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平促進亞洲和睦發展

時間:2022-05-10 11:35:00

導語:中日和平促進亞洲和睦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日和平促進亞洲和睦發展

內容提要:新世紀以來,在中國經濟開始新一輪高速增長的新形勢下,中國確立了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中國和日本是東亞的兩個大國,在世界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應該共同推動東亞和諧。為此,中日兩國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戰略互惠關系下實現中日和諧。

關鍵詞:中日兩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東亞和諧。

一、中國和平發展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1978-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年均為9.7%,其中2003年開始新一輪高速增長后年均增長率超過10%,2006年為11.1%,2007年1-9月又提高到11.5%,全年至少增長11%以上。2006年,中國GDP總額超過2700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列世界第4位;對外貿易總額為17607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和德國,列世界第3位。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GDP總額在2007年將超過德國,2020年前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貿易總額在2007年也將超過德國,2010年后還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從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國、美國、俄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內,一些大國崛起后大都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其中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戰,妄圖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對國際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由于中國崛起改變了全球的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因此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猜測,一些國家擔心中國會成為新的霸權國家,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是日本繼“中國崩潰論”之后對中國的又一誤解。然而,中華民族有愛好和平的歷史傳統,飽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中國在崛起后決不會走一些霸權主義國家稱霸世界的老路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強調“人與天地萬物一體”,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此,中華民族歷來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厲行“中庸之道”,強調用“仁”和“道”來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國與國的關系,力求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集中精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爭保持和平的國際環境,從未威脅過任何國家的安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又多次宣布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稱霸。與此同時,面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國政府一直本著“尊重歷史、維持現狀”的原則,以最大的誠意,通過談判與有關國家合理地解決了大部分邊界劃定問題。對于釣魚島、東海、南海等有爭議的領土、領海問題,中國政府也反對訴諸武力的做法,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中國在新世紀初迅速崛起以后,又及時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宣布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

2003年12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在紀念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講話,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說中國要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和合作,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做出貢獻。其后,主席和總理在國內外各種場合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基本思想,表明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明確立場和堅定決心。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又以“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為醒目的標題,再次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基本理念和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同志說:“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我們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秉持公道,伸張正義。我們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國致力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推動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不搞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p>

和平崛起作為中國的一項帶有根本意義的國家戰略,其實質是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同時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這既是中華民族的需求,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首先,從中國自身的歷史發展看,所謂和平崛起實際上就是復興中華文明,實現中國人民100多年來一直夢想的國家富強。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過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近代以后,中國落伍了,中華民族經歷了巨大的恥辱和深重的災難。因此,100多年來,中國人民一直期盼復興中華文明,渴望強國富民。其次,從中國的現實需要看,所謂和平崛起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文明的形式應對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嚴峻挑戰,把文明復興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全國人民的心中,使之變成每個人持之以恒的自覺行動,實現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另外,從中國崛起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看,所謂和平崛起就是發揚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提高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在世界上樹立中國文明大國的形象,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新貢獻。最后,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看,所謂和平崛起就是在維護世界和平的過程中,與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繁榮。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一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一個穩定、開放、繁榮的中國,必將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傊?,中國和平崛起意味著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將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做貢獻。為此,在推動國內發展方面,中國將繼續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而真誠地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中國將繼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在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方面,中國將繼續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奉行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

二、構建和諧世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東西方對立的冷戰格局結束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流,東亞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與發展的局面。半個世紀多的和平與發展徹底改變了東亞落后的面貌,使東亞成為繼西歐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個最為發達的地區。其中,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亞洲“四小龍”和東南亞先后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實現了經濟起飛,中國自七十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和平與發展給東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進步,各國都得到了最大的好處和實惠,如何進一步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繁榮,已成為東亞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從全球的情況看也是這樣,即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這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以此為背景,中國在國內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上,及時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

2005年4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錦濤在亞非商業峰會發表演講,正式提出了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說要提倡開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價值觀的多樣性,尊重各國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自主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

