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印度崛起的影響因素及戰略意義

時間:2022-05-10 03:09:00

導語:小議印度崛起的影響因素及戰略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印度崛起的影響因素及戰略意義

[內容摘要]印度是南亞大國,印度的資源稟賦、地緣優勢、人口優勢及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特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相結合,構成了21世紀印度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本文針對上述條件對印度的崛起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以便人們能盡可能全面、正確和客觀地認識和把握“印度在崛起”這個充滿神秘色彩和困惑的話題,同時指出了印度發展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傾向,最后本文對印度崛起的戰略意義作了歸納。

[關鍵詞]印度崛起地理背景經濟基礎戰略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印度在崛起”的呼聲驟然增多。要(真正)客觀地了解印度的崛起及其戰略意義,不僅要考慮印度在經濟、科技等各領域的現實表現,更需要深入探討印度崛起的地理背景。

一、印度崛起的地理背景

(一)地理區位和地緣優勢

(一個國家的崛起,必須考慮其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這是它吸引世界資本、技術、市場的前提,也是提升制造、銷售、儲備、運輸競爭力的基礎。)印度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印度洋之間,陸上邊界15200千米。三面環海,東鄰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面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望,海岸線長達5560千米。作為亞、非、歐之間的海陸交通樞紐,它扼東南亞到中東的陸上交通要沖,控制著素有“海上生命線”之稱的印度洋戰略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隨著世界經濟重心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的亞太地區的轉變,這條由歐洲、非洲、西亞到太平洋的海上大通道,愈顯重要。

9.11以后,從中東經中亞、南亞、東南亞至東北亞的瀕海地帶動蕩加劇,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調整;美國借助(于)反恐,完成了全球地緣戰略重點從歐洲向亞洲這一“弧形”地帶的轉變,而印度恰好位于這一弧形戰略帶的中央,且西、北、東三面都是伊斯蘭國家,美國進行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反恐、控制海灣石油及實行剛推出的“泛中東行動計劃”都離不開印度的支持①;印度東北與中國接壤,并與中國有領土爭端,而中國的崛起已引起美、日、俄及東盟等戰略力量的憂慮,它們不同程度地謀求借印制華;印度也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抓住時機與美、俄、日、東盟等發展各種形式的戰略伙伴關系,擴大(提升)本國影響(地位),鞏固他已有的(這個南亞)最強大的南亞-印度洋國家的地位。上述因素使得南亞-印度洋地(本)區成為世界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活動非常頻繁的地區。

(二)人口優勢

印度人口為10.9億(2005年),居世界第二位②。眾多的人口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和無限的商機,巨大的國內市場有助于拉動經濟增長,吸引外國資本、技術的進入。人口的年齡結構為年輕型,給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從人口的知識結構看,15歲以上成人識字率57.2%,其中女性成人識字率45.4%。整體國民受教育水平較低,但高等教育發達,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擁有一支人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的科技隊伍,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豐厚的人才儲備使得印度企業具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同時還有一批擁有國際化管理經驗的本土企業和人才,又由受英統治的殖民地歷史較長,國民的英語水平比較高,這都使印度的企業在與國際化接軌、拓展對外貿易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加之宗教信仰使得印度流行懺悔文化,民眾深受倫理道德與宗教信條的嚴格約束,保證了社會的基本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海外旅居、定居、工作的人大約有2000萬。其中的一大批精英愿意選擇回國創業。他們不僅加強了本國與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民間經濟往來,而且帶來先進的知識技能、管理經驗和海外人脈關系,刺激本國更好地走向全球化。印度的海外匯款絕對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在2004-2005年間就達到207億美元,相當于印度全年GDP的3%③,這對改善印度的國際收支狀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巨大的人口形成了巨大的國內需求,構成了今日印度經濟發展的強大內動力,同時也將是未來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和目標;還會成為吸引外資持續進入的基本因素。

