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人戶籍管理的問題與策略
時間:2022-10-16 03:06:00
導語:納稅人戶籍管理的問題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是登記理蓋面過小,不能包括全面的納稅人。按現行制度規定,只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辦理稅務登記,個人不辦理稅務登記。這種只顧企業不顧個人的登記管理制度,不利于對個人收入進行源泉控制。二是登記管轄權劃分混亂。企業稅務登記的級次管轄、行業管轄和屬地管轄相互交織,屬地管轄中行政區劃管轄與特區、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管轄相互交織,國家稅務局登記管轄與地方稅務局登記管轄相互交織。這種相互交織的登記管轄,一方面會造成稅收管理部門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會造成登記管理上的漏洞。三是納稅人登記率低,難以確定納稅人主體。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納稅主體變得多樣化、模糊化、邊緣化。對納稅主體的確定變得更為復雜、困難。傳統交易式下分攤于中介者之間的稅基在網上直接交易情況下可能會喪失或轉移,進而會導致稅款流失。中介者消失將導致相應的課稅點的消失,使稅收管理更為復雜。其是網上提供應稅勞務或轉移無形資產,認定其納稅人十分困難.
二、加強納稅人戶籍管理的對策
(一)擴大稅務管理范圍,對納稅人實行唯一性稅收識別號碼制度
如美國在每個居民滿18周歲時,就必須在社會福利保險局的計算機系統中建立其個人社會保險卡和社會安全號碼,記錄其社會經濟情況資料。個人社會保險卡和社會安全號碼是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在銀行存貸款開戶、在政府部門任職或在公司就業及申辦企業等經濟活動必須提供的必要資料。個人參加經濟活動情況在此卡中均有記載。
我國《國務院批轉國家技術監督局等部門關于建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統一代碼標識制度的報告的通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九條及其實施細則第七條第五項的規定(新《征管法》第十五條及其實施細則第十條的規定),納稅人在申請更換稅務登記證件或申請辦理稅務登記時,應當提供技術監督機關頒發的全國統一代碼證書。凡未能提供全國統一代碼證書的納稅人,稅務部門不予辦理和換發稅務登記證件。統一代碼標識是由技術監督部門給每一個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頒發的在全國范圍內唯一的、始終不變的法定代碼標識。納稅人申請辦理變更稅務登記的,其統一代碼不變;申請辦理注銷稅務登記的,其統一代碼同時終止使用.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納稅人識別號一律由巧位(字符型)組成,其中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機構納稅人,以國家技術監督局編制的9位碼并在前面加掛6位行政區劃碼共巧位碼,作為其納稅人識別號;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中國公民,以公安部編制的居民身份證15位碼作為其納稅人識別號。在2002年10月25日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上,由國務院提請審議的公民身份證法草案首次提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規定每個中國公民都有一個唯一的、終身不變的18位“公民身份號碼”。草案還從實際情況出發.對身份證的發放范圍做了調整,規定凡滿16歲的中國公民都可申領公民身份證.包括現役軍人和武裝替察。同時,中國的居民身份證將更名為“公民身份證”;對外國人以其國別加護照號碼作為其納稅人識別號。
(二)提供優質的稅務登記服務
對稅務登記所需要的資料內容以及各項要求,進行有效的宣傳,使納稅人知道如何辦理有關的稅務登記事項。同時.要努力使納稅人的稅務登記成本最低。為了方便納稅人,海淀地稅局在北京市率先推出網上稅務登記工作。今后,納稅人領取完營業執照后,即可登錄北京地稅局的網站,進入網上工作平臺,就可以進行網上稅務登記。這意味著納稅戶今后不用出門,只要20分鐘左右就能辦妥登記手續。而此前,新公司初次辦理稅務登記要到稅務局至少花費半天的工夫。由于網上稅務登記的便捷高效,將帶來稅務部門和納稅人時間和精力的解放。
(三)高度重視稅務登記證與稅收憑證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
有時在進行經濟業務中必須出示稅務登記證,這里稅務登記證作為國家政府信用的代表可減少納稅人之間的交易成本;加強對發票等憑證在經濟中的使用的監督管理。為了發展正常的經濟活動,納稅人只能來稅務部門辦理相關的稅務登記手續。例如,新《征管法》第七十二條中規定可以停供納稅人的發票。這是從基層稅收征管實踐而來的,我國稅收一大特色就是稅務機關管理發票。發票對企業至關重要,納稅人有違法行為拒不接受稅務機關處理的,可以收繳其發票。停供發票的措施力度較大,而且也很有實效。
(四)發揮計算機在納稅人戶籍管理中的作用
建立納稅人的戶籍管理系統,以此為基礎開展納稅人的納稅申報和發票管理等業務。通過對納稅申報和發票使用異常信息的分析,來及時獲取不及時辦理注銷登記和變更登記的納稅人。同時.通過系統內戶籍信息與人工納稅人戶籍管理檢查得到的信息進行比對,及時發現未登記納稅人。
(五)加強外部合作
納稅人在經濟活動中必然會和各管理部門和其他納稅人發生業務往來。因此,可以通過與其他管理部門的合作來實現對納稅人的戶籍管理。如對自然人形式的納稅人可以通過與公安部門的戶籍管理系統進行信息共享,來及時發現潛在的納稅人.根據稅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確認,符合條件的即可納入稅收戶籍管理系統。對法人形式的納稅人可以加強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合作,將每一個辦理營業執照的法人納入稅收管理。
