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在印度投資最新特征分析及未來趨勢
時間:2022-05-10 04:29:00
導語:西方國家在印度投資最新特征分析及未來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改革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本文追溯了始于80年代,全面開放于90年代的印度的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改革歷程,特別是對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已經取得的成就,外資在印度直接投資的特點,作了中肯獨到的分析,同時對印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未來前景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在印度投資特點未來展望.
一,問題的提出
自從1991年印度實行經濟自由化以來,印度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引人注目。從1991年起的十余年時間里,印度的實際GDP以平均6%的增長率遞增。貧困率和死亡率降低了,成人掃盲率則有所增長,同時對外貿易也呈上升趨勢。特別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第四季度印度的GDP增長速度達到10.5%,這是當時世界最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為此,國際上關于印度的現代經濟神話連篇累牘,一浪高過一浪,印度領導人也不失時機地提出在2020年使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宏偉目標。
在一般探討經濟發展的文獻中,不論是Soluo的新古典成長模型或是后來的內生性成長模型,所考慮的變數不外是:資本、勞動、技術進步等經濟因素。而說到資本,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外國資金的投入,而FDI無疑是一國重要的資金來源。FDI也就是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指外國投資方實物資產的購買,其中包括合并與收購、合資企業、廠房和設備投資、購買房產及對外資企業的資本轉移,它不包括證券組合投資。與中國不同,印度自1947年擺脫了數百年的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外國的直接投資就一直沒有中斷流入印度。伴隨著印度的經濟發展、經濟改革,外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逐步放大,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印度的經濟自由化以來,外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進入空前的繁榮階段,眾多的大型外國跨國公司涌入印度,使印度成為當今世界繼中國、美國之后的又一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國家。
然而,以往眾多的關于印度的經濟發展或外國在印度直接投資的文章過多地關注印度的經濟改革的歷程,而對外國在印度直接投資也僅僅是簡單的數據比較,沒有做深入的探討。本文試圖揭示印度實行漸進主義改革以來在FDI方面取得的發展成就及原因,分析外國在印度直接投資的特點及其績效,這一分析角度,其目的是為中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其它國家和政府對待外國直接投資的不同立場和政策選擇,為我國實施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戰略提供借鑒。
二,印度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概況
印度利用FDI及其發展屢經波折,但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嚴格限制、調整開放,再到現在的完全的自由化,時間跨度50余年,并最終發展為當今世界外資的重要投資國。
獨立之初,印度的選擇是成為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即政治上保留西方的議會民主制度,經濟上實行公私并舉的混合經濟模式,而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選擇進口替代的的工業化戰略,即通過保護政策,發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制造業,以本國生產的工業品取代進口貨,為最終實現工業化奠定基礎。在FDI方面,印度政府雖然認識到FDI在本國工業化進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受當時尼赫魯的“自力更生”思想的左右及壓倒性的地位,故對FDI采取限制性的政策(Ahluwalia,R.1996)。因此,從印度獨立到70年代的數十年間,印度經濟發展中的資金需求幾乎都是國內解決,國外資金平均每年都不到印度國內總投資額的10%,有的年份甚至更低,就是這10%的國外資金,大多都是所謂的優惠的官方援助和國際機構的長期低(無)息貸款,其對印度經濟影響的微乎其微(Bhagwati,J,1975)。整個70年代,印度利用FDI的累計總額不過4.54億美元(弗蘭西斯,1989)。
