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經濟形勢特點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18 04:23:00
導語:目前世界經濟形勢特點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2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出現復蘇勢頭,整年形勢將好于上一年。但復蘇勢頭前強后弱。美國經濟情況遠不如人們年初估計的那么樂觀。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第二季度美國GDP的預計增長率,按環比折年率計算僅增1.1%。歐洲增長乏力,估計今年只增1.5%。日本經濟已經停止惡化,但經濟前景并不明朗。日本政府2002年3月發表經濟報告認為,2002年經濟將出現零增長。除日本外,東亞經濟則在進一步好轉。亞洲開發銀行于2002年4月和7月分別兩次調查本地區的經濟增長情況,將不包括日本在內的2002年東亞經濟的預計增長率由2001年12月公布的4.7%提高到5.8%。中國經濟運行態勢良好,2002年上半年估計增長7.5%。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進一步思考和研究。21世紀初,世界經濟會如何發展,同這些問題有很大關系。
一、全面估計美國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002年初,人們一度認為美國經濟在年中將出現比較強勁的增長,從而帶動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但情況發展并不是這樣。除增長速度不如人意外,失業率、企業投資等情況也遠不如人們預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宮宣稱,2002財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高達1650億美元,大大超過不久前估計的1000億美元大關。2001年,美國貿易逆差達4114億美元,占GDP4%左右。2002年的貿易逆差可達4980億美元。
問題是,迄今為止,我們常常是,或者說,更多地是從增長的角度,而不是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觀察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美國無疑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種狀況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但美國經濟中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也大(注:美國商務部不久前調整了1999年以來的GDP數據。按環比折年率計算,2001年GDP季度數據連續三個季度衰退。商務部將2001年美國GDP增長率由先前的1.2%調整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長速度成鮮明對照。)。這種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常常帶有突發性質,因而使其影響更為巨大,也更難以防范。“911”恐怖襲擊對美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大致已經過去了,但它對人們心理等的深層次影響是不可能很快消失的。美國許多公眾認為,“911”事件是在美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現在美國對恐怖襲擊作了這么多的防備,如果再發生比較大的襲擊事件,它對美國的影響將是非常嚴重的。令人深思的是,“911”事件剛剛過去,安然等大公司假賬案又接踵而至,并且其揭露也像任何一件突發的政治、軍事事件那樣地出人意料。到2002年10月,公司丑聞剛剛略為平息,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可能性又因為美國國會同意對伊動武而日益增長,世界油價隨之進一步上升。提前出版的2002年10月21日的《商業周刊》的文章說,據Goldman,美國一家企業經濟研究機構的估計,如果有50%的可能戰爭不會發生,美國經濟下一年度預計增長2.4%;如果有30%的可能對伊拉克動武成功,美國經濟可能增長2.3%;如果戰爭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產油區遭到嚴重破壞的可能性有15%,美國經濟可能只有1%的增長。現在看來,美國經濟這個火車頭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世界經濟帶來增長,也給世界經濟的增長帶來重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我們既要充分利用美國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機遇,又要做好充分準備以應付它帶來的各種問題。至少從這兩年的情況看,對于這二者,我們應當同樣地予以重視。21世紀的世界經濟不但需要增長與發展,還需要健康與穩定;不但需要帶動增長的火車頭,也需要能夠促進穩定發展的因素。21世紀的世界經濟應當是繁榮和相對穩定的世界經濟。這些,都不是美國一個國家能夠做到的。
二、歐盟和中國是促進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
200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1432億美元,占世界GDP的32.7%。目前,世界并無一個經濟體能取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地位而代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抵消由于美國的不穩定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這決定了今后一個相當時期,不穩定發展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不能把世界經濟的不穩定發展完全歸因于美國,但在21世紀世界經濟諸多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中,美國是其中最大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經濟體,他們的發展,相對來講比較平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平衡了由于美國的不穩定發展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在這些經濟體中,歐盟和中國的情況最值得注意。目前美、歐的經濟規模實際上是大體相當的。起碼相差并不大。2001年,美國GDP為101432億美元,歐盟為78828億美元。同1996年比較,2001年歐盟的GDP反而少了8672億美元,但在此期間,歐盟經濟是以1.3%~3.4%的速度增長的,究其原因主要在匯率的變化。如果按1995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001年的美國GDP不應當是101432億美元,而是90835億美元;歐盟GDP不是78828億美元,而是99417億美元,反而比美國多8579億美元。歐盟經濟增長速度不如美國,但發展比較平衡。最近十來年大致保持2%左右的增速,通脹率一般低于2%,財政赤字占預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內,內債占GDP比重低于“馬約”規定的60%,投資收益率一般在3%~4%。2002年頭9個月,歐元區的貿易順差達233億歐元,和上年同期的62億歐元比較,有較大幅度增加。失業率雖然較高,但近年內也已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11%降到7%~8%。歐盟經濟的總體情況是健康的。今后十年,歐盟經濟將繼續保持比較平穩的增長速度。21世紀,歐洲是促使世界經濟平衡增長的重要因素。認為目前歐洲經濟處于“停滯、徘徊”狀態,并無充分根據。
