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走勢判斷及處理

時間:2022-05-22 09:12:00

導語:中國經濟走勢判斷及處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走勢判斷及處理

2012年,無論從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環境來看,都是極其復雜、極具挑戰性的一年,我國經濟增長連續4個季度放緩,給2012年的經濟增長造成較大的下行壓力,經濟走勢如何,其研判對于宏觀政策的預調微調力度的把握至關重要。

一、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

隨著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經濟變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逐漸加大,2011年爆發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將在2012年逐漸顯現出來,并將擴展到整個經濟層面。2011年外貿出口增速20.3%,四季度回落到14.3%,受歐債危機影響,2012年出口增速會繼續有所回落。隨著出口增速的回落,進口增速也將明顯回落,這既影響到加工貿易進口,也將影響到出口配套企業,并進一步影響部分內銷型企業的進口預期。從工業生產看,生產預期指數①繼續明顯下行。2012年一季度生產預期指數為50.5%,比2011年四季度回落4.6個百分點,回落幅度繼續加大(四季度回落1.7個百分點),預示一季度工業生產增速可能繼續有所回落。從主要行業看,2011年四季度以來,粗鋼產量已接近零增長,水泥產量增速持續下滑,汽車產銷量持續在零增長附近徘徊,新承接船舶訂單大幅下降,造船業增速大幅回落,受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補貼政策陸續到期影響,主要家電產品產銷增速2012年將明顯回落。

二、經濟增長將由持續放緩轉為震蕩企穩

雖然2011年GDP增長連續4個季度放緩,但峰谷僅相差0.8個百分點,遠小于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的3.7個百分點。從國際經濟的影響看,雖然歐元區經濟增長處于衰退邊緣,但美國2011年第四季度GDP增長2.8%,明顯快于第三季度的1.8%,是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快季度增長。因此,考慮到慣性下滑的因素,2012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速可能繼續回落,但回落幅度不會很大。從工業生產看,2011年4個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速(以下簡稱工業生產增速)分別為14.4%、14%、13.8%、12.8%,全年為13.9%,而2008年4個季度分別為16.4%、15.9%、12.9%、6.4%,2009年一季度為5.1%,回落幅度遠大于2011年,即使考慮慣性下滑因素,2012年一季度工業生產增速也將遠高于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水平,這種回落仍是溫和和可控的。

從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與工業生產增速的關系來看,50%的擴張與收縮的臨界點指向意義較大。當PMI在臨界點的上方震蕩時,PMI與工業生產增速沒有明顯的關系,基本上屬于無趨勢運動;當PMI在臨界點的上方(或下方)趨勢性下穿(或上穿)臨界點時,工業生產增速一般會出現明顯的回落或回升;當PMI在臨界點上方附近徘徊并緩慢逼近臨界點時,工業生產增速呈小幅回落態勢。目前,PMI僅低于臨界點1個月就連續兩個月回升,表明2012年的工業生產增速可能較為平穩,不會出現劇烈的下滑,但回升力度也較為有限。從全年走勢看,GDP增速自2010年初已持續回落近兩年,這種宏觀層面主動調控和歐債危機影響因素疊加,可能導致2012年一季度達到一個短期的低點。由于2011年四季度企業產成品存貨增加1068億元,全年增加4388億元,超過2008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并未出現2008年四季度那樣明顯的庫存情況。這一方面表明企業的預期和信心所受影響較2008年小得多,另一方面說明2012年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補庫存而使工業生產大幅回升。因此,總體上2012年GDP增長以“穩”為主,既不會出現2008年那樣的大幅回落,也不會出現2009年那樣的V型回升。

三、通脹壓力仍需注意

2011年CPI漲幅為5.4%,盡管12月份回落到4.1%,但與7月份最高時的6.5%相比,翹尾因素減少了,新漲價因素卻增加了。在7月份6.5%的漲幅中,2011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約為3.3個百分點,當年新漲價因素約為3.2個百分點;12月份翹尾因素消失,新漲價因素為4.1個百分點。雖然2012年上半年CPI可能會基于翹尾因素有所回落,但全年的通脹壓力仍然較大,這將明顯不同于2009年CPI迅速回落到通縮區間的狀況。主要是由于當食品價格回落后,本輪通脹中新的助推因素非食品價格剛性上漲,力度和時間跨度都強于2008年那一輪通脹。2012年CPI可能的回落并不意味著本輪通脹的結束,通脹的形勢已經由2008年的“山峰”式向“高原”式發展。即這一輪通脹的特點是高點不是很高,但低點不低,持續時間長,累積漲幅大,普通民眾感受強烈。2012年電、天然氣等資源價格改革啟動,“十二五”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對全社會工資水平的頂托作用增強,服務性價格剛性上漲,許多被暫時抑制的新漲價因素醞釀重新釋放,并有輪動之勢。2012年CPI雖會比2011年回落,但全年總水平要回落到低通脹區間的難度是較大的。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回落幅度雖然較大,但從與PPI關系緊密的先行指標CRB指數①來看,CRB指數從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在美國QE2的刺激下經歷了一波快速單邊上漲行情,5月初先于CPI和PPI見頂,9月份歐債危機爆發后加速下跌,10月份以后轉為橫向震蕩至今。由此看出,2011年四季度以來PPI的快速回落,主要是基數因素造成的,這一因素在今年一季度還將持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PPI環比連續4個月下降,但降幅逐月收窄,當前觀察PPI環比指數可能比觀察PPI同比指數更能說明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PPI同比指數的持續回落并不意味著通脹的結束。

四、2012年宏觀政策宜“雙穩”

2012年宏觀政策的基調是“穩中求進”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微調。從經濟走勢看,經濟增長速度將處于可控區間,通脹壓力仍較大,因此,微調應是結構性的,而不是放松和刺激。從目前眾多學者和機構對今年經濟增長和通脹的預測來看,對經濟增速的回落幅度比較悲觀,對通脹的回落比較樂觀,從而偏向于放松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應該看到,目前通脹水平仍在金融機構一年期基準利率以上,在壓通脹和保增長之間的政策回旋余地較小。

近幾年信貸投放大幅增加的逐步消化,使得貨幣政策不具備全面放松的條件。2012年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7381億元,同比少增2882億元,創5年來同期新低,就是對信貸放松論的最好回應。從財政政策看,2012年地方平臺債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已開工項目的續建資金投入,也使得財政政策騰挪空間有限。針對2012年經濟形勢,宏觀政策宜“雙穩”,即穩增長和穩物價并舉,有針對性地加大對小微企業,結構性地增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等,特別是要給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困難的局面預留政策實施的空間。同時,在加快金融業改革,提高金融市場效率,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