80年代,印度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開始進入調整時期,于是進入印度的FDI流量開始增加。由于多年來印度的外貿長期逆差,而巨大的外貿逆差又沒有足夠的外匯收入彌補,只好依靠外債和外國政府經濟援助。1980年印度的外債余額為206億美元,印度出現經濟恐慌,外匯危機隨之爆發。在此背景下,當時的英.甘地政府改變了印度奉行多年的“進口替展戰略”,開始讓外國資本在印度的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印度FDI政策開始松動(弗蘭西斯,1989)。
表1,1970—1990年印度吸收的FDI數額(USDmillion)
年份外國投資總額(TFC)
FDIFD占外國投資%外國證券投資外國證券投資占外國投資%
外債外債占外國投資%FDI占國內總投資%
1970-80142030.6454.50.300141622.199.70.2
1981-90484149.31130.00.22981.60.5480037.799.20.2
資料來源: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3
1984年底,英.甘地遇刺身亡,其子拉.甘地上臺執政。拉.甘地是位更為務實的政治家,他加大經濟改革的步伐,進一步推行更為激進的FDI政策,給予外商更多的優惠,并擴大了外商的投資領域,為了鼓勵外國投資,拉.甘地仿效中國在印度設立了多個面向出口的經濟特區。
80年代,由于印度政府的務實經濟政策,進入印度的FDI流量逐步增多,并迅速放大。從表1我們看到,80年代,進入印度的FDI流量總額超過11億美元,是70年代總額的3倍多,年均一億美元。
印度真正進入FDI大發展的時期是在90年代經濟自由化以后。90年代初,由于進口的急劇放大,印度的外匯迅速流失,印度再次面臨嚴峻的外匯危機,當時印度的國際信用喪失殆盡,國際收支狀況極度惡化。印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迫其改革。剛剛上臺執政的拉奧政府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開始了較80年代更為大膽的經濟改革,聲稱其基本方向和目標是實現印度經濟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在FDI方面,政策大大放寬,進一步擴大外資在印度的投資領域,放寬了外資在部分行業對股權持有的比例,印度政府還在稅收方面給予外資更大的優惠,并大大簡化外國的投資審批手續,以鼓勵外資大幅投資印度(孫培鈞,2001)。
印度政府的自由化政策帶來明顯的效果,外國直接投資加速進入印度,從而開創了印度FDI的新時代。我們從表2看到,僅僅1992-93年度印度吸收的實際FDI流量就為3.9億美元,是80年代年均流量的2倍多,是1991年的3倍多;1993-94年度印度吸收的實際FDI流量又比上一年度增加一倍多。從此FDI大幅度流入印度。我們看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度的FDI流量達36.8億美元,超過90年代以前印度歷年吸收的FDI總和,是印度歷史上吸收FDI最多的年份。
歷史進入21世紀,印度已經建成世界最自由化的FDI投資體制,印度的FDI成就也舉世注目。表2顯示出最近幾年來印度吸收FDI的新成就。我們看到,進入21世紀后,印度的FDI流量回升,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2002-03年度FDI實際流量達31億美元。
根據表2數據資料顯示,自1991年印度經濟自由化以來到2003年的12年間,外國直接投資商對印度的協議投資額為672.1億美元,實際到位金額為322.9億美元,占協議額的50%以上。
一些專家認為,印度實際的FDI流量應該大大高于印度公布的數字,換句話說,印度的FDI流量數字被嚴重低估了。印度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FDI并不包括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再投資,不包括跨國公司的公司內部的資金轉移,不包括外國直接投資公司的海外借款。按照標準的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FDI的定義,歷年印度真實的FDI流量應該是遠遠大于其公布的數字.(Dijik,2004)。
表21991-2005年印度吸收的FDI狀況(美元,百萬)
序號財政年度批準額實際投資額
1,1991-1992,408,527,
2,1992-1993,1,976,393,
3,1993-1994,2,428,654,
4,1994-1995,3,178,1,374,
5,1995-1996,11,439,2,141,
6,1996-1997,11,484,2,770,
7,1997-1998,10,984,3,682,
8,1998-1999,7,532,3,083,
9,1999-2000,4,266,2,439,
10,2000-2001,5,754,2,908,
11,2001-2002,3,160,4,222,
12,2002-2003,1,654,3,134,
13,2003-2004,1,353,2,776,
14,2004-2005,11,726,1,475,
總計:67,21032,290
注明:由于大多數投資行業現在無須批準,因而FDI批準額并不準確
資料來源:SIA,FDIDataCell,MinistryofCommerce&Industry,DepartmentofIndustrialPolicyandPromotion.