2005年5月19日,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為的講話,系統闡述了中國關于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呼吁世界各國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2006年,主席在參加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成員國領導人會議、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和APEC領導人會議等的演講和發言中,都反復闡述了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說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亞洲以及亞太各國加強合作,共同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亞洲、和諧亞太。當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國內建設和諧社會和國際上建設和諧世界的發展目標聯系在一起,把國際上建設和諧世界作為了在國內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稕Q定》指出,要“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p>

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談及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時,又詳細闡述了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同志說:“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應該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p>

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順應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的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繁榮的真誠期望,表達了中國誠心誠意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亞各國共謀穩定、共求發展的堅定決心,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構建和諧世界是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層次上建立全新的國際秩序,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真正的合理、正義與公平,使世界各國真正地相互友好,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毫無疑問,這樣一個理想的和諧世界并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和長期建設。尤其是在國際政治形勢因意識形態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別是霸權主義作祟而日趨動蕩不安的情況下,構建和諧世界還要克服很多的障礙,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

三、中日共同推動東亞和諧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了各自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古代,日本一直是學習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思想文化,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生產技術方面,自秦漢以來,中國的種稻、植桑、養蠶、紡織、冶煉等生產技術相繼傳到日本;在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以后,日本學習和引進了中國的漢字、儒學、佛教、典章和藝術。在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發展為東亞第一強國以后,中國也開始學習日本近代的科學技術和民主進步思想,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等,當初就是參考日文版本翻譯和介紹到中國來的。當時,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開展的革命活動,曾得到許多日本友人的支持與幫助。后來,、魯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學習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

然而,1894-1945年,中日兩國經歷了50年左右的戰爭。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50年雖然是暫短的一瞬,但卻給中日兩國人民的心靈留下來巨大的創傷。當時,不僅中日兩國處于戰爭敵對的狀態,東亞各國也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東亞雖然迎來了和平,但日本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追隨美國反蘇反共的政策,長期采取敵視和包圍中國的政策,中日兩國處于外交中斷的不正常局面。與此同時,圍繞50年代初期爆發的朝鮮戰爭,60年代后期爆發的越南戰爭,中日兩國繼續處于不戰不和的對立局面,整個東亞也籠罩在冷戰的鐵幕之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院螅腥贞P系迎來了正常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日兩國交往頻繁,經貿關系、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擴大和增加。由此,中日兩國經濟上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不斷加深,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關系也不斷加強。以中日友好為基礎,再加上冷戰時代結束,東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迅速發展,東亞也真正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

2003-2006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關系一時出現了所謂“政冷經熱”的不正常局面。結果,中日兩國領導人的相互訪問中斷了4年之久,2005年在APEC和10+3領導人會議期間的例行會晤也被迫中斷了。“政冷”不僅影響了中日關系的正常發展,引發了兩國間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有害無益的爭端,而且給東亞合作也帶來了明顯不利的影響。以2005年12月同時召開的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和首屆東亞峰會為例,由于中日、中日韓領導人會談被迫中斷,韓國總統盧武鉉也拒絕與小泉首相會談,再加上中日兩國圍繞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分歧,會議就自始至終籠罩了不和諧的氣氛,未能取得預期的進展。

歷史經驗證明,中日兩國是和諧則雙贏,不和諧則雙虧。不僅如此,中日和諧還直接影響到東亞和諧,即中日和諧則東亞和諧,中日不和諧則東亞也不和諧。中國和日本是東亞的兩個大國,在世界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要實現東亞和諧,必須發展中日友好,實現中日和諧,這是確保東亞持久的和平與繁榮、實現東亞和諧的關鍵,也是新時代賦予中日兩國的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四、日本要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日本經明治維新實現“富國強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先后發動了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給東亞各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留下了巨大的創傷。戰后以來,日本政府雖然多次就戰爭問題向東亞各國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態度,但由于軍國主義殘余和右翼勢力的影響,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總是敷衍了事,一直沒有深刻認罪的態度,多次在歷史問題上傷害東亞各國人民的感情,引起東亞各國人民的憤怒和不滿。特別是小泉在執政期間一再參拜靖國神社,更使中日、韓日關系籠罩了冰冷的氣氛。這種歷史上的積怨和矛盾,無疑是東亞和諧的最主要障礙。

