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資源詛咒的制約及戰略

時間:2022-12-28 11:41:00

導語:當代資源詛咒的制約及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資源詛咒的制約及戰略

20世紀70年代,荷蘭發現大量石油與天然氣,于是荷蘭政府大力發展資源和能源產業,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在一段時間內,荷蘭出口劇增,出現大量貿易順差,荷蘭經濟因此得到飛速發展。但是沒過多久,荷蘭經濟卻經歷了一場衰退,失業率升高,勞動生產率下降,通貨膨脹率上升。

豐富的資源卻使經濟出現一系列問題,這種現象使得眾多經濟學家開始關注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1“資源詛咒”的概念

很多研究表明,豐富的自然資源非但不能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導致經濟出現衰退等一系列問題。例如,就世界范圍而言,OPEC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明顯處于落后地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資源豐富,但是國民收入卻很低。與此相反的是,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等資源匱乏型國家(地區)卻屬于發達國家(地區)之列。就國內而言,山西、甘肅等省份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率等卻在全國排名末位;而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資源異常匱乏,而這些地區的人均收入等各項經濟指標卻在全國排名前列。這一系列現象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資源豐富不再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優勢,它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經濟增長,并造成多方面的問題。學界把這種現象叫做“資源詛咒”。

2我國“資源詛咒”現象產生的原因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我國確實存在“資源詛咒”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1)資源產業的繁榮會抑制其他產業的發展。資源豐富地區通常大力支持資源產業的發展,在資源產業繁榮的同時,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導致制造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受到抑制,最終使經濟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在這里以山西省為例進行說明:

山西省作為中部內陸省份,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優勢,80年代初,國家確立了以山西為中心的全國能源基地的戰略地位。在政策引導和巨大投資的推動下,山西的煤炭工業繁榮發展,山西煤炭調出量占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量的2/3。但是到現在為止,山西的經濟在全國僅僅處于中游水平,豐富的煤炭資源并沒有給山西的經濟帶來迅猛增長。其原因為:為了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增大采掘、原料工業等資源產業的投資,而這些產業的各類產品的加工鏈很短,中間產品比例高,最終消費品比例低,這就擠占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終產品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從而患上“荷蘭病”。

(2)資源產業的擴張容易導致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人力資本是衡量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準,有其存在和成長的特定環境。只有在現代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中,人力資本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科技能力才能保持較高的水準。而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是以采掘業及相關的低級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這種經濟環境需要的是對工資要求不高的低技術廉價勞動力,一般的技術工人就基本可以勝任大多數工作,再加上人力資本投資本來就是一個無法立竿見影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才能得到投資回報,短視的政府因此常常忽略對人力資本的積累。這在長期后會導致這些地區產業結構和水平的低端化、低附加值化和低科技含量化,阻礙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

(3)資源豐裕使經濟出現尋租、制度弱化等亂象。因為自然資源容易帶來高額的經濟租金,很容易引起各種利益集團在對其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進行各種合法和非法的博弈行為,因此形成了各種政治利益集團,導致制度弱化、尋租等現象。

在我國現階段,產權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場規則不健全,導致了這些亂象的發生:地方政府和各級資源管理部門對礦業資源擁有較大的管制權,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成本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等人承擔,而大部分收益卻為經營者及少數政府官員所享有,這種有缺陷的制度安排不僅使得資源的所有權與行政權、經營權相混淆,而且所有權在經濟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其收益由多種途徑轉化為一些部門、地方、企業甚至是個人的利益,這就導致了資源的浪費、過度消耗和利用率低等問題。

(4)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使經濟的發展不可持續。因為高額利潤等問題,一個地區的資源通常被過度開發利用,使得環境惡化、污染嚴重等現象不斷發生,再加上“先開采后治理”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使本地區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此外,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礦產資源的開采都會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傷亡事故,直接威脅到人的生活與生存。脆弱的自然環境狀況不僅阻礙了地區潛在優勢的發揮,而且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由此引發了大量的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問題。

3解決“資源詛咒”現象的對策分析

(1)合理安排產業結構,積極促進產業升級。我國一些資源豐裕地區產業結構是相當落后的,增加值高的制造業很不發達。因此,這些地區產業結構的設計要避免單純以資源開采為導向,而要把資源開發同發展高增加值的制造業結合起來,每年從資源產業受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大力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把旅游業、生態農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產業和支柱產業,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戰略加以貫徹。與此同時,必須積極促進包括資源行業在內的產業升級,生產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由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轉變,加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轉型。

(2)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對創新的投入。我國資源豐裕的落后地區雖然人口數量較大,但人力資本的積累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資本不斷地被資源產業資本所“擠出”。政府必須增加對這些地區的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資體制,吸引外來的技術人才和知識人才,積累寶貴的人力資本。同時,政府要加大對創新的投入,促進資源豐裕地區的經濟發展高端化。

(3)明晰資源產權,合理安排相關制度。“資源詛咒”現象導致制度弱化等問題的發生,這是由于體制機制不健全造成的。要從根本上減少尋租和行為的發生,必須加快推進資源有關產權制度的改革步伐,制定規范產權的法律制度,從法律上保證資源的所有權得到實現;明晰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制定與完善資源稅征收制度,理順資源產品價格,使資源價格確實反映資源破壞與環境治理成本。

4總結

我們應該認識到,只要采取了有效措施,完善了相關制度,合理地利用、管理自然資源,資源就能起到支持經濟增長的作用,“資源詛咒”是完全能夠避免的。因此,深入了解自然資源削弱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早采取措施避免“資源詛咒”,是我國自然資源豐裕地區的政府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