其次是中國。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這種貢獻,其程度超過中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占有的份額。這種情況引人思考一個問題: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對世界經濟的作用、影響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一般說來,這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的份額越大,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越密切,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越大。但“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的份額”和“它與世界其他國家聯系的程度”只是決定這個國家國際影響的兩個基本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一個國家如果能在世界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時刻,以一定的經濟力量為依托,采取正確的政策,常常能夠發揮比其經濟所占份額更大的作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對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所起的作用,其重要性超過當時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就是一個例子。
三、歐洲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它將對21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多年來,歐洲經濟的規模雖然和美國不相上下(注:2001年,歐盟進出口總額為46250億美元,遠遠超過同期美國的進出口總額19114億美元,但歐盟進出口總額中60%以上,但它不是一個整體。為解決一體化問題,在近半個世紀時間里,歐洲一直在為建設一個單一的內部市場而努力奮斗,但歐洲單一市場的建設比人們原先設想的要復雜得多。
1993年1月1日歐洲宣布單一的內部市場建成時,只是基本上拆除了阻礙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自由流通的非關稅壁壘,實際上全面的統一市場至今并未建立。據歐盟有關機構的統計,在歐盟1339條所謂“單一市場規則”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員國按規則作了轉化,尚有30%尚未成為成員國的國內立法。即使已經轉化為國內立法的,真正實行和貫徹也還需要時間。根據2000年3月歐盟里斯本首腦會議作出的承諾,歐盟要到2003年才在成員國之間開放電信和電力市場,在這兩個領域實行統一的規則和法規。里斯本首腦會議還規定,2005年建成統一的金融和資本市場,在這之前先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委員會”,而目前在歐盟內部有40多家金融監管機構。它們各自為政,使統一的金融市場難以形成。除此之外,目前歐盟內部還沒有統一的勞動市場,各國的養老金等制度并不統一。在企業層面上,目前歐盟成員國的利潤稅等制度也遠未統一。
近年來,歐盟為完善單一的內部市場采取了許多措施。2002年上半年,一個最突出的舉措就是歐元如期進入流通領域。歐元和本國貨幣“雙幣”流通的時間還從原來規定的半年縮短到了兩個月,有的國家甚至提前完成了貨幣的兌換工作。如法國法郎2002年2月17日便已停止使用。6月下旬,筆者在法國、德國和比利時考察時,歐元已無一例外地成為這些國家流通中唯一的合法貨幣。市場非常平靜,沒有因為法國法郎和德國馬克永遠地退出歷史舞臺而發生任何風波。歐元進入流通領域確實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歐元問世反過來又必將促進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歐洲有的公眾說:歐元問世首先是促進了歐洲人對歐洲的認同感。
除歐元進入流通領域外,2002年歐盟還為金融一體化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比如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方便公司在全歐洲范圍內融資的議案。該議案建議,只要公司制作一份文件或發行證券說明書,便能夠在整個歐盟區進行融資。該文件將為公司的潛在投資者提供詳細信息,內容包括公司的管理及籌資方式。人們認為,上述議案是歐盟在2003年協調其15個成員國的法律差異,建立一個單一的證券市場的關鍵。它應于2002年9月份提交。
如果說,歐洲的經濟一體化是20世紀下半期歐洲取得的最大成績,那么一體化作用范圍的擴大將是21世紀初歐洲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目前,中東歐國家都已提出加入歐盟的申請。歐盟的第五輪擴盟可望于2004年完成。目前歐盟正就東擴問題同波蘭等國家進行談判。一般估計,在今后10~15年內,歐盟將會擁有27~28個成員國,其中包括已經提出加盟申請的中東歐和南歐12國在內,土地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有5億多人口,GDP將超過11萬億美元。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目前歐洲的政治版圖,但它也將給歐洲一體化帶來新的問題。
四、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加強趨勢
2002年上半年,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形勢下,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加強地區性的經濟合作。其中東亞和拉美地區的區域合作進展最為明顯。
