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25 04:43:14
導語:虛擬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虛擬資本與虛擬經濟理論的發展
在1840年約克郡銀行家威栗色姆的《關于通貨問題的通信》中,最早提出了虛擬資本(FictitiousCapital)的概念,并將虛擬資本定義為空頭匯票(票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三卷中引述了該定義,并對虛擬資本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系統研究。成思危將馬克思關于虛擬資本的理論概括為兩個主要觀點:
(1)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即生息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此觀點下,虛擬資本包括銀行的借貸信用(如銀行票據等)、資本化價值(如有價證券等)和不動產抵押單等。
(2)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本身不具有價值,但卻可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即虛擬資本本身不能產生剩余價值,而是在利潤中按照相關約定以利息或其他形式付給虛擬資本的所有者的,可將其稱為某種形式的剩余價值。
二、虛擬經濟的分類
劉駿民將虛擬資本劃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企業股票與債券,第二類為政府債券,第三類為證券化和ABS,第四類為金融衍生品。在這一分類中,第一類虛擬資本企業股票、債券的交易,買賣的是實際資本的所有權,與實物資本共存;第二類虛擬資本政府債券買賣的利息回報權,劉駿民認為在傳統的財富價值觀念中,消費不創造價值而消耗價值,因此這類資本完全是憑空虛擬的;而第三類和第四類的虛擬資本的虛擬性更大,買賣的是一種沒有交易物的預期,相當于一種心理感受。這種對虛擬資本的分類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虛擬經濟理論的不斷豐富,本文認為不同類別的虛擬資本應根據其直接的原生主體進行劃分。原生主體部分包括經濟實體、信用和預期,這三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經濟實體的運行狀況會影響其信用狀況及社會的預期,同時,信用狀況以及社會預期也會對經濟實體產生反作用,影響經濟實體的運轉。其中,信用作為重要的載體之一,也是重要的原生資本之一,而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則更多的包含在預期這一載體之中。根據載體的不同,我們將虛擬經濟劃分為三類:
I類虛擬經濟,也是最基本的虛擬經濟,其依托于經濟實體,如公司股票、商品期貨等,盡管其價格波動可能會偏離經濟實體的價格,但其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實體的經營情況或價格情況。這一類是虛擬化程度最低的虛擬經濟市場。
II類虛擬經濟,包括公司債券、政府債券、票據、各類融資平臺等,這類虛擬經濟主要依托于政府或金融中介的信用情況,由于不直接與具體的經濟實體存在聯系,而是依賴于經濟主體的信用這一原生虛擬資本,因此虛擬化程度較I類虛擬經濟更高。
III類虛擬經濟,包括資產證券化、各類金融衍生品等,這類虛擬經濟更是脫離了任何的經濟實體或經濟活動主體,而是依賴于人們的預期。這一類虛擬經濟往往從I類虛擬經濟和II類虛擬經濟衍生而來,其虛擬化程度更高,可在經濟系統中快速自我循環膨脹。
三、我國虛擬經濟的整體發展狀況
(一)虛擬經濟的整體統計核算指標
最簡單的衡量虛擬經濟整體規模的統計指標為貨幣化率,即一定經濟范圍內通過貨幣進行商品與服務交換的價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使用經濟體的貨幣化程度來衡量虛擬經濟的規模,也是一種合理的近似,并使用廣義貨幣供應量M2進行計算。與此類似的重要指標還有馬歇爾的K值系數,計算公式為K=M/PY,其中M為名義貨幣,PY為名義總收入,K值系數則代表了貨幣在整個社會財富中的比重,為了方便計算也通常用名義GDP代替PY。K值系數實際為貨幣化率的另一種表述形式,K值系數越大,表明貨幣在整個社會財富中的比重越大,虛擬經濟載體數量就越多,就越容易引發虛擬經濟規模的膨脹。金融相關率是衡量一國金融發展狀況的另一重要指標,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是指一定時期內社會金融活動總量與經濟活動總量的比值,其中,金融活動總量一般用金融資產總額表示。金融資產包括非金融部門和金融部門發行的各種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信貸憑證、通貨與活期存款等。FIR是戈德史密斯根據資產負債表中的指標提出的衡量一國金融結果與金融發展水平存量和流量的一系列指標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可以大致的反映一國金融發展的一般狀況。根據FIR的定義,其包含7種因素,分別為貨幣化率、非金融相關比率、資本形成比率、外幣融資比率、金融機構新發行比率、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和乘數。