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經濟發展狀況與策略研討
時間:2022-05-21 03:28:00
導語:貴州經濟發展狀況與策略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1]。對于欠發達、欠開發的貴州,縣域經濟在擴大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統籌城鄉建設、有效化解“三農”問題,促進就業、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環境保護、鞏固基層政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貴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一、貴州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貴州經濟社會有了較大的發展,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縣域經濟也不斷壯大,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目前貴州省縣域共計78個縣(市),縣域面積達16.31萬Km2占貴州總面積17.61Km2的92.6%,縣域人口3552萬人,占全省人口的89%[2]。根據貴州省統計局統計資料,2009年全省縣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18億元,增長13%,占全省生產總值3912.68億元的69.5%,其中突破100億的縣(市)有4個;縣級財力進一步增強,縣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1億元,增長26.18%,占全省總量416.48億元的41.05%,其中突破5億元的縣(市)有4個;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891億元,增長15.8%,高出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2.1個百分點;縣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二)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在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貴州縣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穩步上升,根據貴州省統計局統計資料,2009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6.4:42.3:41.3,與1999年的29.4:38.3:32.3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3個百分點,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4個和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增長是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為一、二產業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務,對促進一、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根據貴州省統計局統計資料,2009年貴州縣域城鎮固定資產投入達到1141.45億元,增長21.18%,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入的54.5%。西部大開發以來,貴州省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突破4400億元。2009年,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42562Km,公路里程密度達80.91Km/100Km2,是1999年的4.2倍,實現縣縣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由2000年的258Km增加到1189Km;鐵路由1340Km增加到2117Km;通航里程達到3322Km;通訊、網絡覆蓋全省縣域;建設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省電網總裝機規模達到2637萬千瓦,是2000年的3.04倍。全省縣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二、貴州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目前,由于西部大開發、扶貧力度加大,貴州縣域經濟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縣域經濟總體仍然弱小。
貴州縣域經濟總量雖有所增強,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發達地區比較差距太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2009年全國縣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6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貴州縣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10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1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元,統計數據表明,貴州縣域經濟規模還不足全國縣域平均經濟規模的一半,與百強縣的平均經濟規模的差距更大,整體來看,僅相當于全國百強縣平均經濟規模的10%左右。據中國縣域經濟網公布數據,在連續十屆縣域研究所所組織的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排序中,貴州省榜上無名。
(二)縣域財政困難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縣域財力不足一直是困擾縣域經濟發展的突出障礙。
根據貴州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9年全省78個縣域財政平均支出9.1億元,財政收入為2.1億元,收支相抵財政赤字7億元;其中25個縣財政收入在1億元以下。絕大多數縣(市)要依靠中央、省財政轉移支付才能維持正常運轉。
(三)城鎮化水平普遍較低。
2010年貴州城鎮化率33.81%低于全國49.68%平均水平15.87%,城鎮化率增幅(貴州9.85%、全國13.46%)也明顯低于全國。一是貴州城市數量少,規模等級低,城鎮化容納空間小,二是工業基礎薄弱,缺乏為進城農民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勞動力吸納能力小,不利于城鎮化發展。三是貴州是一個傳統農業省份,城鎮化率低有其歷史原因。貴州人口約70%分布在農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6人,分別比世界、全國高165人和74人[3]。(四)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貴州78個縣(市)資源稟賦各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根據貴州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9年全省經濟總量居前l0位縣域經濟單位的生產總值總和為1024.79億元,占全省縣域經濟總量的37.7%,是經濟總量居最后的l0位縣(特區)總和的10.5倍;地方財政收入居前10位縣的合計為70.7億元,占全省縣域地方財政收入的41.34%,是地方財政收入居最后10位縣總和的14.6倍。其中,縣域內經濟總量最大的是盤縣,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175.6億元和15.5億元,相當于經濟總量居末位的萬山特區的27.4倍和43倍,其經濟總量也相當于縣域經濟內居最后16個縣(市)的總和。從以上數據也可以看出,貴州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
三、貴州發展縣域經濟的有利條件分析
(一)政策支持。
中央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新一輪扶貧開發,加大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農村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將為貴州發展提供難得契機,為貴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同時,中央企業轉型發展和向西部擴張加快,東部產業加快轉移貴州具有產業發展的資源和物質條件,再加上全省交通跨越式發展,交通區位優勢日趨突出,“更好、更快”發展的優勢日趨明顯,使貴州更好地尋求區域合作、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并為推動貴州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加快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二)豐富的自然資源。