2002年東亞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東亞經濟一體化過去一直停留在爭論階段,現正在實踐中向前推進。2001年11月5~6日在文萊舉行的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確定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2002年底,"10+1"領導人會議將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目前有關各方正為此進行著緊張的準備工作。2003年初將全面啟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并全面啟動湄公河流域的開發。現在,有關國家都已同意,開發湄公河不應以犧牲下游國家利益為代價。另一方面,經過十年的準備,東盟六個老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標志著東盟經濟合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除此之外,7月23日在墨西哥結束的亞太經合組織部長會議發表的《宣言》強調,該組織成員將為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共同目標而加強合作。最后,令人注意的是,東亞地區的安全合作目前有新的起色。2002年底召開的"10+1"領導人會議除了討論地區經濟合作外,還將討論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合作問題。現在看來,加強東亞地區經濟合作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是解決地區內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地區內安全問題的解決反過來將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合作和一體化的發展。二者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與發展都是重要的因素。
受世界經濟形勢等的影響,目前南美國家的經濟普遍不景氣,許多國家都遭受經濟衰退的干擾,有些國家經濟危機還在深化,阿根廷和哥倫比亞則分別陷于嚴重的金融危機和內戰之中。為了擺脫目前遇到的困難,拉美國家正在加快地區合作的步伐。2002年7月26~27日在厄瓜多爾港口城市瓜亞基爾舉行了第二屆南美國家首腦會議,與會領導人共同簽署了《瓜亞基爾關于一體化、安全和基礎設施發展的共識》的聲明。會議進一步強調了地區基礎設施一體化和能源合作在振興地區經濟中的戰略作用。與會各國領導人一致認為,會議為南美地區的一體化開辟了新的道路。
五、貧困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從2002年上半年的情況看,世界貧困問題變得更加突出了。目前的特點是,貧困和失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在失業問題中,半失業和隱形失業更加凸顯。秘魯國家信息和統計所提供的材料顯示,秘魯目前的失業率為11%,半失業率則高達57.7%,貧困人口占全國人口54%,其中27%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中。東亞金融危機后,有的亞洲國家的失業人口一直在增加。印尼目前的失業人數已達3800萬。此外,還有“至少5000萬人是依靠臨時做工養家糊口。”(注:翟景升.失業——印尼的沉重話題.經濟參考報.2002.08.07.)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方法,印尼日均生活費用不到2美元的人數已經突破5000萬人,占全國人口1/4以上。
2002年,發達國家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美國勞工部10月4日宣布,美國9月份的失業率為5.6%,比8月份的失業率(5.7%)略有下降。但美國幾家大企業近日的最新裁員計劃,卻為就業形勢蒙上了一層陰影。受美國可能對伊拉克動武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美國多數公司目前不愿意大規模增加員工。美勞工部的一項調查表明,由于雇主不愿增加新人,失業者的平均失業周期在延長,目前達17.8周,是1994年以來的最高記錄。美國目前約160萬名失業者的失業時間超過了半年。美國失業人群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受教育少的低收入人群和少數族裔雇員受經濟衰退的打擊最嚴重。最近的統計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白領階層和白種人的失業問題,這次更為嚴重。(注:白衛濤.美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經濟參考報.2002.10.15)德國聯邦勞工局近期公布的報告說,德國東部地區2002年的失業人數將達140萬人,2002年將成為德國統一12年來東部就業形勢最嚴峻的一年。整個德國的失業率5月份為9.7%,6月份為9.8%。日本的情況也令人矚目。20世紀90年代是日本失業率翻一番的十年,完全失業率從1991年的2.1%上升到2000年的4.7%。到2002年3月31日為止的最新財政年度,日本的完全失業人口已經連續12個月上升,2002年3月份達到397萬人,失業率(5.2%)創歷史最高紀錄。如果加上隱性失業人數,日本的失業率有可能超過歐盟。貧困和失業人群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為解決貧困問題增添了新的困難。
六、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今年以來,源自美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有進一步發展的勢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001年9月,美國總統布什做出決定,對被指控為傾銷和進行補貼的外國鋼鐵企業進行全面調查。2002年3月初,美國政府宣布對進口鋼材征收額外關稅,受到歐盟、日本和俄國等國家的強烈反對。
2.美國在歐洲重要港口派駐海關人員以檢查輸美貨物的集裝箱。歐盟擔心,此舉有可能“使歐洲其他港口的對美運輸業務受到排擠。”
3.2002年5月,布什簽署了一項新農業法,大幅度提高了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決定在今后十年里,美國政府用于農業的撥款將達1900億美元,比舊農業法規定的開支增加了80%。公務員之家
美國一方面加大了對本國產品保護的力度,同時又千方百計地利用美國目前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所占的優勢,迫使其他國家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7月27日,美國眾院通過一項提案,給予布什總統同別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更大授權。幾乎同時,7月26日,美國農業部長維尼曼在五方農業會議上提出,要求將全球家農品關稅從目前的62%降低到25%以下,并要求世貿組織成員在五年內將農業補貼減少到該國農業總產值的5%以內。該提案還建議世貿組織成員增加所有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幅度為20%。提案一出,歐、日堅決反對,認為美國要求其他國家降低農產品關稅的幅度遠遠大于美國自己的降稅幅度,因而嚴重脫離了平衡性原則。加拿大則表示,加“對提案的內容非常贊同,但我們現在更關心美國如何使其新農業法和提案相一致。因為美國在新農業法中大幅度提高政府對農業補貼的做法說明,他們所宣揚的政策和實際行動并不相符。”
- 上一篇: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淺析論文
- 下一篇: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