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世界的霸權主義行徑雖然得逞于一時,建立了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但難逃歷史的懲罰,最后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給東亞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廣大日本人民對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也是深惡痛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日本制定了放棄戰爭的和平憲法,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經過經濟恢復、高速增長和穩定增長,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人民也從和平發展中得到了好處和實惠。日本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是非常深刻的,侵略戰爭和霸權主義的道路走不通,和平與發展才是日本惟一的出路。然而,圍繞海外派兵、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特別是修改憲法“第九條”,日本國內出現了擴大軍備和復活軍國主義的跡象,在日本國內和國際社會引起了不安。

為此,日本首先要正確地總結和對待歷史教訓,徹底擯棄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的殘余,深刻反省給東亞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侵略戰爭,不再傷害東亞各國人民的感情,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2007年8月15日,安倍首相在日本“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說日本在二戰中給諸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表示日本要反省戰爭,為世界的永久和平做貢獻。安倍說:不能忘記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友好關系支撐著日本的安定,我們要謙虛地回顧過去,有責任把悲慘戰爭的教訓傳給后代。9月19日,福田康夫在競選自民黨總裁時表示一旦出任首相,將繼承“村山談話”,對日本當年侵略和殖民歷史表示歉意和反省。福田說:“村山談話”是當年日本首相的表態,“有必要認為是正確的”,如果自己就任首相,將繼承“村山談話”。日本政府的這種態度是值得歡迎的。

其次,日本要徹底擯棄“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以后,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遇到了一些困難,日本國內開始流傳“中國崩潰論”。新世紀初中國經濟開始新一輪高速增長,國際經濟地位迅速提高以后,日本國內又開始流傳“中國威脅論”。從表面上看,“中國崩潰論”似乎是日本對中國的“過小”評價,“中國威脅論”又似乎是日本對中國的“過大”評價,但從本質上看,這兩種看法的背后都是霸權主義思想殘余和冷戰思維的影響在作怪。其中,“中國崩潰論”是部分右翼勢力希望看到中國經濟崩潰、國家分裂和社會主義垮臺的結局,“中國威脅論”則是部分右翼勢力擔心中國強大后會削弱日本東亞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從歷史的發展規律看,中國強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日本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強大而詛咒和害怕中國的強大不僅是徒勞的,而且不利于日本清除霸權思想的殘余和冷戰思維的影響,不利于日本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另外,日本不宜爭奪東亞合作的領導權。日本作為東亞第一經濟大國,在貿易、投資和政府開發援助方面都對東亞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是應該肯定和鼓勵的。日本也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努力,為東亞合作做出更大的貢獻。然而,自2001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走在了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面以后,日本就一直擔心會失去東亞經濟聯合的主導權,在FTA/EPA方面采取了冷落和包圍中國的政策。與此同時,盡管中國一再表示不爭奪東亞經濟合作的領導權,但日本政府卻不時擺出了與中國爭奪領導權的架勢,一再聲稱日本應該在東亞經濟聯合中發揮主導作用,要爭取主導權?,F在,10+3領導人會議和東亞峰會已經開辟了東亞合作的道路,確立了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為此,東亞各國應該平等協商,共同努力,日本也要放下經濟大國的架子,與東亞各國友好合作。

