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供應鏈及控制

時間:2022-07-26 12:50:42

導語:知識管理供應鏈及控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管理供應鏈及控制

1供應鏈風險采用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將知識管理運用于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研究比較豐富,但是從知識管理的視角來研究供應鏈風險的成熟理論還很少,成功應用于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實踐案例則更少。因此,積極推動知識管理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利用供應鏈風險知識管理系統實現風險知識共享和交流,希望可以達到預防風險,控制風險和降低風險的目的。通過在復雜的供應鏈組織中建立起流動的風險知識高速公路,使供應鏈內部和外部的相關知識,能夠通過供應鏈風險知識系統,順利地在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流動,最終被供應鏈上核心企業所掌握和利用。核心企業又通過供應鏈風險知識管理系統,向各節點企業傳達相關的信息,以達到共同預防風險和控制風險,管理風險的目的。

2供應鏈風險的識別與評估

2.1供應鏈風險識別

供應鏈風險識別屬于整個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的基礎階段。首先,供應鏈風險識別應根據風險分類,全面觀察事物發展過程,并從風險產生的原因入手,確認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建立風險清單,將引起風險的因素分解成簡單的、容易識別的基本單元,找出影響預期目標實現的主要風險。對于風險管理者來說,憑借其經驗和一般知識便可識別和分析常見風險。但對于新的、潛在的風險,其識別和分析難度較大,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必要時還要借助外部力量,來進行識別與分析。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可以更好地識別風險,比如牛鞭效應,應該從客戶需求分析,將庫存水平方面的信息進行匯總;還有產能風險,供應商或生產商的生產能力能否滿足供應鏈的需求,也可以從各節企業所面臨的上游企業供貨能力以及自身的生產能力和交付時間等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匯總。

2.2供應鏈風險評估

供應鏈風險程度的估計是在風險規劃和識別之后,通過對所有不確定和風險要素的充分、系統而又有條理的考慮,確定事件的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發生之后的損失程度。風險估計主要是對以下幾項內容的估計:(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比如十分不可能、不大可能、中等可能、很可能、非常可能)。(可能的結果范圍和危害程度(如沒影響、較小影響、中等影響、嚴重影響)。⑧預期發生的時間。由于供應鏈風險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有些信息已知,另一些信息未知,是一種灰色信息。在風險評估的實踐中,供應鏈風險系統中有許多事件的風險程度是不可能精確描述的。例如某供應鏈模型包括一個供應商、一個輸入運輸商、一個生產商、一個輸出運輸商、一個零售商、多個客戶。首先采用FMECA分析。將供應鏈的常見的中斷類型分成四部份,分別為供應風險、輸入輸出物流風險、制造風險、客戶風險,比如制造風險中又包括技術問題、人為因素等,把每一部分包括的不同風險因素根據嚴重程度進行高低排名,得出風險優先權RPN=Si0iDi,其中Si表示風險嚴重程度,取值為1—1O:O表示出現的可能性,取值為1—5:Di表示風險發現的難度,取值為1—10。RPN值越高,表示風險越大,不同部分中,不同的風險因素造成的風險大小不同。當風險RPN值超過限定的界限,核心企業則立即報警,向有問題的企業發出警告,提醒各成員予以高度警惕并幫助風險管理者,分析各種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法,消滅或減少風險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或者減少風險事件發生時造成的損失程度,并為風險管理者提供處理風險的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風險。

3基于知識管理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模型的建立

3.1進行供應鏈風險知識轉換

知識管理的目標是通過知識共享利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從而不斷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績效方面突破性的進步。供應鏈風險知識管理能夠幫助供應鏈成員企業解決很多實際的問題,把通常所說的把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收集、保存和整理起來,為供應鏈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服務,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工作:

3.1.1圍繞各自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所面臨的風險情況建設知識庫,風險管理員通過供應鏈風險知識管理系統,把各成員企業提供的信息進行歸類、匯總,從中找出經常出現的問題,列為顯性風險:把有可能出現卻還未出現的風險,列為隱性風險。并把各種風險類型積累到知識庫中,把曾經的風險控制和解決辦法轉換為典型案例,當有類似問題出現時,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在知識庫中進行查找,從而縮短問題的解決時間,提高解決風險的效率。知識管理系統需要將供應鏈風險知識經驗進行沉淀積累,使原工作人員的經驗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員能夠盡快掌握相關技能,適應工作。

