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產業的發展現狀

時間:2022-08-23 11:22:00

導語:節能減碳產業的發展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能減碳產業的發展現狀

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所引發的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現象,似乎比過去的預估發生得更快、更顯著.

但由于國際間對于后京都議定書時期管制執行架構之共識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并沒有簽署有約束力的任何協議,最后達成所謂“認知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Accord)”,系由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五國最后磋商的共識,并未得到所有與會國的支持。協議支持應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下之觀點,但并未明訂具體之減量目標,但各方的底線已大致浮現,有助于營造未來后續談判、甚至達成協議的氣氛.

由于全球暖化議題影響涵蓋的層面相當廣泛,與能源供需、產業發展之關連性相當高,這幾次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議有許多討論議程,都與經濟工具相關議題有關,許多國家都將投入大量資源以積極推動節能減碳相關產業的發展,據粗估未來每年需投入全球暖化減緩與調適之經費約為總生產毛額的1%以上,亦即未來應對全球暖化可能需要約每年4,00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投入[1]。

其背后意涵隱現著未來在全球節能減碳領域的龐大新商機.

以韓國為例,將推動綠能產業與溫室氣體減量合并為綠色成長基本法,成為韓國未來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應全球暖化議題的急迫性及各國政府的積極推動,國際間對于科技及產業發展趨勢的看法已有大幅變化。各種形式之節能減碳科技的發展相當快速,整體而言,節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包括交通、住家、商業、產業等部門)仍被認為是主要對策,而低碳能源、碳封存技術已逐漸進入實用階段[2].

1國際間節能減碳相關產業之發展趨勢針對全球氣候變遷沖擊,各項節能減碳相關創新技術及推動策略相繼發展,其中節約能源技術以及高效率產品之應用推廣,為其中發展之重點。因此有關節能減碳產業是藉由材料替換或改良、制程設備改良、制程系統整合以及節能產品之應用等方式,達到減少節能減碳目的之產業,在此定義下所衍生出的產業范疇可以大致分為節能材料、節能設備及產品、系統能源整合、節能減碳驗認證及碳資產管理等。本文針對節能減碳產業在國際間發展現況進行匯整,為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1節能材料隨著節能減碳意識的高漲,許多產業紛紛投入節能、絕熱及高熱傳導效率材料的研發。節能建筑材料為節能材料產業中重要的一環,目前建筑外殼材料之發展應用重點包括:輕質隔熱外墻板,隔熱涂料,玻璃透光/隔熱涂層以及調光薄膜等節能建材。美國為建筑外殼涂料發展之主要國家,其白色及淺色系隔熱涂料之節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國“能源之星”之產品要求;窗戶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熱貼膜以達到隔熱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熱效率材料以及高效能組件材料亦需研發,高散熱效率材料是用來替換制程中各項設備之散熱材料,以增進散熱效率;而高效能組件材料則可以增加各項組件之能源使用效率,以達到有效節能的效果.

應對全球暖化之材料研發產業目前尚屬于已發展產業,要推動該產業的發展,需先整合現有研究成果,積極研究如何提升各項材料之性能,并針對新開發之節能材料進行環境測試,加強各項材料之推廣運用,同時配合各項節能技術的發展,以達到節能的目的.

1.2節能設備及產品業節能設備及產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工業制程設備(如馬達、鍋爐及冷凍空調)所占耗能量遠高于其他項目,其中又以轉動馬達所需耗電量最大,用電約占工業部門之64%~70%.

馬達為工業主要動力來源,用于幫浦、空壓機、風機等多種轉動機械設備。國際能源署(IEA)[3]估算馬達系統之改造,節能潛力可達20%~25%。因此若能全面提升馬達能源使用效率,將可大幅節能.

目前已將馬達效率納入強制管理的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臺灣等,其高效率馬達之普及率(37%~70%)較未納入強制性管理國家之普及率(如歐盟、巴西及日本等,僅1%~15%)高出甚多.