(三)土地、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為印度崛起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農業生產取決于自然環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合理匹配。印度是個有65%農業人口的農業大國,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位居世界第七。除北部少數山區外,其地形可分為北部山地、南部半島高原和中部平原三大部分。平原地勢坦蕩,河網縱橫。山地和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1000米,實際是臺地或丘陵。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絕對優勢,不僅方便交通,而且在良好的氣候和廣布于平原上的肥沃沖擊土、德干高原上富含礦物質的“棉花黑土”的土壤條件的配合下,絕大部分可供農業利用,其墾殖指數之高,在世界范圍內亦屬少見。這與有1100萬平方千米凍土區的俄羅斯、只有8%的國土能作為耕地和牧場的加拿大、可供大農業利用的耕地和林地等只占國土面積27%的中國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印度的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降水充沛。水、熱、土、地形的良好匹配使得印度發展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潛力巨大。

(四)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印度的崛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經過印度相關機構的深入調查與勘探,確認其基礎工業所需的重要資源──煤和鐵的蘊藏量極其豐富;近年工業開采的64種礦物中,儲量豐富的還有錳、云母、鋁土和稀土礦,其中云母儲量居世界首位,其它幾種也居世界前列,有的還部分出口;核燃料礦物資源比較多,其中鈾的儲量為1200億噸煤當量,釷的儲量為6000億噸煤當量;耕地面積廣,占全國土地面積的一半以上,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灌溉面積高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至少還有將近2000萬公頃的可耕荒地;水資源豐富,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國家之一,還有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著名河流;森林面積6800萬公頃,占整個陸地面積的22%左右;漁業資源極其豐富?(前面數據來源于何處?應當注明),雖目前利用率較低,但大幅度發展的潛力很大。。。。。。這些都為印度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二、印度崛起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基礎

現有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基礎對于一個國家當前及未來的安全和穩定是至關重要的。印度也不例外。

(一)民主政治平穩,外交政策抉擇正確

印度的政體是議會民主制。過去的50多年中,印度一共經歷了14次大選,每次都保證了國家政權平穩過渡,體現了它在印度的適應性以及對社會矛盾的調節能力。這種制度已經深深植根于印度的政治生活之中,得到了民眾特別是中產階級的普遍認同。在外交政策方面,大力推行大國外交和周邊外交。現任政府指出,印度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時維護與傳統盟友以及新伙伴的關系。總理辛格強調,將致力于發展與中國的關系,繼續推動談判進程并從政治上解決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他指出,印度與美國已經得到鞏固的雙邊關系對印度“相當重要”。同時,新德里還將繼續與傳統盟友俄羅斯加強經濟合作,并在國防、高科技、航天和核能等方面進一步合作。

(二)產業結構升級,知識經濟發展迅猛

印度獨立后經過50多年的努力,經濟面貌有了很大變化:農業經過一系列改革措施,1978年開始實行糧食自給,并有少量出口。工業體系相對完善,鋼鐵、煤炭、冶金、機械、汽車、原子能、軍工、通訊等均已達到較高水平,有些甚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20世紀90年代,政府又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大力發展信息產品、計算機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促進了以軟件為中心的信息技術服務業的飛速發展。目前,印度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分別為20%、26%、54%,以軟件服務為中心的第三產業非常發達④。當前,印度政府又利用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人力資源短缺所帶來的機遇,一方面大力發展面向全球的服務型知識經濟,促進經濟轉型,一方面又努力實施各項改革措施,構建更加開放的經濟平臺,吸引外資,改進薄弱的基礎設施和制造業,以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

(三)科技人才輩出,科技水平日新月異

印度獨立以后,科技水平不斷發展,科技人才日益增多,科技成果引人注目。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課題組的研究結論,印度的科技水平不僅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名列前茅,而且在整個世界上也占有相當地位:電腦技術蓬勃發展,核能力令人震驚,空間技術成果卓著,遺傳工程技術獨特,海洋開發進展明顯,地球科學基礎扎實。。。。。目前,印度的綜合國力排名為第12位。另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國際競爭力年鑒2004》,印度排名第34位,比2003年上升16位。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印度已經明確提出成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的戰略目標,以便在多極化的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

