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單位內部交易對國內經濟的不良影響
時間:2022-05-14 07:18:00
導語:跨國單位內部交易對國內經濟的不良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跨國公司為追求世界范圍內利潤最大化,將很大部分的國際貿易納入其內部交易體系,這必然對東道國的經濟產生諸多影響。筆者深入分析其動因,提出采取適當對策是當前應予以重視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轉移定價
跨國公司現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的一股重要力量。目前,我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國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有400家在我國投資。與此相對應,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我國規模巨大,它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技術引進、國家利益以及經濟安全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獲利分析
(一)繞過外部市場降低交易成本
如果外部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就沒有必要采取公司內貿易形式。但現實中,企業所處的外部市場往往是不完全競爭的,存在種種不確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很大。某些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的市場尤為不完善,使得企業無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場有效的協調其經營活動。為了避免市場經營中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過高的缺陷,跨國公司采取內部貿易的方式,使貿易障礙最小、市場成本最低,從而使資源和產品在公司內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實現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目標和謀求最大限度利潤的目的。
(二)利用轉移價格獲取高額利潤
轉移價格是跨國公司進行內部交易時所采用的價格,由母公司確定,與市場價格無直接關系。各國稅制的差異以及外匯管制的存在,是促使跨國公司利用轉移價格的重要誘因。通常情況下,高稅率國家的子公司向低稅率國家的子公司出口時價格要壓低,進口時價格則要抬高,從而將利潤從高稅率國轉移到低稅率國,在總體上降低公司的稅收負擔,使跨國公司隱蔽的取得高額壟斷利潤。
(三)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技術壟斷地位
隨著世界科技的迅速發展,產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縮短,導致大量先期投入面臨無法收回的風險,而且知識產品要實現其專有權的價值往往會因為市場的不完全而遇到困難。一方面,知識、技術和技能的研究與開發耗費時間長,投資的費用大,一旦開發出來在一定時間內具有某種“自然壟斷”的性質,其價值的實現要靠歧視性定價或差別定價;另一方面,外部市場難以對知識產品正確定價,并且外部交易極易使知識產品泄密而失去原有的價值。若將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權之下,便可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借助內部市場的定價機制充分實現知識產品的價值,并可以發揮企業的壟斷地位,形成內部化優勢。
(四)保證特定產品的生產及確保供銷優勢
在跨國公司的生產過程中,有些中間投入是高度特定的,這些中間產品在質量、性能或規格上都有特殊要求,外部市場一般難以提供。此類商品納入整個跨國公司的生產體系,能確保中間產品的提供,直接利用生產技術和銷售技術上的優勢,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生產過程的繼續。除了高度特定的中間投入外,跨國公司生產的原材料也需要及時供應,因此跨國公司自然要把原材料供應內部化,在原材料儲量相對集中的區域設立開發采掘分公司,通過內部貿易來滿足整個公司系統生產上的需要。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通過轉移價格等手段損害我國的經濟利益
根據美籍華裔專家chan?k?j在華調查的結果發現,有59%的跨國公司選擇以交易為基礎的定價方法,其中44%采用協議市場定價。在協議市場定價過程中,外方通常要同我國合作方簽訂價格協議,但由于存在對產品性能、技術含量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外商很容易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從外國子公司手中購進原材料并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向外國子公司銷售產成品,實現其轉移利潤的目的。另外,跨國公司也利用無形資產轉移利潤。在我國,國外投資者向國內關聯企業轉移技術和商標的現象很普遍,超過(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秘書不求人”)65%的外商投資企業向國外投資者支付技術轉讓費和商標使用費,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價格確定不合理,也導致跨國公司利潤的轉移。
(二)通過對先進技術的壟斷使我國技術引進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利用外資的主要原因就是期望通過引進外資獲取國外先進的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有些領域甚至放棄了自主開發的方針。在當今時代,技術作為跨國公司的核心資源,是決定競爭力的首要因素。跨國公司控制著國際技術轉讓的75%份額和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貿易90%的份額,為防止所擁有的技術被競爭者仿制,跨國公司一般都選擇內部轉讓的方式,尤其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這樣既以較低的交易成本得到更大的租金,又把技術牢牢控制在手中。因此,跨國公司在技術轉讓中,不會因中方讓出市場而無償出讓專利技術,從而使我國的技術引進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三)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全球80%以上的跨國公司為西方發達國家所擁有,目前,跨國公司正在重塑全球新秩序,強化西方大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這種趨勢將會削弱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的能力。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的廉價原料、便宜的勞動力和具有潛力的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保持了我國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基本貿易模式。但是,縱觀當今國際貿易局勢,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相對價格呈下降趨勢,另外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一般比較小,需求量的增加相對有限。因此,跨國公司投資初級產品的開發不利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長遠目標,同時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使跨國公司向我國的直接投資用以建立制成品工業,在很大程度上也常常是有意識地利用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環境保護法規不健全等因素,將耗能大、污染重、效益差的傳統工業部門從母國轉移到我國,從而致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很難向高級化發展。