3.1.2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對供應鏈風險知識進行編碼,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境。知識編碼必須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國內外一系列成熟的管理軟件不但能有效地進行企業知識的編碼化,還能對編碼的知識進行深入分析。此外,企業的供應鏈專家大多具有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或在某一領域有很高建樹,掌握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運用專家知識管理軟件,可以進行專家知識的收集及編碼,與專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3.2共同建立第三方供應鏈風險知識共享平臺

該系統主要是通過借鑒銀行的風險控制系統,建立供應鏈風險知識管理平臺、風險模擬監控系統兩大部分。知識管理平臺主要實現供應鏈風險因素、供應鏈風險知識(風險案例、采取的措施和建議等)的查詢和管理:供應鏈風險模擬監控系統是幫助風險管理者有效地識別風險、計量風險、監測風險和處理風險,從而達到有效控制供應鏈風險的目的。它還可以模擬各種情況下的供應鏈風險因素的變化,它把風險程度分為等級數量化,數據變成信息以支持管理決策,把信息變成知識以優化管理決策。

3.2.1第三方供應鏈風險知識共享平臺,以Internet技術為支撐,可以為眾多供應鏈企業成員提供風險知識查詢及管理服務。進入平臺的每條供應鏈都有一個核心的企業,有的企業在A供應鏈中處于節點地位,而在B供應鏈中卻處于核心企業。對所有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和能力評級,建立企業的信用檔案,并且其中的信息是不斷更新的。所有成員企業,有責任提供一切與風險管理有關的信息。在供應鏈中,商業伙伴之間的建設性合作對減輕供應鏈風險和改善中斷也十分關鍵,建設性合作有利于供應鏈的迅速反應和提供高的客戶服務水平。很多成功的組織逐漸從機會主義合作轉向協同式合作。信息和通迅技術工具的使用被認為是實現這種協同理念的一個最重要方法。建立跨企業、多層次、多系統之間供應鏈風險知識共享平臺,真正實現供應鏈信息的統一管理,為供應鏈各成員提供信息共享服務,促進信息交流與共享。在供應鏈風險知識共享平臺建設中,需采用多項關鍵信息技術:①數據庫技術。數據挖掘的強大能力運用于各企業供應商和經銷商策略分析,預測、了解影響供應商和經銷商策略的各種因素,以便洞息市場環境的變動。②門戶技術。門戶是系統用戶日常工作所涉及相關主題內容的統一入口,風險管理員可以通過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識等。門戶具有信息集成、知識分類、個性化展示和系統資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門戶管理、業務系統管理、內容管理、系統管理、知識、知識分類(知識地圖)、知識檢索、知識展示、知識測評、知識共享與交流、安全及權限控制(單點登錄SSO)等內容。

3.2.2供應鏈風險模擬監控系統。供應鏈面臨的各種風險如不能及時正確處理,也很容易轉化成現實的損失,直接影響到各成員企業,嚴重則會影響到整條供應鏈。供應鏈風險模擬監控就是要跟蹤可能變化的風險、識別剩余風險和新出現的風險,在必要時修改風險管理計劃,保證供應鏈風險管理計劃的實施,并評估風險管理的效果。其目的是:核對供應鏈風險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實際效果是否與預見的相同;尋找機會改善和細化風險規避計劃;獲取反饋信息,以便將來的決策更符合實際:對那些新出現的以及預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見效,或性質隨著時間的推延而發生變化的風險進行控制。采用風險模型分析過去、現在業務的變化過程,預測未來各種情景下的業務變化狀況,為供應鏈風險控制提供科學依據,實現風險的預測和分析,為供應鏈風險控制提供多情景預案,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實現供應鏈的長遠發展。例如可能采用多Agent技術對供應鏈風險進行建模與仿真。

4結束語

關于供應鏈的風險管理,主要是結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來進行研究,本文是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供應鏈風險知識進行歸納和轉換,提出建立一個供應鏈風險知識共享平臺,通過利用共享平臺的分享的有關風險知識,對供應鏈風險進行監控與控制。目前只是提出一個研究的框架,具體的模型設計涉及到多學科,是一個過程復雜、周期長、難道高的系統工程。本文研究存在很多局限性,將在未來研究中,希望能結合實際,將技術與理論很好地結合起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