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研究

時間:2022-09-05 09:18:10

導語: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研究

1城鄉結合部的概念特征

1.1城鄉結合部的概念特征

城鄉結合部是指位于城市周邊,兼具城市和鄉村的土地利用性質的城市與鄉村地區的過渡地帶,與城市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包括文化、技術、經濟。是城市到鄉村的過渡性區域,也是一個相對動態的區域。城鄉結合部會因為城市的擴展而拓展,城市的延伸和鄉村的拓展是一個獨特的區域,有著獨特的經濟模式,而且其模式組成結構相對比較復雜,人員從事行業也相對復雜,其中既包含了傳統的小農經濟和私營經濟,相對收入水平較偏遠地區來說比較高。城鄉結合部農民思想相對于偏遠地區農民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理念,這樣也就具備了農業現代化改革的主觀因素。

1.2農業現代化的概念特征

農業現代化是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這個過程中,農業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后的傳統農業轉化為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現代化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過程,同時,農業現代化又是一種手段。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農業現代化的特點主要包括:1.2.1動態性。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性比較強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不同時期有著不同內涵。1.2.2區域性。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征,不同國家的區域性特點不同,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都存在很大的差異。1.2.3世界性和時代性。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推進,各國農業都面臨著來自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挑戰。1.2.4整體性。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相協調,與農村制度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配套。

2傳統農業背景下城鄉結合部的經濟模式

建國以來,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和社會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將小集體轉化為大集體,勞動力被限制在每一個獨立封閉的小團體中,大鍋飯、鐵飯碗使得農民喪失了積極性、進取性和創造性,嚴重的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確立了以集體所有制為主其他多種經濟形勢和經營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與鄉村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城鄉結合經濟依據城市經濟從農村經濟中演變出來。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農業建工業,第二個階段是以城市化促進工業化,第三個階段是城鄉一體化。在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過程中和工業化過程中是以農業創造出來的社會價值來建設和發展工業,這樣就使得我國傳統農業沒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來進行自我改革和結構優化,導致了我國農業生產模式落后、生產效率低、生產品質不穩定等問題。由于城鄉結合部特殊的區位原因,導致城鄉結合部農民收入來源多樣化,經濟結構多元化。既包括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又包括個體經營者和打工者。這種特殊的經濟模式導致城鄉結合部缺乏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資源利用率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導致城鄉結合部難以滿足城市對于城鄉結合部供給的需求,不利于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從而制約城鄉結合部的區域經濟的發展。

3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優劣勢分析

3.1城鄉結合部經濟的發展優勢

3.1.1資源優勢。城鄉結合部對城市和鄉村的影響都非常大,對于城市來說城鄉結合部需要為之提供生產的配套協作,需要提供所擁有的原材料和生活必要用品,需要提供城市的拓展空間。而城鄉結合部要滿足城市的需求單靠個體經濟和小農經濟是做不到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農業現代化、集約化已經成為了城市化的客觀要求,由于城鄉結合部人員收入相對較高,思想相對開放,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另外農業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這樣以來城鄉結合部就成為農村經濟轉型的先導,也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導,可以快速的進行農業資源和農業結構的優化和整合,同時城鄉結合部又是城市經濟擴展的基礎,穩固的發展城鄉結合部的區域經濟,同時也是一個地區在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在我國統籌發展,推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1.2區位優勢。城鄉結合部作為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點,是城市的延伸和鄉村的擴展,有著獨特的經濟模式和區位優勢。一般情況下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年收入大于相對偏遠村莊的人均收入,由于獨特的區位優勢組成,城鄉結合部居民收入的來源相對較比復雜,同時也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鄉結合部可以相對容易的享受城市的資源,同時也可以像城市輸出自己的資源。由于處于城市的邊緣大多年輕人會進入城市打工,年長人口則會在家耕種務農。這就造成了城鄉結合部人口思維的多元化,使得更多的城市因素進入鄉村,也就是說相對于偏遠的鄉村來說,城鄉結合部是城市思想與農村思想碰撞交匯區域,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創新思維。居民思想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容易進行創新、改革、發展和推廣。所以在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進程中,城鄉結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思想優勢來發展自身的區域經濟,如何迎合國家現代化農業建設,成為城鄉結合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問題。城鄉結合部位于城市和鄉村之間,擁有特殊的區位條件,一方面靠近中心城市,受到現代城市文明和現代化產業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與鄉村密切的結合,與鄉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城鄉結合部既有靠攏城市向城鎮化快速轉變的有利條件,又具有城市與鄉村經濟轉移的導向作用,和鄉村經濟發展趨勢的示范作用。同時城鄉結合部是農村經濟、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先導和核心地區,是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基礎和基地。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不斷向外擴散,城鄉結合部作為被城市輻射的的重點區域是最先感受到現代化、城市化的區域。3.1.3人員優勢。人員是社會生產的主體,所有的社會生產都是圍繞著人來進行的,所以說要加強城鄉結合部農民的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教育,普及現代化農業的思想和出發點。從根源上讓農民理解我國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初衷。并且從實際的角度讓農民增產增收,讓農民切身的體會到干活少了、收入高了、生活好了,現代化農業建設不單單體現在物質方面,我國農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大部分,但我國農民大多數文化水平低且思想保守,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民想要融入城市中就必須要對農民進行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現代化農業建設不光要解決三農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我國農民的精神面貌。在發展農業建設的同時進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但是首要的任務是要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只有收入高了,農民才能產生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這樣一推一拉可以更快的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3.2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劣勢