五、在戰略互惠關系下實現中日和諧

中國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意味著中國不會走歷史上一些霸權主義國家的老路,中國強大既不會妨礙包括日本在內的任何國家的發展,也不會威脅包括日本在內的任何國家的安全,這是中日和諧的有利條件和根本保障。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日本通過擴大對華貿易和對華投資,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好處。1993-2003年,日本連續11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現在,日本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雖然被美國和歐盟所取代,但日本仍然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對于日本來說,2006年中國取代美國,首次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國。實踐證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雖然對日本提出了挑戰,但更多地是提供了機遇。尤其是2002年以來的日本景氣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國特需”的推動。對此,小泉首相2002年4月12日在搏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說時,曾說中國充滿活力的發展對日本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不必擔心日中經濟關系發展會導致日本產業的所謂“空心化”,日本應該通過培育新產業和開拓中國市場,抓住產業高度化的難得機遇。2007年8月24日,安倍首相在訪問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的記者招待會上,也說對于日本以及亞洲和世界來說,發展的中國和經濟崛起的中國并不是威脅,而是機遇。由此可見,在和平與發展方面,日本應該實現與中國的關系和諧與共同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和總理的“融冰之旅”,中日兩國確立了“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即戰略互惠關系。2007年,福田康夫在就任日本首相后發表施政演說時也說要與中國在共同戰略利益的基礎上建立互惠關系,共同為亞洲的和平與穩定做貢獻。由此,中日關系“花明柳暗又一村”,再現了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以此為契機,中日兩國應該進一步發展友好關系,實現中日和諧,并通過中日和諧,共同推動和實現東亞和諧。根據中日戰略互惠關系,今后中日兩國應該在下述方面開展全面的合作:⑴相互支持和平發展,增進政治互信和相互友好;⑵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⑶加強防務對話與交流,共同維護東亞的穩定與和平;⑷加強人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世世代代友好下去;⑸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地區及全球性課題。在全面開展上述合作的過程中,中日兩國不僅要努力消除雙邊關系的主要障礙,加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擴大中日交流與中日合作,把兩國關系發展到中日和諧的新高度,而且要共同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而實現東亞和諧。

應該強調的是,在全球特別是東亞FTA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雙邊自由貿易已經成為東亞經濟聯合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過渡和橋梁。與此同時,凡是經濟關系密切、政治上友好的國家都在積極地談判和締結FTA。為此,中國政府在積極發展FTA的同時,已經主動建議了中日FTA,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對中日關系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中國對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積極姿態。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在小泉執政期間雖然以東亞為中心積極地締結FTA/EPA,但對中日FTA卻一直采取了回避的態度。這意味著日本政府多年來雖然一直說中日關系是日本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但根據日本選擇FTA/EPA談判對象,日本政府實際上并沒有把中國作為對日本有重要戰略意義并且是與日本政治、經濟關系密切的國家,也不承認中日FTA有助于東亞共同體的形成以及東亞的穩定和繁榮,有助于增強日本經濟的活力,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有助于解決日本政治、外交方面的課題,提高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發言權。這既是中日政治關系冷的重要表現,也是中日政治關系冷的重要原因。

現在,在中日兩國努力構筑戰略互惠關系的新形勢下,日本政府應該盡快放棄在FTA/EPA方面孤立和包圍中國的錯誤政策,改變回避中日FTA的消極態度,盡早啟動中日FTA的進程,使中日FTA成為中日合與中日和諧的象征,成為中日兩國共同推動東亞合作與東亞和諧的重要行動。值得歡迎的是,2006年11月1日,安倍首相在會見華爾街時報記者時,第一次對中日FTA表示了向前看的姿態,說希望將來也能與中國締結EPA。盡管如此,但由于日本政府并沒有重新審視中日FTA在其FTA戰略中的地位,因此,在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和總理的“融冰之旅”中,兩次領導人會談都沒有談及到中日FTA問題。現在,在東亞峰會的16個成員國中,日本政府惟獨不與中國商談FTA,難怪日本媒體認為日本積極地與印度談判EPA是為了牽制中國??磥?,是否改變小泉政府對中日FTA的消極態度,這是考驗福田政府對華政策的一塊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