貴州是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省之一,有著極為突出的資源優勢。一是能源資源優勢明顯。全省能源資源以水能和煤為主,具有水煤結合、水火互濟的特點。河網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十分有利于水電的開發,水資源總量為1141億立方米。二是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全省已發現礦產128種,其中76種探明儲量,磷礦儲量居全國前列,是國內鋁土礦三大產區之一。三是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境內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絢麗多彩,野生動物奇妙無窮,文化和革命遺跡聞名遐邇,山、水、洞、林、石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多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神秘的民族風情,以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使貴州成為理想的旅游觀光和避暑勝地[4]。
(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貴州有近4000萬人口,其中有70%居住在農村,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農業技術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農村有大量的勞動力有待轉移,將為縣域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
四、貴州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建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貴州縣域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思想觀念陳舊,體制和機制落后,嚴重制約了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轉變觀念就是要使其逐步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轉變,由“等靠要”向“思進取”轉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可以煥發出擺脫貧困的巨大動力。為此,政府要深入調查縣域地區阻礙體制和機制創新的主客觀因素,大膽創新,按國家政策的要求,在用人制度上、激勵措施上、財經制度上、考評標準上進行全面創新,徹底打破舊框框、老套套,讓政府的工作職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二)增加財政投入,努力改善縣域基礎設施。
中央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新一輪扶貧開發,加大對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農村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要把握機遇、正確理解、深入吃透,積極主動地作好相關的前期工作。貴州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信息閉塞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受資金短缺的制約,需要國家對貴州縣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項目、資金上增加投入,每年集中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當地的交通、能源、水電、通訊以及教育、科技、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在實施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設項目中,應當結合實際,減少或免除項目配套資金。當地政府應研究、論證、儲備和爭取實施一批發展項目,并努力爭取上級的支持,力爭在幾年內使全省縣域的基礎設施有一個大的改觀,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夯實基礎。
(三)加快縣域工業化進程。
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縣域經濟結構的轉變過程,最根本的是工業化過程。工業化伴隨著縣域農業人口城市化、經濟貨幣化和生產的社會化,可以說,工業化是推動縣域從經濟不發達到發達過程最重要的動力。因此,貴州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工業的支持。一要推動縣域工業向園區集中。樹立大園區支撐大產業、大產業支撐大工業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吸引和承接東部及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著力推進縣域工業發展的集群化和基地化。二要依托縣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縣域特色經濟品牌。由于在一定時期內,縣域經濟中的各種資源特別是資金資源相對是有限的,只有把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或最有優勢的產業上,才能獲取資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要避免縣域經濟發展趨同化現象,確立差異化發展戰略,努力挖掘特色、創造特色、放大特色。如縣域礦產資源豐富的,應當突出以礦產開采、加工為主的礦業經濟特色,縣域水能資源儲備量豐富的應當突出以水電為主的能源產業特色。三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把招商引資作為實施開放先導戰略的重中之重,通過招商促進開放、引進、發展,把縣域經濟發展落實到項目上。要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特別要強化產業鏈招商、產業集群招商,從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各個環節入手,找點補鏈,“強筋壯骨”,延伸和壯大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四)加快發展縣域服務業。
把提升傳統服務業與發展新興服務業相結合,把擴大總量與優化結構并重,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質量,著力提高服務業在縣域經濟所占比重。突出發展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生產性服務集聚區,加快培育一批服務業龍頭企業,促進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互動發展。大力發展社區服務、信息咨詢、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縣域服務業轉型升級。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服務領域。
(五)加快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
要充分認識到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心由之路,加快城鎮化建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問題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性問題,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一要堅持整體化布局。要堅持用統籌的思路和辦法,按照縣城為龍頭,鄉鎮為重要載體,農村社區為基礎節點“三個層級”,科學確定主體功能分區,合理安排城鎮建設、舊村改造、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以轉型升級促城鎮發展,以就業創業促農民增收,以生態宜居促社區建設,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發展,走城鄉一體化路子。二要突出重點,分類推進。對具備條件和基礎的地方,可根據其主導產業優勢,依托產業,傾斜政策,揚長展優,重點發展,優先培育一批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經濟實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重點鎮”,帶動農村產業,輻射農村市場,提高農民收入,推動城鎮化發展。三要切實加強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建設。要把公共服務建設與縣域總體規劃相結合、與鄉鎮功能定位相結合,使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社會福利等服務向各鄉鎮、農村社區延伸,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使廣大農民享受到更高品質的生活。
- 上一篇:市區年度行政報告
- 下一篇:區委村級文化體系建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