展開的發展背景。因此,我們必須也可能“兩步并作一步走”,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促進兩者互相滲透、融合發展,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工業化水準,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既能提高工業化的質量,又可不失時機地抓住信息化的機遇,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為實現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結合信息化發展中出現的融合趨勢,大力打造江蘇大產業的鏈條。江蘇將在三個方面重點推進:一是促進軟硬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與硬件結合的嵌人式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鼓勵在汽車電子、醫療、機械等領域發展大宗軟硬融合產品。鼓勵軟件技術和信息化項目在傳統行業節能減排中的應用,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展壯大。二是推動制造業和運營業融合互動。積極為制造業和運營業的融合互動創造條件,以發展增值服務應用和開發高端整機產品為依托,加強二者在技術研發、行業標準、業務創新、服務貿易上的協作與融合,打造健康協調的大產業鏈條。三是大力發展信息服務和軟件外包。以信息化發展為契機.推動各種基于軟件開發的信息服務.鼓勵業務類型和商業模式創新。在推動軟件外包的基礎上推動國內信息服務外包業務,鼓勵和引導軟件企業承接國內傳統制造業和跨國公司的服務外包業務。

2.向注重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轉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江蘇省已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在推進信息化的進程中,要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十分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的形成和自主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江蘇經濟規模和科技發展已經積蓄了一定的實力,同時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由于要素瓶頸制約、區域競爭加劇、市場拓展受阻,資本和土地資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出現遞減趨勢,江蘇比全國其它地區更早、更深刻地感受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同時,產業技術水平提升明顯滯后于產業發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單純靠引進技術已無法支撐江蘇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必須轉人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階段,探索適合江蘇實際的創新發展模式。要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重點領域的技術突破,廣泛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著名品牌,保障信息安全,逐步實現從以引進技術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轉變,使自主創新成為當前信息化建設的主題和重要推動力量。

3.向全面普及和深化應用轉型。信息化是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和核心內容,現代化需要高度發達的信息化水平?!笆晃濉?,時期是江蘇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現代化進程將明顯加快。這就要求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水平,“全面普及、深應用”將成為這一時期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特征。當前,江蘇基礎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任務初步完成,以軟件、信息制造業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等重要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推進,信息化總體水平躍上新臺階,全面推進信息化的基礎條件基本成熟,全省信息化將向“全面普及、深化應用”方向發展。因此,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信息產業初具規模、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拓展的背景下,江蘇信息化建設面臨著從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向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和信息技術普遍應用為主的轉型,更加突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更加注重社會領域的信息化進程和區域信息化的協調發展,更加關注為農村和城市弱勢群體提供普遍服務,全面普及、深化應用.全面推進江蘇的信息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