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01 03:45:50
導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
涼山州民族地區地貌復雜多變,盆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地貌交錯,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相差5653米,平均海拔超過2500米,70%以上區域在海拔1000米以上。這些地區海拔懸殊,氣候垂直變化大,降水量少,土地貧瘠,地廣人稀,經濟分散,經濟總量小,不適合大規模農業開墾。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差異大,直接影響了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除涼山州安寧河谷流域的五縣一市經濟較好外,其余少數民族為主的11個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究其原因,安寧河流域地處涼山州的交通干線-成昆鐵路和108公路國道,其他縣以公路為主,甚至個別鄉村還存在公路未通的落后情況。落后的交通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該區域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等礦產資源,都難以進行大規模地開發利用。據統計,2009年國慶期間,涼山州有超過90%的旅行社因買不到團隊返程票而停業,可見對經濟的制約明顯。
(二)經濟開發粗放,環境污染破壞嚴重
涼山州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區,以種植業或畜牧業生產為主,對土地的依賴性較強。并且,由于少數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以及粗放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導致出現過度墾殖,水土流失加劇而導致土地更加貧瘠的情況。此外,涼山州的礦山開采集約化程度差,礦產資源利用方式粗放,開采技術落后,導致采選回收率低,采礦成本高以及綜合利用率不高等情況;私挖濫采,采富棄貧,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礦產企業粗放地開采礦產資源,不妥善處理選礦尾渣、采礦廢石和采空區,對礦山及周邊森林植被造成嚴重破壞,引起水土流失以及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有些企業還不做處理直接把選礦水排入河道中,造成水體污染等各種環境問題。即使第三產業旅游業發展也以觀光為主,片面追求旅游業的觀光人群數量等指標,這對于生態脆弱的多民族聚居區來說影響相當嚴重。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不足
2012年,涼山州民族地區生產總值1122.7億元,比上年增長13.8%,位列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第一位。201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18.8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87.9億元,同比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16.0億元,同比增長11.3%。涼山州三大產業結構比為19.5:52.4:28.1,第二產業的比重和對經濟的主導作用顯著,根據西蒙•庫茲涅茨三大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階段關系判斷,涼山州工業化水平尚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但是,由于歷史、自然、環境等因素,涼山州的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2014年較發達的安寧河流域六縣一市生產總值占到涼山州的72.7%,而彝區和藏區11個縣生產總值僅占全州的27.3%。在民族地區勞動力仍然高度集中在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發展不足,難以吸納眾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而涼州民族旅游發展又存在過度商業化和庸俗化、民族文化“同化”現象,同時缺乏科學、系統的促銷方案,省外的知名度低,沒有形成品牌效應,也就不能吸納更多就業者。(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制約涼山少數民族的貧困主要表現為彝族的貧困。2012年涼山州總人口497.2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269.28萬人(彝族人口252.13萬人),占總人口的54.15%(50.71%),全州彝族人口的一半多,130萬彝族人口都居住在涼山州的12個貧困縣。此外,由于彝族是直接從奴隸社會跨入現代社會,大多數彝族又居住在山間和高寒山區,因此彝族聚居的農村都維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封閉的自然經濟條件,使涼山彝族地區農業發展滯后,農村勞動力一直未得到有效轉移,大多數勞動力仍滯留于第一產業。民族地區勞動者普遍存在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總體素質教育水平偏低,難于直接轉移到第二、三產業,2008年,我國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為32.7%,而涼山州還不到20%,特別是在母語“彝語”為主的彝族聚集地更為明顯。因此,民族地區要實現經濟增長,還需要積極推動民族地區第一產業的發展。
二、積極推動四川涼山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一)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扶持當地發展
1.擴大基礎建設投資
涼山州民族貧困地區由于地域復雜、人口稀少,整體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直接影響到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要加大基礎設施、環境改造和公共服務等投入,解決民族地區電力、通訊、交通和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其中,旅游交通是旅游資源開發的前提,方便、快捷、低廉的旅游交通直接影響旅游地的可進入性,從而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尤其是涼山州地區位處我國西南內陸地區,游客進入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較高。因此,應該大力加強旅游交通建設,重點發展大眾性航空、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對西部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業發展具有關鍵性意義。
2.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涼山州民族地區的發展應該根據開發者付費、受益者補償以及破壞者賠償的原則,建立少數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補償機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項目支持等舉措,從國家、地區、產業三個角度,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合理補償,這是為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3.增加教育資金投入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資金來源由中央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實際上很多民族貧困地區中央財政投入所占比例低,而地方財政又比較困難,導致義務教育難以實施。應該增加中央財政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投入,減輕民族地區地方財政和農民的經濟負擔,改善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素質水平。
(二)民族地區應大力發展優勢低碳產業
1.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特色工業
民族地區把資源優勢與低碳經濟相結合,是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必然的選擇,因此,涼山州少數民族地區應該以資源優勢為依托發展特色工業,以其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等資源稟賦為依托,對區域內部各經濟要素與生態環境間相互整合、協調發展。從少數民族自身利益出發,開發特色產品和產業,以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一方面發展清潔能源,根據各民族地區自身特點,發展風能、水電、太陽能和地熱能等,以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應該向精深加工轉型,走延伸礦產資源產業鏈的發展方向。因此應該加快成都-涼山工業園區、西昌釩鈦產業園區等重點產業布局的建設,重點發展優勢產業包括水電、有色金屬、稀土等,建立相關產業集群,構筑現代工業發展體系,以工業振興帶動經濟全面發展。
2.發展生態特色品牌旅游
要保護涼山州當地民族原生態環境旅游開發,就應該尊重涼山州當地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信仰,重點進行民俗文化結合生態深度旅游的方式開發,并進行多項資源整合和綜合深度全方位開發,以單項旅游開發為主導,兼涉其他的綜合項目開發,多層次的、多角度地充分發掘出吃、住、行、游、娛、購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和民俗風貌,在部分較為深入民族生態居住區域可以采用小眾旅游的開發模式。例如探險、遠足等旅游模式,開發規模、服務方式和營銷策略都針對部分特殊的市場或消費者。這樣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從而對涼山州民族地區民俗進行整體性開發。
3.發展生態特色農業
涼山州擁有極豐富的農業資源,可以根據涼山州不同縣域發展特色農業,例如在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的安寧河、金沙江、雅礱江三條流域區內,種植優質稻谷、蔬菜、水果和煙草;在寧南、會理和會東地區可以種植蔗糖、蠶桑和石榴;西昌德昌片區培育花卉基地;昭覺、布拖和美姑等區域則開發野生蔬菜、野生菌類等珍貴林下資源。并且,不能停留在傳統農業發展階段,應該通過精加工初級農產品,打造農業特色品牌,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產業。
作者:周雪蓮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 上一篇:農業節水可持續發展論文
- 下一篇:企業管理中計算機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