三,外國在印度直接投資的特點分析
外國在印度的FDI主要有兩種形式,跨國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和外國投資者與本地投資者的合資企業。從投資額上講,后者占的比例更大。外國在印度的FDI的這兩種投資形式,分布在印度對外開放的各個行業,既有基礎設施,也有高新技術,既有復雜性的資本密集型產品,也有簡單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從投資來源來看,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眾多的國家都在印度投資。概括來說,在印度的FDI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美國是印度最大的FDI來源國家。從FDI的投資國別來看,根據印度的統計材料,毛里求斯應是印度的最大FDI來源國家,如表2,所示,美國是第二大FDI投資國。但是,由于毛里求斯是一個自由港,一些外國投資者通過在該國注冊再向印度投資,可以享受印度與毛里求斯之間避免雙重稅的優惠,投資來源復雜,因而毛里求斯并不是一個FDI的真正來源國,印度的官方文件也一直將美國視為印度FDI最大來源國(Dijik,N.P,2003)。
表3印度前十位FDI來源國(1991---2004,12)USDmillion
國家1991,8
--2000,32000-012001-022002-032003-042004,12合計
1毛里求斯3,6089422,1827885678118,898
2美國2.4503563823193605224,389
3日本898224178412781011,891
4荷蘭6281621961764891971,847
5英國67070366340167781,692
6德國672123113144811201,254
7法國2801041081123836679
8韓國572211392425682
9新加坡34411754383749639
10瑞士26916409345)62525
合計16,7012,908,2223,1342,6342,54932,290
資料來源:SIA,FDIDataCell,MinistryofCommerce&Industry,DepartmentofIndustrialPolicyandPromotion.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發達國家,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迅速,加快其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并且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第二快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印度和美國有著良好的雙邊關系,印度自然也就成為美國的海外重點投資國家,在已獲批準的直接投資、實際到位的直接投資、甚至證券投資方面,美國都是印度的最大投資國。1991年,美國在印度的實際直接投資額存量為11.3百萬美元,但是到2004年已經上升為4132.8百萬美元,年度增長率為57.5%,來自美國的直接投資已經占印度實際到位的FDI總量的11%左右。
美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幾乎涉及印度對外開放的所有領域,但主要的投資領域分別是,能源(電力、石油開采和精練)35.93%;電信(無線電、移動電話、電信服務)10.56%;電子設備(電腦硬件、軟件、電子產品)9.5%;食品加工(食品、飲料、海產品)9.43%;還有服務業8.28%,等等。
根據印度官方文件,美國500強企業中的大多數都在印度有直接投資,在印度投資額最大的幾家公司分別是,可口可樂公司(食品、飲料),投資額6.9億美元;MissionEnergy公司(能源),投資額3.5億美元;FlourDamiel公司(能源),投資額3.1億美元;CMSGeneration公司(能源),投資額3.0億美元;福特汽車公司(汽車),投資額2.7億美元;HughesElectronics公司(移動電話),投資額2.5億美元;PublicPowerInternational公司(能源),投資額1.9億美元(印度住美使館,2004)。