冷凍空調設備及產品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從冷凍空調器具制造業、中央空調主機以及系統設計施工、工廠與建筑的通風、高科技制程環境所需的無塵無菌室、產業制程所需的冷凍技術乃至電子產品散熱所需的微型冷卻系統均屬于冷凍空調的范疇,因此冷凍空調勢必會朝節約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趨勢發展,各項散熱及溫度控制技術亦相應而生,以達到有效的設備節能的目的.

國際能源署[4]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電占總發電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電占總照明用電的74%。全球照明節約能源潛力約為37%~57%.

白光LED技術運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電且使用壽命長,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熾燈和熒光燈,將為未來一般照明市場主流[5].

1.3系統能源整合系統能源整合產業可積極整合冷凍空調、壓縮空氣、熱能與燃燒、電力及照明、遠程監控與預知維護保養等技術,提供節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統規劃評估,并針對各設備系統效率之改善、系統之監控、維護及調整、適當規格之選擇以及電力質量之改善等方式,協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機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機后,整合型的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應運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戶診斷咨詢、改善評估、設計及節能改善工程等,并對節能績效給予保證、量測與驗證。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40個以上國家積極推動能源技術服務業,政府的積極推動是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諸如要求公共部門節能,使政府成為能源服務產業最有規模經濟效益的客戶;訂立節能相關規范與配套措施;提供獎勵或財務補助措施等[6].

1.4節能減碳認證目前在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認證工作,主要依據系參考包括政府部門之法規規范、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IPCC指引、ISO14064及14065等國際溫室氣體盤查系列標準、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Protocol),以及國際間許多產業團體與非營利組織所開發之相關盤查方法。因此溫室氣體認驗證需熟悉各項相關規范內容,以提供產業溫室氣體之登錄、盤查及查證以及各項方法論之擬定及撰寫之協助,作為其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減量計劃與提出相關報告的參考.

國際間也發展出的各類能源效率標章,大致可分為三大類:認證標章(EndorsementLabels)、比較性標章(ComparativeLabels)以及信息標章(Infor-mation-onlyLabels)。認證標章屬于認可標志,設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標準(通常以市場能源效率前15%~20%之產品型號為門坎),針對符合或超過此標準之產品授予標章;比較性標章是指提供相關信息,以利消費者將特定型式之產品與市場相似型式產品進行能源效率之相對比較,通常為法規強制性之規范;信息標章則僅提供消費者產品之能源消費量、能源效率指針等數據,產品間之能源效率比較則由消費者自己進行數據收集與分析。歐盟各國則啟動綠色能源認證,評估并認證再生能源發電是否滿足規范。透過綠色認證的建立,以區分再生能源發電的電力與其他來源之電力。產業未來要進行相關能源效率標章申請文件的撰寫及能源效率的查證等,都需要相關服務的協助.

1.5碳資產管理京都議定書生效后,溫室氣體的管制與交易儼然形成新的探討熱潮。若企業可以通過國際間認可的彈性減量機制,自國際上獲得資金和技術,進行節能減碳工作,溫室氣體減量將成為有價值且可交易的資產[7]。碳資產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評估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的潛在效益,以期協助產業開發其在碳市場的潛在價值、規劃執行項目所需的資金來源、取得溫室氣體減排認證(CERs/VERs)以及出售溫室氣體減排認證等[8]。碳資產管理業務范圍可包括:國際碳資產交易、碳資產規劃等服務項目。國際碳資產交易的部分,可協助業界進行溫室氣體交易策略,尋找與篩選最合適的減量項目,進行實地核查并確定項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協助完成溫室氣體減量采購協商等服務。此外碳資產規劃則包括協助溫室氣體減量項目方法學撰寫、碳市場投資的風險評估,協助進行碳市場開發策略的制訂,協助建立關于碳市場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資咨詢至購買CERs的服務等.

2結論鑒于溫室效應對于全球各地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相當明顯,人類開始體會到,唯有確保環境生態資源的穩定,才能維持人類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因此必須同時考慮并選擇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節能減碳相關產業多屬新興產業,建議負責相關產業發展的政府單位應確實評估節能減碳相關新產業之發展潛力,確定發展對象,擘劃出因應節能減碳議題之產業發展策略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