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特色經濟體系詮釋
時間:2022-04-15 09:05:00
導語:循環經濟的特色經濟體系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建設中,不僅要突出生態和文化內涵,還要體現鄂西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更要符合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兼顧物質、精神、生態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本文以循環經濟與特色經濟的原理為指導,通過對鄂西圈8個市州(區)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的分析,提出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特色經濟模式構建的思路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鄂西特色經濟
一、循環經濟與特色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生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體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決從源頭上治理污染、持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特色經濟是一個區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經濟結構。特色經濟的構成要素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特色企業、特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以公平競爭為生命線,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因此,特色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和市場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是相對于特色經濟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區依據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狀況和生產力水平,在競爭中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優勢、自然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
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因此,保持特色資源的優勢、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一個地區特色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一個地區特色資源開發與保護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是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對于資源環境依賴性與主要資源的可重復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發展要求。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構建的基礎分析
根據鄂西不同市州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情況及資源稟賦,我們選取了若干指標,經過對指標進行數學處理將鄂西8個州市劃分為如下三個圈域:即第一圈域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為“荊荊十隨”圈域,包括荊門、荊州、十堰、隨州這4個市;第三圈域為“恩施神農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農架林區。
(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不同圈域特色經濟優勢分析
“宜昌襄樊”圈域特色經濟發展優勢一是(整理)區位優勢明顯。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川鄂湘三省交匯點。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地處我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歷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旅游資源豐富。宜昌市共有景點350多處,是一座集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跡于一地、融現代化和文化歷史于一爐的旅游城市。襄樊市共有各類名勝古跡和景點70余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13個,是一個同時具備旅游資源豐富性與獨特性的旅游大市。三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宜昌是中國巴文化、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交融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襄樊是一座有2800多年建成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山川靈秀,文化悠久,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匯合地。四是產業集聚初具規模。近年來,襄樊、宜昌作為鄂西北、鄂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積極融入全省經濟發展大潮,在與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競爭中較快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襄樊、宜昌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穩步提升。
鄂西生態圈第二圈域包括十堰、荊門、荊州、隨州4個市。其特色經濟優勢一是文化底蘊深厚。圈域內擁有炎帝神農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武當文化等優質文化資源。二是旅游資源豐富。圈域內自然山水瑰麗秀美,人文景觀奇特壯觀,遺址遺跡保存完好,建筑設施古樸精致,種類齊全。三是旅游資源級別高,品種齊全。武當山這一世界級旅游景區位于該圈域,特別是武當山古建筑群、鐘祥明顯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江陵紀南城、隨州擂鼓墩等古文化遺址,荊州、隨州、鐘祥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歷史文化品牌,優勢明顯。
“恩施神農架”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第三圈域。是實現鄂西圈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層指標顯示本圈域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稟賦條件優越,未來以旅游業為帶動的產業經濟發展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其特色經濟優勢一是生態環境良好。其中恩施州森林覆蓋率達62%,被稱為“鄂西林海”、“天然氧吧”、“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并且有中國“三大后花園”之一的美譽。神農架是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素有綠色寶庫之稱,森林覆蓋率達88%。物種極為豐富,有“植物王國”、“物種基因庫”之稱。二是文化特色鮮明。圈域民族、歷史、民俗等文化特色鮮明,恩施州擁有數量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神農架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使其具備了發掘和開展觀光攬勝、度假休閑、探險獵奇、體育健身、科學考察、科普教育等旅游項目的獨特優勢。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宜昌和襄樊作為湖北省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日漸明顯。其主要表現:一是旅游資源開發中保護不足。在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旅游規劃與開發依據不充分,資源數量和承載能力不符,資源價值特別是潛在價值把握不準而造成旅游資源不合理開發或低水平開發等問題。二是市場運作乏力。在對外宣傳和旅游策劃上是單兵作戰、各自為政、手段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市場化包裝和營銷,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主題形象。三是旅游經濟快速增長與粗放經營并存。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缺乏,旅游商品趨同,富有特色的晚間娛樂活動嚴重不足,旅游產品結構簡單,更新緩慢。不能滿足多層次旅游市場的要求,旅游產業結構的粗放經營特征明顯。
