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新疆邊境口岸的城鎮化發展

時間:2022-04-15 09:07:00

導語:小議新疆邊境口岸的城鎮化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新疆邊境口岸的城鎮化發展

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現代化的迅速推進,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是各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潛力之一。本文以新疆邊境口岸為例,從其現狀出發,探索和研究口岸城鎮化發展的軌跡和特點,提出加快其城鎮化發展進程,以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疆邊境口岸城鎮化

一、新疆口岸城鎮化發展的必要性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城鎮化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到2009年底全區城市數量已達22座,建制鎮229個,城鎮人口達到860.21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9.85%。但是,新疆城鎮化水平從總體上看,發展還相當不成熟,與全國46.6%的城鎮化率相比還有一段距離。隨著黨和國家對城鎮化發展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尤其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更是把小城鎮發展提到一個很高的層次。對新疆的口岸城鎮而言,各種邊貿活動促進了口岸城鎮的發展,一個由口岸到腹地中心城市的縱深配置的邊境城鎮體系正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如何根據口岸自身的特點,加快口岸的城鎮化進程,發揮其比較優勢,密切和周邊國家開展經貿合作,加快地緣經濟一體化,加強我國與中亞國家的協作發展,促進地區安全與穩定,使口岸城鎮成為經濟增長極,發揮其集化作用和擴散作用,促進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從而帶動整個新疆乃至西部的經濟發展。對新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區域合作的深入具有重要意義。

二、邊境口岸城鎮化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新疆邊境口岸作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恢復于1982年。到2009年,新疆已有陸路邊境口岸15個。其中,與蒙古的邊境口岸4個,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口岸7個,與吉爾吉斯坦的邊境口岸2個。與塔吉克斯坦的邊境口岸1個,與巴基斯坦的邊境口岸1個。就整體而言,新疆陸路口岸呈現出的特點是:一方面北疆多,共有11個,而南疆只有4個;另一方面,與哈薩克斯坦和蒙古的口岸相對于其他國家多,共有11個,而與俄羅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目前尚沒有口岸開放。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新疆邊境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貿易水平顯著上升,口岸的重要地位正穩步提高。2008年,新疆口岸實現進出口總值249.98億美元。其中,出口為184.80億美元,進口為64.95億美元。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由2000年的25.86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49.98億美元,增長了8.7倍。新疆邊境口岸為內地企業“東聯西出”和“西來東去”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但是,從整體上看,新疆口岸的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其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劃滯后,各項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城鎮規劃是城鎮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新疆邊境口岸雖然在城鎮規劃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對于城鎮的整體規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近年來,雖然口岸城鎮的規劃編制工作得到了重視。但規劃仍滯后于城鎮的發展,規劃與建設管理人員缺乏且很不規范,缺乏與總體規劃相配套的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的實施缺乏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人為隨意改動規劃方案的情況時有發生。

(二)經濟結構落后,外貿結構單一

我國邊境口岸地區缺乏技術和資本優勢,經濟欠發達,產業結構落后。受其影響,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多為初級產品和粗加工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低。另外,目前從事邊境貿易的企業眾多,經營分散,難以形成規模,且多為流通性公司,只重視差價,不關心質量,品牌意識淡薄,出口商品檔次低。

(三)管理體制不順

新疆政府在口岸設立口岸管理委員會,作為地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縣市一級政府職能,負責管理和協調口岸工作。口岸管理委員會除了負責口岸的統一協調管理之外,還必須承擔一級政府的全套行政職能。但現在口岸管理委員會缺乏相應的管理權限,給工作帶來諸多困難。另外,口岸所在地區的土地大多由駐口岸部隊和農墾兵團所占用,屬口岸支配的土地面積少,使口岸發展面臨缺地的限制。

(四)產業結構單調,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邊境口岸的經濟主要靠口岸貿易來拉動,一二產業發展緩慢,缺乏為外貿服務的第三產業。口岸所對的中亞國家由于政治不穩定,開閉關時間很不正常,政策也起伏不定,必然影響到貿易的發展。過分依賴對外貿易,也難以推動口岸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可能造成經濟波動。應加快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產業的調整升級來帶動經濟的健康發展。另外,口岸城鎮的發展不協調,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倉儲業、金融保險、房地產業、社區服務業、旅游業及信息咨詢業還有待大力發展,教育、文化、體育、娛樂、醫療等先天不足,無大量資金投入。落后于口岸經濟形勢。

(五)硬環境投入不足,制約經濟后發力

口岸雖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善,但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服務貿易遠遠落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金融和運輸網點等硬件設施投入不足。具體表現在城市規模較小,地面硬化、環境美化、道路整齊化還很差,各種服務、文化娛樂設施還不夠完善。有相當一部分設施因缺乏資金,建設進度緩慢,影響外資的引入、旅游業和口岸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資金的不足和各方面建設人才的缺乏也制約著口岸城鎮化的迅速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科學統一的城鎮發展規劃

城鎮規劃要根據口岸所處位置,充分聽取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對城鎮進行科學規劃。首先,建立和完善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將規劃建設管理范圍向鄉村延伸,實行城鄉一體化管理,把城鎮和鄉村建設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其次,要運用城鎮規劃手段調控建設規模和土地利用,防止出現新的圈地熱。第三,完善城鎮居民點功能,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二)加快發展對外貿易,建立現代化物流中心

要想加快口岸城鎮化的發展,必須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利用本身優勢來搞活經濟。要使貿易方式多元化,并吸引更多非國有經濟企業參與邊貿活動,增強邊貿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時要圍繞對外貿易這一中心,大力改善口岸通關環境,加強口岸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口岸“大通關”,使口岸成為對外貿易的便捷通道和向西開放的門戶。還要加強與周邊國家地方政府間的交往與合作,落實雙方定期會晤制度,進一步密切往來,加強合作,保證通關、通商的便捷穩定。三是進一步促進邊民互市的發展,形成布局合理、物流通暢、管理科學的物流基地。為把邊境口岸建設成現代對外貿易物流中心打好基礎。

(三)走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道路

邊境口岸應大力發展加工業,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延伸產業鏈,把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都納入進來。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加工業。應該鼓勵民營經濟加入發展,運用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方法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注重開發自身國際品牌。加快發展棉紡織產業和農林牧產業,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加大技改投入,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資源初加工向資源深加工轉變,把資源優勢的轉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用經營理念來建設城鎮

建立城鎮多元化投資機制,取消民間資金進入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領域的限制。通過直接引資方式,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城鎮化建設,形成一個包括國家投資、各級地方政府投資、社會投資、個人投資和引進外資在內的多元化投資格局。通過項目引資的方式,實行政府和社會機構、個人和外商合作興建。要進一步穩定和完善城鎮化建設的財政投入渠道,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城市化建設提供中長期貸款,支持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

(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是口岸城鎮化的重要推力,應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技術和現代化理念,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現代市場運作方式,改善第三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質量和水平,特別要激活民營主體投資第三產業的熱情和活力,使其逐步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利用邊境口岸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開發中亞風情園等旅游資源,建設獨具特色的涉外商務旅游基地,使旅游業成為口岸經濟發展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