納稅人戶籍管理不僅是對納稅人開業和注銷的管理.同時還要根據納稅人的有關性質.把納稅人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以實行分類管理提高效率。這就要求納稅人提交其他的有關資料.如合同、會計制度、銀行帳戶等。而這些資料的真實與否以及變化情況.必須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得與進行確認。這就需要稅務部門與這些資料的審核部門進行信息的共享.以保證稅務變更登記內容的實時性與準確性。
為了促進個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國外是采取個人所得稅和社會福利相結合的辦法.也就是繳稅越多.享受的社會福利就越大.由此促進人們繳稅的積極性。個人所得稅和社會福利相結合的前提是必須對每個納稅人建立個人檔案.這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日前,國家計委等相關部門了(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重點專項規劃),《規劃》中“社會成員就業必須登記.確定惟一的社會保障號碼.建立個人工資賬戶和社會保障賬戶。”透露出我國全體社會成員將擁有自己的社會保障號碼。而明年將發放的IC卡身份證是社會保障號碼的載體。公民的社會保障號碼和身份號碼一致,都是18位數字,如果能實現公民身份證號碼、社會保障號碼、銀行賬戶號碼與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稅務編碼四號合一個人從事各種活動的收入(如不動產獲得的收益、繼承遺產的收益、銀行利息收入、工資薪金收入、社會保險收、福利收入等)和支出信息均在此稅務號碼下。這些信息最終將從各個部門和銀行、郵局、企業等處匯集到稅務部門,稅務部門就能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集中處理.方便準確地掌握納稅人的各項收入情況.從而更有效地控制和審核個人的納稅申報。
(三)高度重視稅務登記證與稅收憑證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
有時在進行經濟業務中必須出示稅務登記證,這里稅務登記證作為國家政府信用的代表可減少納稅人之間的交易成本;加強對發票等憑證在經濟中的使用的監督管理。為了發展正常的經濟活動,納稅人只能來稅務部門辦理相關的稅務登記手續。例如,新《征管法》第七十二條中規定可以停供納稅人的發票。這是從基層稅收征管實踐而來的,我國稅收一大特色就是稅務機關管理發票。發票對企業至關重要,納稅人有違法行為拒不接受稅務機關處理的,可以收繳其發票。停供發票的措施力度較大,而且也很有實效。
(四)發揮計算機在納稅人戶籍管理中的作用
建立納稅人的戶籍管理系統,以此為基礎開展納稅人的納稅申報和發票管理等業務。通過對納稅申報和發票使用異常信息的分析,來及時獲取不及時辦理注銷登記和變更登記的納稅人。同時.通過系統內戶籍信息與人工納稅人戶籍管理檢查得到的信息進行比對,及時發現未登記納稅人。
(五)加強外部合作
納稅人在經濟活動中必然會和各管理部門和其他納稅人發生業務往來。因此,可以通過與其他管理部門的合作來實現對納稅人的戶籍管理。如對自然人形式的納稅人可以通過與公安部門的戶籍管理系統進行信息共享,來及時發現潛在的納稅人.根據稅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確認,符合條件的即可納入稅收戶籍管理系統。對法人形式的納稅人可以加強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合作,將每一個辦理營業執照的法人納入稅收管理。
納稅人戶籍管理不僅是對納稅人開業和注銷的管理.同時還要根據納稅人的有關性質.把納稅人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以實行分類管理提高效率。這就要求納稅人提交其他的有關資料.如合同、會計制度、銀行帳戶等。而這些資料的真實與否以及變化情況.必須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得與進行確認。這就需要稅務部門與這些資料的審核部門進行信息的共享.以保證稅務變更登記內容的實時性與準確性。
為了促進個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國外是采取個人所得稅和社會福利相結合的辦法.也就是繳稅越多.享受的社會福利就越大.由此促進人們繳稅的積極性。個人所得稅和社會福利相結合的前提是必須對每個納稅人建立個人檔案.這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日前,國家計委等相關部門了(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重點專項規劃),《規劃》中“社會成員就業必須登記.確定惟一的社會保障號碼.建立個人工資賬戶和社會保障賬戶。”透露出我國全體社會成員將擁有自己的社會保障號碼。而明年將發放的IC卡身份證是社會保障號碼的載體。公民的社會保障號碼和身份號碼一致,都是18位數字,如果能實現公民身份證號碼、社會保障號碼、銀行賬戶號碼與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稅務編碼四號合一個人從事各種活動的收入(如不動產獲得的收益、繼承遺產的收益、銀行利息收入、工資薪金收入、社會保險收、福利收入等)和支出信息均在此稅務號碼下。這些信息最終將從各個部門和銀行、郵局、企業等處匯集到稅務部門,稅務部門就能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集中處理.方便準確地掌握納稅人的各項收入情況.從而更有效地控制和審核個人的納稅申報。
- 上一篇:納稅服務的問題及策略
- 下一篇:社區聯席會情況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