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體制改革探析論文
時間:2022-01-18 02:59:00
導語:經濟學體制改革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體制改革
在這一部分主要是我閱讀了《中國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林毅夫、蔡昉、李周著)這本書后的想法。
我國傳統的經濟模式是由三個基本方面構成:⑴以重工業為優先發展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⑵以低利率、低匯率、低工資和低物價為主要特征的宏觀政策環境;⑶以計劃分配資源、重要部門的國有制和體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管理體制。傳統模式的這三個主要內容具有形成上的歷史因果關系和運作上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賴的邏輯關系。
解放后,我們曾面臨著如何在缺少外援和貿易的條件下迅速實現工業化的歷史選擇。從當時的客觀環境和主觀認識出發,我國選擇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來帶動整個經濟建設,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而我國當時是一個資金稀缺的經濟,不利于發展重工業,為了解決重工業發展的要求和現實經濟實力之間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來抑制市場的作用,人為壓低重工業資本形成的成本。因而,當時便形成了以壓低利率、匯率、資本品價格、工資和消費品價格為主要內容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進一步還需要解決將稀缺但相對價格被扭曲的要素投入到政府置于優先發展目標中的部門,因此便形成了集中分配資源的計劃體制,與此相應產生的則是工業部門的國有化和農業的化,以便將經濟剩余集中到工業部門。
這種偏向于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目標以及由此產生的扭曲要素和產品價格信號的政策環境,不利于我國資源比較優勢的利用,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的產業結構;而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單一的所有制格局,抑制了競爭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了企業經營不善、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不足,從而整個經濟的低效率。
感想:對于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政策的認識僅僅只是停留在過去的課本上,只知道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對中國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哪些特征、以及計劃經濟體制給中國帶來了什么等等之類的問題一直很困惑。而在讀了以上段落后,讓我的眼前豁然開朗起來,對于過去我國實行經濟政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實行計劃經濟是歷史的使然,社會主義國家必然要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但計劃經濟體制有其諸多的弊端,如價格扭曲、效率損失嚴重等等,這些都造成了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國的經濟政策還與當時對國際政治環境的判斷有關。我國之所以要實行以重工業優先發展,帶動其它工業發展的戰略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下,我國只有靠自身力量來發展,以實現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目標,并且還要應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威脅,使得我國不得不選擇走這條所謂的“捷徑”,而并沒有真正根據自身的情況,去選擇優先發展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使得我們從一開始走的“捷徑”變成了一條“彎路”。
正是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中國在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但中國的改革沒有他國的經驗可借鑒,是“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漸進式改革。
中國漸進式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⑴增量改革。即不從對資產存量的再配置入手,而著眼于在資產增量的配置上引入越來越多的市場機制的改革方式。這種改革方式是我國漸進式改革的重要特征,被證明是成功的。
首先,對于矯正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增量改革可以避免一個調整成本。經濟改革獲得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持續性,有賴于它能夠帶來即時的收益和支付盡可能少的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改革最佳的軌跡應該是使增長直線上升而避免一個J字型的增長。
其次,增量改革有利于維持改革過程中穩定與速度兩種要求的平衡。