其次,外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除了信息產業外,大多數是面向印度的國內市場。在中國、亞洲其它國家,外國直接投資大多數是面向國外市場。印度有10多億人口,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的收入與消費水平也日益增長,現在印度有3000多萬是擁有較高的消費水平的中產階級;印度54%以上的人口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錢掙得多,有極高的消費需求。根據印度官方的估計,從1998—2007這10年間,印度的國內市場需求將會翻一番,而擁有高收入的家庭數目,從2004年起的未來的4年內,也會增加60%。但是,印度政府長期以來奉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為了保護國內市場和抑制進口,印度多年來實行高關稅和嚴格的進口審批與許可證制度,最高時的進口關稅為350%,平均保護性稅率超過100%,除了一部分機器設備和其它必需品實行公開許可證外,各種商品的進口均需有資格的出口商向政府申請進口許可證。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經濟自由化,經過不斷的調整,在國際壓力下,印度實際上已經取消了對絕大多數商品的進口數量限制,并簡化了商品的進出口程序,對商品進口實行的平均關稅率也大大降低,目前這一平均關稅率已經降到30%,但仍舊高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的平均關稅率僅為12%。在保護貿易政策下,進口替代產品的價格水平必然高于自由貿易時的價格水平,使得進口替代產品在印度國內市場上具有高額的附加值。于是外國跨國公司通過向印度轉移成熟的產業,繞過印度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將他們相對先進的技術、品牌知名度、完善的全球生產系統和印度的廉價生產成本結合起來,以占外領印度的國內市場(文德富,2003)。根據印度的估計,在90年代初期印度剛剛推行經濟自由化政策時期,外國在印度的投資對印度出口的貢獻率只有3%,就是今天外國在印度的FDI也只占印度制造業年度出口份額的10%(YashengHuang,2003)。
現在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是農產品、成衣、寶石等,這些都不是外資投資的重點領域。于是在印度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產業的出口強度與FDI成反比,吸收FDI越多的產業出口強度越低。現在外國公司在印度生產的洗衣機、洗衣粉、節能燈泡、汽車、彩色電視機、電腦、手機等占據了印度的大部分市場(NirupamBajpai,2000)。
還有,能源開發是外資的最大投資領域,其政府批準額居各行業之首。外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行業分布雖然非常廣泛,但份額差距較大。我們從表5可以看到,自1991年到2004年這10余年間,能源、電子設備(主要是信息產業)、電信吸收了50%以上的外國直接投資,而能源是最大的FDI投資領域。
長期以來,印度的能源發展非常落后,資金不足、產量不足、效率不高是印度能源領域的特點,難以滿足其經濟發展對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現在國際市場上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加重了印度的經濟發展的困難。
在石油方面,根據印度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七大石油消費國,但印度的石油產量,只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1/3,因此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很大。印度目前的原油儲量為47億桶,但由于勘探能力有限,印度廣袤的土地和遼闊的海洋許多地方都尚未勘探。
表4印度外國直接投資行業分布(1991,8----2004,12,百萬美元)
位次,行業批準件數批準額實際投資額
1,能源(電力,石油精煉)70919,0732,459
2,電信80511,4412,674
3,交通運輸11055,4272,909
4,電子設備4,7464,8883,793
5,冶金4284,212481
6,服務業(金融,非金融業)13324,4172,174
7,化工10743,4921,653
8,食品加工7842,7461,128
9,酒店、旅游5371,353232
10,造紙137832336
11,其它70789,33014,451
總計:19,44467,21132,290
注明:由于大多數投資行業現在無須批準,因而FDI批準額并不準確
資料來源:SIA,FDIDataCell,MinistryofCommerce&Industry,DepartmentofIndustrialPolicyandPromotion.
