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的價值證研究文獻綜述

時間:2022-07-24 11:01:48

導語:公允價值的價值證研究文獻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允價值的價值證研究文獻綜述

一、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不存在

例如,鄧傳州(2005)認為,證券投資賬面值的公允價值調整額在歷史成本的賬面值基礎上無相關性存在。路曉燕(2008)選擇在2006年年報新舊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中以“當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損益的金融資產計入公允價值計量及其變動”的項目披露運用現行會計準則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差異的公司為樣本,研究結果顯示,上市公司按照現行會計準則對調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以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資產后的公允價值調整額缺乏增量的價值相關性。謝榮、王風華等(2008)、朱凱、趙旭穎、孫紅(2009)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樣本,比較了實施現行會計準則體系前后盈余信息價值相關性變化。研究結果表明,與歷史成本為基礎的盈余信息價值相關性相比,在實施現行會計準則體系的當年,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并沒有顯著增加。陸宇建,劉翠翠(2011)、伍中信,李思霖(2012)以滬深兩市金融類上市公司相關財務數據為研究對象。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費爾薩姆—奧爾森提出的價格模型及其演化模型加以借鑒,對金融類上市公司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存在與否進行檢驗。所得到的結論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信息,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的顯著性都不強。學者們在分析不相關原因時,一方面會計從業人員及投資者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我國對公允價值計量要求很嚴格,公司對應用公允價值計量持謹慎態度。公允價值計量的比重在公司會計核算中所占比重很小。此外,我國的證券市場不成熟,缺乏活躍的交易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公允價值具有弱相關性

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量會計學者以金融類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一些學者發現,該類公司公允價值具有很弱的相關性。例如,1995年,Wahlen&Petroni研究了美國56個財產保險公司1985至1991年期間的情況,發現流動性差的投資價值相關性較弱。Eccher等人(1996)對于在金融類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說明,公允價值的披露的價值相關性很小,筆者認為可能因受到經驗數據所屬年份的影響。2003年,Kim和Khurana研究了1995年~1998年期間,美國銀行的有關數據,對公允價值的信息含量進行了檢驗,發現公允價值在公司缺乏信用透明度,金融工具市場不夠活躍的背景下未必會優于歷史成本信息含量。同年,Nissin通過研究金融工具指出,銀行管理當局對某種金融工具的控制程度與其公允價值相關性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前者越高,后者越弱。

三、公允價值存在強相關性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有相當多的學者針對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開展研究,研究證實公允價值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如Barth(1994、1996)研究發現,貸款、長期債務,以及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均有價值相關性存在,尤其是與歷史成本相比,貸款的公允價值相關性更強。銀行業務的健康程度越高,銀行經理,以及投資者越熟悉公允價值披露,公允價值信息在估值技術越先進的情況下具有越強的解釋股價的能力。1995年,Takeda&Ahmed研究了152家上市銀行控股公司,對商業銀行證券投資的市場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已實現投資損益公允價值相關性較好。Nel-son(1996)研究了銀行普通股市場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僅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1992年對股票市場價格變化的解釋力更強。1998年,Eccher使用相對指標,以1992年~1993年間300家銀行的數據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凈貸款和相對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弱,存款、長期債券以及證券投資和相對指標價值存在相關性,此外,只有將與歷史成本相關的控制變量加入后,表外金融工具披露才會與相對變量產生相關性,值得一提的是,由1993年的數據可知,這些相關性正逐步趨向于弱化。陸宇峰(1999)借鑒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模型,通過對1994年~1998年期間擬合優度R2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對股價的解釋力度方面,會計盈余,以及其與凈資產相結合均趨于增強,不過在對股價的解釋力度方面,凈資產一直處于比較弱的局面,在1994年和1995年這兩年的T顯著性檢驗中均未通過,所以會計盈余與股價具有相關性。2005年,張莉、周雪,以及王躍堂研究了國內實施現行會計準則的上市公司的長期資產減值計量,結果表明,按公允價值計量和調整后的減值數額具有價值相關性。鄧傳洲(2005)以Ohlson(1995)提出的收益模型,以及演化價格模型為依據,研究了B股非金融類公司,對規模影響通過每股數加以消除,對遺漏變量,以及樣本差異等問題借助面板數據加以克服,展開實證研究,研究證實,公司遵循IAS39并進行公允價值調整后,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與股價具有價值相關性。張燁,胡倩(2007)、李杰,宋智勇(2008)、伍中信,李思霖(2012)分別以2002年至2005年香港金融類上市公司和2007年一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的五個季度、2008年至2010年滬深股市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以選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金融類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使會計信息的解釋能力提高,提供了有用的會計信息供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所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前后,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價值、股票收益與公司盈利能力得到了較大改善。羅婷,薛健,張海燕(2008)研究了2004年、2005年和2007年A股上市公司,對上市公司實行了現行會計準則體系后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進行了檢驗。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在2007年執行了現行準則后,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顯著提高,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影響程度存在行業差異。同年,潘金鳳、李琴及朱凱研究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2006年以舊會計準則及現行準則為依據所披露的會計報表經驗數據為研究對象,選取Ohlson(1995)價格模型,研究公允價值信息披露與股票定價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公允價值對股票定價的增量價值相關性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前者越高,后者就越高。再者,劉斌,徐先知(2009)研究了2005年至2006年的滬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中投資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之一公司,對于股權流動性差異和價值相關性借助報酬模型,以及價格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股權投資流動性弱的非上市公司與股權投資流動性強的上市公司之間在價值相關性方面后者顯然高于前者,此外,上市公司引入公允價值計量的,其股權投資存在價值相關性。王玉濤、薛健、李路(2010)以2007年至200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價格模型開展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驗證,檢驗結果顯示,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具有增量的價值相關性,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未實現收益不具有價值相關性,而由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具有價值相關性。同樣地,王建新(2010)、劉永澤、孫翯等(2011)、張鳳元,符建華,易曉微(2013)分別選取我國2007年~2008年、2007年~2009年與2007年~2010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價格模型開展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進行驗證。研究顯示,公允價值在我國2006年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中的引入,使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進一步提高,而且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

四、結論

本文梳理了國內外檢驗公允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方法,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是以某個特定經濟環境、某個特定時期、某個項目或某個行業為研究對象,成果顯著,但結論并不一致,甚至互相沖突。與規范研究結論有一定距離。因為公允價值是對企業現時的負債或資產信息的一種反映,企業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公司規模、公司財務狀況、根據不同的標準選擇研究樣本、市場的有效性、環境的透明度、研究方法不同、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模型選用、變量設計、管理意圖和持有目的、信息成本、負債或資產的性質等企業的各種內外部因素對于企業公允價值的相關性程度都會產生影響,在研究過程中均會有所涉及。公允價值信息即便是一樣的,但由于各種因素的變化,其相關性檢驗所得的結果也可能是不同的。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運用公允價值會計的環境不夠完善與成熟,公允價值會計在企業經濟業務計量的比重還相對較小,財會人員對公允價值的應用熟悉還要經歷一個過程、會計計量理念轉變困難,運用條件限制嚴格,運用范圍也相對狹小,運用時間較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還不是很規范、相關指引缺失、行業間公允價值信息可比性不夠。因此,基于我國經濟背景的實證方面的研究數量依然不多且研究對象比較狹窄,時間跨度太短,進行實證研究的數據說服力不夠。直接導致實證結論的代表性不足。

本文作者:田正佳工作單位:恩施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