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文明思想經濟學探討

時間:2022-10-19 09:17:52

導語:我國生態文明思想經濟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生態文明思想經濟學探討

一、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變遷

(一)以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生態文明思想萌芽階段

在1944年5月21日,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說“還有陜北的山頭都是光的,像個和尚頭,我們要種樹,使它長上頭發。種樹要訂一個計劃,如果每家種一百棵樹,三十五萬家就種三千五百萬棵樹。”在選擇重工業發展的時候,選擇從長遠的利益出發,多發展農業與輕工業。因為這樣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們生活的需要,會使它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在《關于正確處理人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勤儉建國方針。是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人,雖然沒有提出生態文明概念和系統的生態文明理論,從在工作實踐中的梳理來看,區域均衡發展、勤儉節約、保護環境、植樹造林、水利建設、計劃生育、國土規劃等多方面都蘊含了生態文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生態文明思想探索發展階段

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探索發展了極其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客觀地闡述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鄧小平認識到:“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去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和解決問題。”這表明,在經濟增長和眼前利益二者之間應該相互協調發展,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去審視。20世紀70年代的大連海灣嚴重污染事件和聯合國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呼吁,讓鄧小平更加重視森林資源和環境保護,對森林資源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和保護,他要求“要嚴格糾正伐木工作中存在的嚴重浪費材料現象,把伐木計劃和植林護林任務結合起來”。隨著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提出了地球不僅現在能居住,而且未來讓子孫后代也能居住的發展目標,隨著環境壓力增大,鄧小平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鄧小平的引導和推動下,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議案,確定了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標志著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建立,以法治的形式規范了植樹是公民的義務,推動了我國植樹造林事業的發展。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涉及了生態文明行為、生態產業文明、科技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意識文明、生態現代化等方面,探索發展現代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以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生態文明思想初步形成階段

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三代領導人,順應了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20世紀90年代以來,同志認識到“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對經濟持續發展的壓力在增大”,將生態環境提高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指出“環境保護工作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之一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結合我國國情對可持續發展認真思考,既從現實角度出發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從未來的角度出發考慮到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當代經濟發展不應犧牲后代人的利益,“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四)以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生態文明思想理論趨于成熟階段

踐行了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要倍加愛護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繼承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理論,在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正式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提出“要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制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黨的“十七大”中,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了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中,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將“生態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標志著生態文明思想趨于成熟。

(五)以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對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再探索

在黨的新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新一代領導集體親力親為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義務植樹,為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提供生態保障。認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關系,就要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文明思想,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他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二、經濟發展速度和結構與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演變的關系探討

回顧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各個時期的時代背景、經濟規模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生態文明思想,彼此之間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像一條閃亮的歷史軌跡與經濟一同發展。生態文明思想隨著經濟增長而逐步形成體系,工業文明的發展產生了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進行反思的成果。生態文明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為了指導更好地進行工業革命和享有工業文明成果。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正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形成的。“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的社會經濟活動都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進行”,這充分說明了經濟活動會給大自然帶來相當大的“負能量”。馬克思指出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的貪婪與唯利是圖,以大工業為自己的發展起點,決定了資本家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和高額的利潤,而導致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經濟發展是不應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盲目地發展經濟會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以發展生產、產業協調為主,注重長遠發展

在1949年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現代性的工業占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速較慢,注重產業之間協調發展,產業結構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以我國的“三五”計劃為例,“三五”計劃前四年,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平穩增長,第二產業產值略有下滑,第一產業所占總產值的比重均高于第二、三產業。至1970年,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占GDP的35.4%、40.3%、24.3%,第二產業相比第一產業增長近5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的工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經濟發展處于較低階段的人們一味追求物質性產品的獲得,而忽略了對環境的傷害。

(二)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高速增長,環境壓力初顯,政府開始重視并著手解決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此我國工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四五”至“十一五”計劃期間,第一產業年均產值占GDP年均產值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0.5%,第二產業年均產值占GDP年均產值的比重保持在42.9%以上并呈穩步上升的態勢,第三產業年均產值占GDP年均產值的22%以上并逐年增長到42.4%。我國的經濟保持高速增長。馬克思曾指出:“在這種條件下,一個國家越是以大工業為自己發展的起點,那么它對于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的過程也就越迅速。”鄧小平同志認識到工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提出“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措施,并著手解決治理環境污染,加快了環境領域的立法。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來經濟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作為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

黨的十六大報告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截至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是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倍有余,基本實現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上升,生態文明建設也得到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不斷增強。

三、結語與未來的展望

(一)黨的生態文明思想發展依然以馬克思人與自然理論為基礎

黨的生態思想是建立在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理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與經濟在同一軌道中發展起來的,是馬克思生態文明觀“中國化”的產物。馬克思人與自然的理論對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生態文明觀今天依然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是隨著經濟發展、生態問題的顯現

而不斷發展的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與時代同行大體經歷了萌芽、發展、成熟三個階段,遵循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國南北部地區、東西部地區自然環境差異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萌芽的起因。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最為關鍵時期,是生態文明思想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時期。鄧小平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態度,探索發展了生態文明思想。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問題頻出,生態文明思想與之相匹配,趨于成熟。人類在環境中賴以發展生存,對人而言環境是具有價值的。認清“一切財富源于自然”這一客觀規律,生態文明思想正是為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問題和諧相處而存在的。

(三)黨的思想在實踐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落實到了法律和制度

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產生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森林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對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起了積極的作用。生態領域立法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子,必須發展環境友好型高新技術產業,堅持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不斷豐富生態文明思想體系

“如果我們這個物種和其他所有生物想要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和繁榮,生態文明的建設就是迫切而需要的。”其根源在于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需求的無限性與生態系統中資源的稀缺性。經濟發展方式上由粗放型向節約型,高消耗、低產出向低消耗、高產出發展,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和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合理使用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人參與環境保護。

作者:封海堅 秦國華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