在煤炭方面,煤炭占印度一次能源需求量的55%,目前印度燃煤電站發電能力占全國發電能力的70%以上,電力部門是煤炭的主要用戶,由于煤炭供應不足,印度的電力供應也長期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
過去,印度的能源只限于國有企業經營,禁止私營和外國資本進入。90年代印度對外開放后,印度修改法律,將能源領域對外開放,鼓勵私人和外資經營電站和煤炭開采,鼓勵外國公司涉足印度的石油勘探、開采和加工。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法國等10余家外國著名能源跨國公司已經投資印度的能源生產,而且在不斷增加投資額。
最后,信息產業是FDI投資印度的重點產業,也是投資最為成功的一個產業,實現了外國的資金、技術與印度科技人才優勢的最佳組合,從而把印度的信息產業推向世界的最前沿。印度的信息產業尤其是軟件業是印度發展快速的行業,也是外商熱衷于投資的行業,吸引了眾多的世界著名的軟件公司。從表5我們看到,信息產業,也就是電子設備,自1991年---2004年這10余年間,有48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外商紛紛投資印度主要有兩個原因:低成本的且能夠講英語的熟練勞動力和介于歐洲北美的時差,從而幾乎可以全天24小時工作(YashengHuang,2003)。在過去,軟件業的FDI大多投入到業內人士所說的低層次的數據錄入工作,這涉及在合同中客戶對軟件開發商給予精確的規定,而給程序員自由發揮的余地很小。這種出口業務提升技能的前景不大。1986年,得克薩斯儀器公司在印度的班加羅爾設立了第一家獨資的出口導向型的子公司,1989年,惠普公司也在班加羅爾設立了一家同樣的公司。這兩家公司證明,在比較先進的軟件編寫方面,印度是FDI最為合適的投資地。為吸引外國FDI投資信息產業,印度政府也不失時機地制訂了《印度軟件技術園規劃》(1988年),在這些園區提供基礎設施,建筑物、電力、通信設備,還有高速衛星線路,為了推動軟件業的發展,在涉及信息產業的投資、運營以及出口方面,印度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鼓勵和吸引外國FDI。現在美國、日本、包括中國的一些世界著名的IT企業都已經投資印度,諸如英特爾、微軟、甲骨文、貝爾實驗室、摩托羅拉、北電網絡、思科、IBM、中國的華為、中興等公司,由于印度其它地區的基礎和服務設施比較落后,這些公司大多集聚班加羅爾。
然而,由于印度國內軟件市場非常有限,美國和歐洲幾乎所有在印度投資的主要信息技術公司的產品大都是外向型的。這是印度信息產業的FDI與其它產業的FDI顯著不同的特點。目前,印度已占據國際市場大約16%的份額,為世界第2大軟件出口國。全球500強企業中有185家公司把部分業務外包給印度的IT公司,有135家企業使用的是印度開發的軟件。一些大的跨國公司也紛紛在印度設立自己的研發機構。FDI推動的印度信息服務業特別是軟件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為世人矚目,并作為印度將成為“21世紀的亞洲強國”、“信息時代的后起之秀”、“印度超越中國”等說法的依據。
四,對印度吸收FDI的未來展望
自從1991年經濟自由化后,印度在吸收FDI方面發展迅速,自1991年印度經濟自由化以來到2003年的12年間,外國直接投資商對印度的協議投資額為672.1億美元,相對于改革前年均一億美元流量,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大量涌進的FDI推動了印度的經濟發展,改善了印度的國際收支狀況。2003年第四季度印度的GDP增長速度達到10.5%,這是當時世界最高的經濟發展速度。2004年六月,印度的外匯儲備也創記錄地達到1200億美元。由于經濟高速發展、財源充足,印度政府已經決定不再接受日本、德國、英國、歐盟及美國以外的國家的經濟援助。也在這一期間,印度擺脫了1956年以來持續不斷的外匯危機,經受住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更重要的是,印度經濟持續15年的高速增長。印度政府觀點,按PPP(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現已成為美國、中國、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史穎,2005)。
最近,印度財政部高度評價外資對印度經濟的重要性,因此印度政府將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以實現印度政府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經濟學家估計,從1998—2004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為6.5%,如果未來10年其增長率要達到8%,則年均需追加額外的200億美元外來資本(Dijik,2003)。
表5FDI的國家(地區)比較:USD100million
國家(地區)199519992002
中國358403527
韓國189320
新加坡8813277
中國臺灣162914
馬來西亞584032
泰國206111
印度尼西亞43-27-15
菲律賓151711