(四)加強軍備,軍事實力雄厚

自人民黨領導的聯合政府上臺后,為實行其大國抱負之夢,不惜投入巨資,擴充軍備,開發核武器,軍事實力大增。現在,印度的軍事力量分為常規武裝力量和核力量。常規武裝力量包括陸海空三軍,總人數為132.5萬,預備役53.5萬人。之外,印度還有各種準軍事化部隊,包括國家安全衛隊、海岸警衛隊、特別保安部隊等。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現代化舉措后,21世紀初,印度已成為僅次于中國的南亞軍事強國。目前,印陸軍實力雄厚、海軍居世界第七、空軍居世界第四。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稱,印度已擁有60枚核武器。而印度計劃到2010年時擁有80枚核彈頭,2020年時擁有150枚核彈頭,2030年時擁有200枚核彈頭。

三、印度確實在崛起,但崛起之路不會平坦,而且會相當漫長

表1.印度不同時期的發展速度(年平均遞增率%)

1951-1980年1980-1993年1993-2002年2002-2006年

國民生產總值3.55.26.87.5

人口2.22.11.91.7

資料來源:陳才主編,世界經濟地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任彥:耳聞目睹印度崛起,人民日報2006-08-25第七版;Countryreport:IndiaDecember2004

表2.2005年印,中,日GDP比較

國家世界各國總排名中位次GDP(億美元)占世界比重

200520042005200420052004

印度10121473269191.68%1.67%

中國4622257193165.00%4.70%

日本22457134587110.30%11.10%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2005年按匯率計算的18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的統計結果。

(一)經濟進入慣性加速階段

基于以上地理背景,進入新世紀以來,印度在經濟、科技等領域連年取得驕人成績。印度確實在變,而且是大變。從表1不難看出印度近年來經濟實力在增強、發展速度在加快。資料表明,1951—1980間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率只有3.5%;1960-1970年其增長速度在全世界106個(有可比統計的)國家中僅列84位;1970-1980年在111個國家中尚列72位⑤,但是1980以來的25年中,印度經濟穩步快速增長,1980-1993年間增長速度達到5.2%,在125個國家中前進到第13位,1993-2002年間,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進一步達到6.8%,2002年以后,經濟增長更猛,2002-2006年間的平均增速達到了7.5%。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7473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位、發展中國家第二位⑥。這是除中國之外,經濟增速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另一大國。這樣的增速在印度歷史上是空前的,絕大多數學者對于印度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認為印度將會繼續保持7%-8%的速度增長。

(二)人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再看其人均的GDP增速和消費狀況的變化,由表1可知:GDP的增長速度在穩步加快的同時,人口自然增長率卻在逐步降低,人口激增的問題逐漸得到改善。目前印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降低到1.7%。與此同時貧困人口在減少,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同時,人均國民收入也實行了快速增長,國內需求上升。最近新得里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約有2.5億印度人進入了中產階級的行列。據國際貨幣基金統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人均收入從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3051美元,成為繼美國、中國、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⑦。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享受,其中轎車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需要。據統計,1991年汽車銷量為僅15萬輛,而現在的年銷量達到了100萬輛。國內需求的上升,促進了零售業的繁榮以及與家庭服務、保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包括金融、保險、通信以及文教醫療在內的服務性行業的生產效率也在迅速提高,其他一些關鍵性經濟指標表現良好,如不斷提高的投資率、適中的通貨膨脹率、逐步降低的財政赤字等。

(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巨大

如前所述,印度崛起有強大的自身優勢,其發展潛力是巨大的。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印度的國際地位和聲望有所上升,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看好。主要大國竟相拉攏并紛紛與其結成戰略伙伴關系。美國還公開宣布要幫助印度成為21世紀的大國。國際環境對印度的崛起比較有利。印度則利用自己的戰略地位同諸大國展開平衡外交,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積極主動、發揮自己的作用,并從中謀取最大利益。此外,安全高效的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私企競爭機制、比較發達的高等教育、相對獨立的司法體制、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印度經濟發展的強大后勁。這些都表明印度正在崛起且潛力巨大的事實不可否認。