但在后期大量相關研究中,FIR的計算通常直接使用個別金融資產規模之和除以GDP而得到。關于金融資產規模的核算,IMF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MFS)和聯合國、歐共體等共同的《國民賬戶體系》(SNA)中都包含了相應的統計方法,雖然在對金融資產的分類上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涵蓋了以下內容:貨幣黃金與特別提款權、通貨與存款、貸款、股票和其他權益、保險基數準備金、金融衍生品、其他應收或應付賬款等。由于本文研究范圍所限,加之各國統計口徑并未并完全統一,虛擬經濟各子系統的存流量統計差別較大,IMF的國際金融統計系統(IFS,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中也未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進行金融資產總量的相關數據,本文并未對虛擬經濟整體規模的核算進行詳細地展開,在下文使用FIR時,僅使用窄口徑的虛擬經濟(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初步對我國虛擬經濟的發展進行整體的研究和探討。
(二)我國貨幣化率的變化情況
中國人民銀行將我國貨幣供應量指標分為以下四個層次:M0為流通中的現金;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托類存款;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其中,M1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量,流動性較強;M2是廣義貨幣量,M2與M1的差額是準貨幣,流動性較弱;M3是考慮到金融創新的現狀而設立的,暫未測算。根據我國的統計口徑,M3為衡量虛擬經濟更好的指標,但由于尚未統計,本文仍按照國際通用的廣義貨幣M2來計算我國的貨幣化率。如圖8所示,為1993~2010年我國廣義貨幣M2及據此計算的貨幣化率的變化情況。2002年以前,我國貨幣化率保持穩定增長,2002年以后貨幣化率維持在160%左右的水平。自2007年第三季度,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偏多、貨幣信貸擴張壓力較大、價格漲幅上升的情況,我國開始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盡管廣義貨幣供應量M2仍舊穩步提高,但貨幣化率在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降。2008年第三季度,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應對國際經濟環境急劇惡化對我國經濟的巨大沖擊,開始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和2010年,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與此同時,我國的貨幣化率也出現了陡增,從2008年的151%猛增到2009年和2010年的180%左右。
四、總結與建議
本文根據虛擬資本依托原生主體的不同,將虛擬經濟劃分為三大類別,并分別針對依托于經濟實體的股票市場,依托于主體信用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依托于預期的金融期貨市場這三個典型的虛擬經濟市場近年來的發展進行回顧與分析。我國股票市場已經有20幾年的發展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相關的制度和法律體系逐漸健全,盡管還存在一些機制的問題,但市場已經日趨成熟,規模不斷擴大,近兩年,年末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在15%~20%之間;政府融資平臺作為近幾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虛擬經濟市場,受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寬松貨幣政策及一系列救市措施影響,規模迅速膨脹,年末債務余額從2007年的3.76%迅速攀升至2010年的31.41%;金融期貨市場2010年4月才正式運行,但在我們統計的9個月內,其總成交金額已超過80萬億元,占2010年全年GDP的206.39%。從股票市場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再到金融期貨市場,虛擬化程度不斷增強,其規模的膨脹速度也逐級遞增。從整體上看,我國貨幣化率保持穩定增長,與世界平均水平差別較小,而窄口徑的金融相關率則顯示,我國窄口徑虛擬經濟交易額占GDP的比例近幾年增長迅速,但仍低于世界水平。隨著我國金融產品多樣化的進一步推進,我國虛擬經濟的規模勢必進一步擴大。
作者:郭琨單位: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
- 上一篇:旅游業與城市經濟發展論文
- 下一篇:企業風險與企業會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