印度212234
墨西哥9529136
巴西55286166
資料來源:
根據最近的世界著名全球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A.T.Kearney,2004)的《2004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FDIConfidenceIndex)》報告,中國和印度是目前世界最受歡迎的FDI投資地,印度位居第3位,緊接美國之后,中國第一。印度具有自己的優勢,比如高學歷的勞動力、管理人才、法治透明度、文化親和力和行業監管環境。投資者表示,在未來3年,他們愿意把一半以上的離岸投資放在中國和印度(史穎,2005)。但是,由于印度自上而下的漸進改革的特點,因而印度在與其它國家競爭FDI方面還面對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印度的GDP增長率對外國投資者不是太具有吸引力。一國的經濟增長率是外國直接投資者在投資前首先考慮的因素,因為它決定投資收益的回報。從1951年—1991年,其GDP增長率大約是3.5%;1998—2004年,增長率大約為6.5%,只有2003年間達到8%的歷史記錄。相比而言,10年來,中國的GDP增長率都在9%以上,因而中國是印度FDI方面主要競爭對手。
此外,印度的稅率高過許多國家。吸引FDI流入一國的最終驅動力量還是取決于FDI帶給跨國公司的利潤,或者說跨時利潤。90年代,中國帶給FDI的利潤大約在13—14%,與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基本持平,但是印度卻只有6%。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是印度的高稅率(孫培均,2001)。
還有,印度陳舊落后的基礎設施。印度地域遼闊,但其交通設施這么多年來沒有太大的改善,道路坑坑洼洼,高速公路里程較短,港口、電力、機場等外資十分關注的基礎設施仍舊落后許多。外商的產品出口、原材料進口都面臨許多困難。而臨近的中國、東南亞等國家經過多年建設,其基礎設施已十分現代化,對FDI有較大吸引力。
再就是印度僵硬的勞工體制。對外商來說,自由雇傭工人非常重要。但印度工會的力量在國會非常強大,因而任何改變當前勞工雇傭體制的嘗試都很難實現。印度是世界上勞工法最為嚴格的國家,根據印度法律,任何一家公司要關閉其所屬的某一工廠,解雇工人,或在雇傭人數超過100人的工廠削減勞動力人數,都幾乎不可能。勞動體制的僵化使企業失去市場份額,外商對此怨聲載道。
展望未來,印度以其自己的獨到優勢,及穩健的經濟方式,還有投資環境的逐步改善,將對外國投資商產生巨大吸引力,印度將成為世界外商主要的投資國,印度的FDI事業也將持續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士海、孫培鈞.轉型中的印度經濟[M].鷺江出版社1996年.25--27
(2)弗蘭西斯.弗蘭克.印度獨立后政治經濟發展史.[M]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59--65
(3)孫培鈞、華碧云主編.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334
(4)孫培鈞、華碧云.解讀印度經濟的崛起[J]南亞研究2004,(1)3-11
(5)文富德印度經濟:發展、改革與前景[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年325-8
(6)史穎中國印度爭奪FDI[J]全球財經觀察2005,(2)14
(7)NirupamBajpaiIndia’sDecadeofDevelopment,[J]CIDWorkingPaperNo.46May2000
(8)Ahluwalia,,R.MohanandC.Oman,PolicyReforminIndia[J](Paris:OECD).1996.pp34-36
(9)M.SalisuandD.Spasfo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GrowthinEPandISCountries''''[J]TheEconomicJournal,vol.106,1996,pp.92-105
(10)Bhagwati,J.andT.N.SrinivasanForeignTradeRegim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dia[J](NewYork: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75),
(11)Dijik,N.P.van,2003,India-China,abattleoftwonewICTgiants,foughtbydifferenturbanICTclusters,PaperforanIDPADconferenceinBanalore.
(12)YashengHuangandTarunKhannaCanIndiaOvertakeChina?[J]ForeignPolicyJuly-August2003
- 上一篇:深究我國住宅地震保險產品
- 下一篇:小議WTO談判破裂的原因與最后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