(四)為世界強國之路還很漫長

當然,在看到印度取得巨大成就及崛起的優勢和潛力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存在著的不少問題及諸多制約因素。像人口問題、貧富懸殊過大、地區發展失衡、大面積失業率、部分資源尤其是能源短缺問題、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失調尤其是制造業不發達、政府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等都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繼續困擾印度,并且這些問題不容易短時間內解決,持續增長面臨著許多的挑戰,制約著印度的進一步發展。況且,它與其他大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僅從經濟上來說,從表2可以看出:雖然印度的名次由第12位進入到第10位,但是2005年印度的GDP只相當于中國的1/3、不足日本的1/6(而日本只占世界總量的10.3%),印度僅僅只占世界總量的1.68%。印度經濟仍然算不得是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總之(一句話:),印度崛起為強國之路不會平坦,而且會相當漫長。

四、印度崛起的戰略意義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早在1939年,就認為:“今天世界上令人敬畏的兩大強國是俄國和美國…….將來世界的強國是印度和中國。”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在1988就斷言:“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

這兩位偉人的話耐人尋味。其中隱含一個真理:中國、印度所具有的潛質和優勢注定要崛起為世界大國,贏得大國所應有的地位、獲得大國所應有的尊重、起到大國所應起的作用;中國、印度的崛起將會促進亞洲乃至世界的繁榮,將使亞洲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影響擴大、地位提高,從而改變東西方力量的對比;21世紀是亞洲世紀,中印兩國都希望雙方發展強大起來,并不想通過打擊對方來抬高自己。這樣,我們可以把印度崛起的戰略意義歸結為三個層面;

(一)印度崛起將會給整個人類帶來巨大貢獻

首先,印度的崛起將為印度本國的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印度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有將近11億人,隨著印度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它不但會提高本國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而且會為其它國家的發展提供出巨大的市場空間,推動世界經濟向前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身就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其戰略意義是難以估量的。

其次,印度崛起的發展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印度崛起所采取的那種獨特的、與東亞尤其與中國截然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依賴國內市場而非出口,依賴消費而非投資,依賴服務業而非工業,依賴高技術而非低技能制造業,尤其是它以技術密集性為主的服務業(包括電訊、軟件開發到外包服務和電影)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勞動力豐富、資本不足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珍貴借鑒和參考。對那些靠外向型勞動力密集制造業起家、現在又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的國家意義更大,對這些國家未來政策的調整、模式的轉變、科技創新的力度、現代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都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印度的崛起有利于推動多極化進程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印度的戰略目標是“做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立志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甚至“排名三甲”的強國。對于一個想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國家,都必然在其影響力到達世界范圍以前先做到國內安定、周邊安全、和平。正處在“崛起”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印度,和平的周邊是其從南亞擴展到亞太甚至世界,崛起為世界大國的必然選擇。印度政府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2003年在繼續發展與美俄關系的同時,積極改善與中國的關系,緩和同巴基斯坦的緊張關系,這是它為創造良好周邊和國際環境而采取的重大舉措。所以,印度的崛起會給南亞、亞太帶來建設性的力量,隨著印度經濟發展和周邊國家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增強,印度的發展壯大將會成為亞洲共贏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一個蘊含著巨大潛力的市場。

國際格局對國際秩序具有決定性影響,改革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必須從轉變國際格局入手。很多國家希望國際格局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以使國際力量對比盡可能地趨于平衡,借以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印度是一個發展中的東方國家,其崛起雖不足以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形成挑戰,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東、西方力量的對比,它崛起為世界第六極的趨向已經成為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的又一大動力。