⑵試驗推廣。我國的經濟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國范圍內同時推展的,而是每項改革措施都從較小范圍的試驗開始,在取得成果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加以局部推廣,由點及面,不斷總結和觀察,進而擴大其實行范圍。所以,這種方式也意味著我國改革的局部性特征。無論是對于自上而下自發式的改革措施,還是對于政府推行的改革措施,這種試驗推廣的特征都存在。前者如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過程,后者如企業承包制的試行和創建經濟特區等。
這種改革方式的主要優點是:①盡可能地減少改革風險;②這種試驗性的自發改革,與增量改革相結合,能夠及時提供在哪些領域進行改革具有最大收益的信號;③為市場的建設和發育創造了一個過程。
⑶非激進式改革。實行非激進式改革,首先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組織資源,保持制度創新過程中制度的相對穩定和銜接。其次可以避免大的社會動蕩和資源浪費。激進式改革必然強烈地損害到某些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會招致猛烈的抵制,同時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最后,不實行以私有化為中心的改革方式,避免了資產存量再分配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以及由此產生的沖突,因而可以保持接近于共同富裕的社會分配狀況。
感想:漸進式改革是中國明智的選擇。雖然漸進式改革也有其弊端,如價格扭曲會仍然存在,因而導致效率損失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改革方式卻是成本最小的,不會引起太大的社會動蕩,這適合于我國的國情。因為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沒有受到損失,不會引起他們的抵制。相比之下,激進式改革一夜之間將原有的缺乏效率的經濟體制推倒,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價格扭曲能在很快的得到糾正,效率得到重新恢復,但是這種改革的成本卻是比較大的,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收到損失,引起他們的抵制,必然導致嚴重的社會沖突,社會動蕩。
二、關于改革阻力
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可能不會遇到阻力。這是因為改革是一種制度變遷,它更一般的是非帕累托改進,必然會涉及到利益的調整和重新分配,這就會引起利益受損人的抵制,阻礙改革的進行。關于對改革阻力的認識,我主要是通過閱讀樊綱教授的文章中了解。
(一)相對阻力與絕對阻力
所謂“相對阻力”,指的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一部分利益集團會在改革過程中受到利益的損失(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損失),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對改革,從而構成對改革的阻力。
改革的相對阻力有以下兩種具體形式:
第一,社會成員分成明顯的利益集團:能夠在改革中受益從而擁護改革的集團;因改革會給他們帶來損失從而抵制改革的利益集團,無所謂的中間勢力。這時,對改革的阻力表現為明顯的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
第二,社會上每個人都認為舊經濟體制應該改革,每個人都稱自己為改革派,但每個利益集團都根據自己的特殊利益或從自己所處的特殊地位出發,提出符合各自需要的改革方案—每個人都想把體制改得對自己更為有利;人人都在喊改革或深化改革,但各個人的不同含義,結果是大家爭論不休,改革遲遲進行不下去,或發生利益集團之間的政治沖突。在這種情況下,每一方都可能指責其他人是改革的阻力,但事實上可能每個人都同時構成對有效的改革的一種阻力。
改革的絕對阻力指的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可能遭受一定的損失,從而每個人都具有抵制改革的動機。這重要指的就是因改革初期所發生的改革“陣痛”而引起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因對改革在初期階段所會引起的震蕩、引起的生產下降而產生對改革的疑慮與恐懼,并因此而抵制改革。
感想:對于相對阻力來說,如果受損利益集團的勢力越強大,那么改革遇到的阻力就會越大。而對于絕對阻力,只能用經濟的發展,讓人們都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或者說服人們相信改革定會給他們帶來足以彌補眼前損失的好處,消除人們心中恐懼時,人們才會相信改革,才會支持改革,至少不反對改革。
(二)可消除的阻力與無法消除的阻力
不可消除的阻力有:⑴一些無法通過物質補償而消除的精神損失所引起的對改革的抵觸;⑵無法徹底消除的相對損失所引起的對改革的抵制;⑶與改革“陣痛”有關聯的阻力。
除以上情況的阻力都屬于可消除的阻力。
感想:對于可消除的阻力,一般可以通過補償或者贖買的方式來消除。但問題的關鍵是怎樣補償、該補償多少才能消除阻力,這是一個難操作的問題,因為如何衡量補償的量是個難題。再者政府是否具有這個能力去補償呢?當然如果能夠解決以上問題,那么改革的阻力也必然會消除,使改革接近于帕累托改進。此時改革可稱之為卡爾多—希克斯改進,即當改革收益者的收益足夠彌補改革受損者的損失,并有剩余時,這樣的改革是有效率的。對于不可消除的阻力,更多是一方面通過經濟發展來降低,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教育、勸說的方式來降低。
三、后記
對經濟學產生興趣始于大學二年級下學期開設的宏觀經濟學課,當時老師利用IS—LM模型和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來解釋宏觀經濟現象深深地吸引了我。通過學到知識來解釋經濟現象,讓我感覺很有成就感。后來,跟同學交流對中國經濟的看法,讓我感覺在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因此也就開始關注中國經濟。而讀研后,通過那次講座更加堅定了我朝這方面鉆研的信心。
當春天埋下種子時,秋天就是收獲的季節。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