3.2.1小農經濟阻礙現代化發展。在生產模式方面,受到傳統農業的影響,現在的農民一直是小農經濟,雖然城鄉結合部有多種經濟結構,但是務農人員依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嚴重阻礙了現代化的發展。要想進行現代化的農業建設就必須進行土地的整合,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把土地盤活,這也是根據城鄉結合部的現實情況來講。3.2.2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城鄉結合部由于特殊的區位原因青壯勞動力更容易流入城市中,在城市中落穩腳跟后一部分會選擇舉家遷往城市生活,家中的土地無人耕種,這就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想要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就必須要盤活這些土地,進行土地流轉,引入社會資源讓社會資源進入農村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這樣一來不僅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讓在外地務農的農民得到了切身的收益3.2.3經濟發展缺乏特色。城鄉結合部的許多農民都是從事農產品開發,大部分都是跟隨季節變化而選擇種植何種農產品,缺乏市場導向,因而會造成產品的單一性,瓜果蔬菜花卉經常會出現同類同質,缺乏特色,并且由于這些農民不能及時了解外地的情況和信息,而把銷售目標都定為當地城市和農村的消費者,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4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對策

在現代化農業的進程中,城鄉結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各種優勢來發展自己是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城鄉結合部的農業現代化水平相對偏遠地區要高一些,但是遠遠達不到現代化農業的標準,也無法滿足城市日益增長的需求。在這個方面要進一步的從技術、人員、生產模式等方面進行現代化建設。技術方面要積極的探索先進的生產技術,包括農業機械和涉農企業。對于創新型的農業推廣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通過村集體籌資等方式來全面普及機械化,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程度高,相對的生產效率就高,很大程度的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農民的幸福感,也可以為城市生活必須品的需求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

4.1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原則

鑒于對城鄉結合部上述區位特征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我們認為制定城鄉結合部的經濟發展戰略應該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即要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把眼前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結合起來;二是區域協調性原則,即把城鄉結合部作為所在區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注重保持與該區域內其他部分的協調發展,要在謀求自己發展的同時,支持和促進其他部分區域的共同發展;三是互補性與特殊性原則,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要充分發揮城鄉結合部的優勢,注重與其他區域在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方面的互補性和差異性,突出其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

4.2城鄉結合部積極發展對策

在現代化農業建設進程中,城鄉結合部可以積極的配合農業現代化建設來建設自己的產業鏈,從而發展自身的區域經濟。農業現代機械化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區域優勢覆蓋城市和鄉村,可以建設農業機械從銷售、保養、維修等一系列的配套產業模式。既解決了勞動力問題又使得農民獲得了收益。縱觀現在大多數城鄉結合部的發展,筆者對城鄉結合部的發展提出一些對策:4.2.1正確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現狀。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應該以該地區城鄉結合部的現狀分析為基礎,正確把握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以及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致走向,正確處理整體發展與局部發展的關系。4.2.2以可持續發展指導。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總體戰略要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還要兼顧生態效益。不能以犧牲生態效益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效益,最好可以在不破壞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發展經濟,讓城鄉結合部的經濟發展可以有一個持續發展前景。4.2.3調整產業布局。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要以資源潛力為依托,區位功能特征為基礎,利用城市拓展和城鄉結合部自然生態空間較大這一優越條件,對產業布局進行調整,使城鄉結合部的產業布局和所在區域的產業布局既具有協調性又具有互補性。4.2.4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要利用城市居民住房逐漸向城鄉結合部擴散,農民也紛紛涌入城鄉結合部的這一契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要善于利用城市的科技和教育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產業,第一產業應從原來的一味為城市居民生活服務的傳統農業轉向發展以一代生物技術為基礎,具有生產、示范、觀光、旅游等多功能特征的都市農業。4.2.5構筑新型衛星城鎮。只有通過城鄉結合部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城市和鄉村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和橋梁,構筑新型的衛星城鎮,才能真正從意義上實現城鄉一體化,讓城鄉結合部成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溝通橋梁。4.2.6實現農民土地流轉。對于在家務農的農民來講,可以通過入股的方式來流轉他們的土地,農民可以不務農就能得到生產收益,也可以選擇參與到生產中來獲得額外的勞動報酬。這樣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又使得農民有事可做,可以為下一步的農民精神面貌改善打下堅定的基礎。

5結束語

城鄉結合部要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各種優勢來積極的迎合現代化農業建設,同時在增加農民受益的同時要進行精神面貌的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改善了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鄉村的城市化,為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作者:汪娟 胡衛偉 單位:浙江海洋大學

[參考文獻]

[1]云磊.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6.

[2]閆柳.城鄉結合部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14.

[3]梁雪姣.城鄉結合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機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3.

[4]聶仲秋.城鄉結合部和諧發展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