(三)印度的崛起并不能取代中國,最終也削弱不了中國。中印應當將競爭化為互補,探索出一條互補發展的道路

印度作為中國西南部的一個最主要的鄰國,其地位和力量,發展速度和發展潛力日益達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這幾年一直有“跟進中國”趨勢。比如,載人航天、登月計劃已經進入日程;“讓孟買趕超上海”的藍圖也在啟動。可以看出,印度急于趕超中國。而且,中國和印度作為相鄰的兩個大國,具有的許多共同特性決定了其競爭性。如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大國,又都是發展中國家,都有望成為當今或未來世界的力量中心之一,另外兩國都正經歷著經濟上的巨大發展,都渴望引進外資,都對石油、能源及其它重要戰略資源有著極大的需求。還有歷史上一些遺留問題懸而未決,國家利益的沖撞必然會因地理上的鄰近而產生日益激烈的競爭,這也使得中印關系變成了起伏很大的雙邊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崛起過程中,印度謀求地區大國、世界強國地位的強烈愿望派生出來的大國排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強權主義情節和在中印領土問題上的固執態度將會影響南亞-印度洋地區國家和中國的發展,影響到正常的中印國家關系的發展。

雖然印中客觀上存在競爭關系,但正如尼赫魯和鄧小平的講話中所透露出的歷史情感一樣:中印兩國都希望雙方發展強大起來,并不想通過打擊對方來抬高自己。關鍵是如何把這種競爭轉化為互補,探索出一條互補發展的道路。近年來兩國在政治、經貿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從實踐中證明是完全可行的。在經濟上,中印合作大于競爭。印度的長項是信息技術,而中國具有強大制造業能力及城市改造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經驗,雙方在技術和市場,甚至在產業轉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在過去三年中,中印貿易額持續高速增長,2002年為49.46億美元、2003年為76億美元,2004年為136.04億美元、2005年18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37.6%,53.6%,78%,37.5%,大大高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長速度⑧。2005年4月總理訪印期間,兩國簽署了中印《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提出中印貿易額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在政治方面,兩國當前對許多重大國際問題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在國際事務中協調與配合增多,印度日益理解緩和南亞局勢,解決克什米爾問題與中國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印度必須謀求改變對華敵視心理,爭取改善對華關系。對中國來說,為了確保中國對外貿易大通道印度洋的暢通也希望通過與印度洋沿岸地區最重要國家印度建立起一種更加信任的相互關系,(以)為這條海上航線的安全提供保障,2003年6月,瓦杰帕伊訪華期間,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全面規劃了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在2006年11月主席訪問印度,中國和印度于11月21日發表聯合宣言指出:雙方一致認為兩國面臨共同發展的前景,不是對手或競爭者,而是互利合作的伙伴。雙方還決定,努力使雙邊貿易額在2010年得到400億美元。⑩

綜上所述,我們相信,印度的崛起將對中國的繁榮、亞太的穩定和共贏、世界的平與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也能夠在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事業中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①Linlimin,"9.11",2004fifthissueofGlobalEconomyandPolitics。林利民:“9.11”,[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5期。

②InternationalWeekly2006-08-02。國際周刊2006-08-02

③TheTwoPrimaryLeversofIndia''''sRise,Roundtheworldentrepreneur,2007-07-12印度崛起的兩大杠桿,[J]環球企業家,2006-07-12,

④Huangyasheng,WhatdoChinaLearnfromIndia''''sRise?,ReferenceNews,2006-02-0116thedition。黃亞生:中國能從印度崛起中學到什么?[N]參考消息2006-02-01第16版。

⑤Chencaiedited,InternationalEconomicalgeography,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2001。陳才主編,世界經濟地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

⑥RenYan,WittnessingandHearingtheRiseofIndia,People''''sDaily,2006-08-257thedition。任彥:耳聞目睹印度崛起,[J]人民日報2006-08-25第7版。

⑦Huangyasheng,WhatdoChinaLearnfromIndia''''sRise?,ReferenceNews,2006-02-0116thedition。黃亞生:中國能從印度崛起中學到什么?[N]參考消息2006-02-01第16版。

⑧Thedatesoriginates:Huangyasheng,WhatdoChinaLearnfromIndia?,ReferenceNews,2006-02-0116thedition。數據來源:黃亞生:中國能從印度崛起中學到[N]參考消息2006-02-01第16版

⑨Graph2,dataoriginatesfromIMF,DatabaseofInternationalEconomicalProspects。表二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前景數據庫

⑩ReferenceNews,2006-11-221thedition。中印“龍象工舞”跨越珠峰。參考消息2006——11—22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