(四)降低我國引進外資的關聯效應
跨國公司通過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在產品、服務以及資金方面的交易,人為的調高或降低價格或收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場競爭所賴以生存的供求調節價格的機制,內部貿易減弱了價格作為市場信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原本以市場為基礎的貿易秩序。另外,我國大力引進外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跨國公司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的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然而跨國公司從全球戰略出發,有時寧愿高價進口國外關聯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的關聯效應。
(五)不同程度控制著我國的生產與貿易
大多數跨國公司作為壟斷資本的一種形式,具有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差別優勢,它們不僅對自己產品的價格和銷量擁有相當程度的壟斷能力,而且隨著其在我國的不斷投資,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我國的生產和出口貿易,因為在許多初級產品的貿易中,它們既是國內市場上的壟斷買主,又是不發達國家市場上的壟斷賣主。我國作為跨國公司“世界市場工廠”的一角,對其投資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性,制成品工業的生產和出口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跨國公司所控制。另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利用跨國公司作為其推動全球戰略利益的工具,發展中國家面臨“西化”以及“邊緣化”的危險。
應對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影響的措施
(一)控制跨國公司轉移價格的實施
要解決轉移定價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從法規及監管兩方面入手。在法規方面,主要增強其可操作性,在完善原有條款的基礎上,擴充新的條款,比如增加預約定價協議條款、要求跨國公司相關資料等,從而使監管法規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在監管方面,首先,政府各級監管部門應通力合作,建立估價機構,搜集各種相關信息,并將其應用到對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管理中;第二,提高涉外稅務人員以及審計人員的素質以及查證轉移定價的能力,加強海關對進出口商品交易價格的監管及審查;第三,建立國家的轉移價格數據庫,收集國內外各種設備、原材料、產品的價格、各國的稅率及特殊稅收規定、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間無形資產費用的收取等信息,為查證價格提供依據。
(二)引導企業加大對科技研究與開發的投入
跨國公司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關鍵是擁有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因此不會輕易轉讓。我國企業在技術引進中,一定要注意適宜技術的引進,同時也要注意技術引進應該從產業轉移為主轉變為技術改造為主,從以政府引進為主轉變為以企業引進為主,從而提高技術引進的經濟效益。另外,要發展科技產業尤其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自主創新之路。自主創新的關鍵是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科技風險機制,使企業成為真正的技術研發主體,切實改變企業研發、投入與產生的不協調現象。
(三)對跨國公司投資領域進行規范
雖然我國在《外商投資企業指導目錄》中具體規定了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的投資項目,但多年來,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并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投資結構導致內部貿易規模的增大以及貿易結構的不合理。為了避免跨國公司大量投資于初級產業部門致使產業結構的低級化,應該對其進入的行業有一定的限制,政府可以通過審批程序,確定優先順序,禁止和限制其投資有關部門。另外要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跨國公司進入我國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通過一定期限的保護和適度的競爭,使此類產業盡快成長起來,可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總之,對跨國公司進入行業的限制,應本著既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又要保護我國有潛力的產業不斷發展的原則。
(四)培育大型企業集團以降低跨國公司的壟斷程度
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市場份額的大小,對企業競爭力高低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通過政府一定限度的扶持,培育大型企業集團,擴大國內企業在某一產業內的市場份額。因為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市場份額越大,企業的平均成本越低,競爭實力就越強。而且大型企業集團的培育,將會減少跨國公司在我國市場的份額,從而使跨國公司的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這樣也就削弱了其對國內市場的壟斷程度。目前,絕大多數的跨國公司屬于西方發達國家,它們往往以損害東道國的利益為母國服務,為了減少這種不利影響,應鼓勵國內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進行全球生產經營,從而達到“雙邊融入”的目的,這樣一方面可以得到眾多跨國公司的內部消息,同時當某一跨國公司進行損害我國利益的活動時,也可通過自己的跨國公司進行回擊。
(五)建立健全法制以加強對跨國公司的監督和管理
我國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之所以屢屢出現錢權交易、偷稅漏稅、投機詐騙等問題,與法制不健全、監管不力有很大的關系。不正常的內部貿易及其轉移定價行為,也同樣與此相關,要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繼續健全和完善各種法規;要嚴格執行相關法規,如審批制度、外資法、稅法、環保法等;同時要規范監管程序和方法,建立國際通用的財務會計制度,嚴格定期審計,從而避免外資項目的泛濫進入,有效監督其合理經營。同時,吸引跨國公司的政策應該與國內市場結構的調整目標相結合,對國內一些市場結構分散、規模經濟要求高的行業,應吸引一些大型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同時又要避免跨國公司來源單一,以促進其間的競爭,另外還要避免跨國公司投資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控性和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以保護我國經濟運行的安全。
- 上一篇:小議公司內部貨幣資金的調控與監管
- 下一篇:提高國庫監督確保金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