“荊荊十隨”圈域的主要問題:一是產業環境友好程度不高,工業發展水平跟宜昌、襄樊還有較大差距,而且圈域內工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上,資源消耗大、環境友好程度不高,離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要求有較大差距。二是旅游及相關產業體制障礙突出,圈域內產品路線各自為政,市場集中度不足。三是旅游業資源整合不夠充分,如隨州、谷城和神農架都有炎帝神農旅游資源,但缺乏一定的整合,難以形成品牌。
“恩施神農架”圈層內基礎設施、工業及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底子都較為薄弱,圈域內生態保護、文化保護及生態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還面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業帶動效應不強、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力度不足等問題。
三、構建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鄂西特色經濟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資源節約引導機制
為了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循環經濟體系,必須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建立自然資源節約機制。自然資源的節約主要表現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上。節約資源,降低自然資源消耗,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資源的節約: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將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廢棄物加以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也是自然資源的節約。因此,節能降耗,污染減排,統稱自然資源的節約。
(二)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的聯動機制
為了保證環境質量的“生產和再生產”,必須建立資源耗費和環境治理的聯動機制,將環境保護與治理結合起來。制定環保法規,建立法律機制,用環保法規規范環保行為,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建立稅收機制,根據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應稅率收取環保稅,以此收入作為治理環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審批機制,限制污染嚴重的企業的開辦;建立行政監督機制,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運用經濟手段推薦污染治理的市場化進程。
(三)建立生產活動影響的評估機制
建立生產活動對自然和社會影響的評估機制,以便配和調節這種影響。對于每一項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所產生的近期和遠期影響,要組織相關自然科學專家進行評估,依靠專家進行決策,以使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的改變為人類目標服務:對社會生態所產生的近期和遠期影響,要組織相關社會科學家進行評估,以便采取相應措施,發揮它們對社會生態的積極影響,限制對社會生態的消極影響。
(四)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
結合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的資金支持。把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循環經濟體系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利用國債投資或進行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鼓勵民間資本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進行投資。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整理)策,積極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要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通過財稅杠桿的調節,促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四、著力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模式
基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已形成的經濟發展水平,整合其工、農業和文化資源,借助于旅游產業發展平臺,致力構建以“創新中循環,循環中增效”為主要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一)務實工業基礎,探索生態工業模式
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為主線,以科技、體制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形成從企業內部到企業之間、再到全社會的物質能量循環生態系統,構建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生態工業。把廢物綜合利用與建設循環經濟型產業結合起來,把企業清潔生產、產品結構調整與技術改造、解決結構性污染結合起來,建設生態工業園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規劃建設主導。形成污水、固廢、廢氣資源化綜合利用三大循環系統,實現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環和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二)以原有農業為依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將農業結構調整與增加農民收入、防治農業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生態農業產業體系。探索適合鄂西自然和經濟發展要求的生態農業模式,突出區域生態農業特色。目前,鄂西地區形成了以柑橘等為特色的水果產業、以草食動物為特色的畜牧產業、以庫區特種養殖為特色的水產業、以無公害反季節為特色的蔬菜產業、以優質綠茶為特色的茶葉產業和以烏紅天麻為特色的中藥材產業。把這些特色產業納入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大量開發參與性、體驗性的產業農莊,將達到雙向促進的效果。
(三)促進旅游業同工業、文化產業對接,發展旅游業循環經濟
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旅游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在旅游業實行全過程的環境質量控制,將旅游企業、旅游者對環境的直接與間接的負面影響消除或使之盡可能減少的活動過程。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資源開發方面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優化資源利用方式,保護性開發旅游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方面,堅持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生產能力,使物耗和能耗進一步降低,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廢物產生方面,加強污染預防,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控制污染產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在再生資源產生方面,遵循“再循環、再利用”原則,實現旅游地廢棄物最大限度資源化,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在社會消費方面。大力倡導旅游資源保護與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均衡,減輕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壓力,采取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資源的旅游消費方式。對旅游業的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采用全程污染控制,強調無害化處理排放,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前提下,解決污染問題,實現環境和經濟效益并重。
- 上一篇:淺談稅務計劃怎樣在工作中合法運用
- 下一篇:探索從單位性質看國家財務單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