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稅收管理精細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6 04:50:00
導語:個體稅收管理精細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個體稅收定額起征點調整及下崗職工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相繼出臺,個體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2005年底,全國個體私營業達到2463.9萬戶,就業人數達10724.6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20.7萬人,接納高校畢業生就業35.6萬人。總產值達到9805.5億元,銷售總額26239.6億元,占全國商品銷售總額的16%.全國個體工商戶繳納各項工商稅收1385.7億元,占全國稅收總額的4.6%。強有力地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和市場繁榮。黨中央國務院一向給予高度關注,視為安定社會的穩壓器、解壓閥。但是個體私營業的蓬勃發展也給稅收征管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國家稅務機關如何做到征管有序保障有力,是當前急待解決的課題。筆者認為:以計算機管理為依托,以稅控為手段,以全面提高個稅征管質量和執法水平為目標,融崗責體系、操作規程、業務考核、責任追究為一體,實現管理、控制、預防三者有機結合的精細化管理體系,業以成為時代要求。
一、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的方法與途徑
1、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促進個體稅收管理手段精細化。近幾年來,各級稅務機關運用金稅工程、ctais工程實行電子辦稅,切身感受到電子辦稅是國家稅收實現公平正義、便捷高效的最佳載體,是稅收管理精細化的依托。對個體稅收管理尤為顯得重要。由于財力與技術受限,計算機配備、網絡、數據通信建設目前還處在“饑餓”狀態。實踐證明,推行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將信息技術引入稅源監控。首先要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提高稅收工作效率和水平,開發、推廣、使用統一、高效的稅收征管軟件;其次要加快建立同工商、地稅、公安等部門的信息交換,擴大信息采集渠道,豐富信息采集資源,并確保采集數據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數據結構的合理性。同時要優化個體稅收監控管理工作流程和監控分析方法,逐步提升監控管理層次,擴大監控視野。對此,稅務機關一要按需向個體稅收征管崗位配備計算機及其相關的設備,完善網絡、保障數據通信。實現操作層和管理層的數據連接。二要改進個體稅收業務操作軟件,在征管信息系統軟件中針對個體稅收管理特點設置涵蓋戶籍管理、稅源管理、征收管理、日常管理、稽查查補、統計查詢、數據采集、監控管理、績效考評等多個模塊,通過參數化控制做到集中管理,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三要建立個體稅收電子辦稅平臺,為個體業戶納稅申報、涉稅管理提供網上服務,也為采集數據提供更多的捷徑。四要在征管信息系統軟件中開發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電子監管與自動考評功能,對各崗位、各責任人的工作內容、工作目標、工作要求、時效要求等進行全程跟蹤,實行動態管理,考評結果自動生成。五強化稅控手段,對個體納稅人全面推行使用稅控機經營。著力開發功能配套軟件使之與金稅工程、ctais工程掛接暢通,實現精煉、集成、高效的電子稅務。
2、健全個體稅收征管崗責體系,促進評價考核精細化。按照職責分明、責權統一、監督制約的原則,認真制定個體稅收征收、管理、稽查、政策法規各部門相關人員的職責。一是對機關稅政管理和征管法規部門及基層征管查單位、個人,都要按質量認證標準制定工作職責,使職責細化、準確、明了、全面。解決好每個單位、每個人在執行處理個體稅收征管業務時“要干什么”這一問題。二是對執法質量設計量化考評辦法,促進個體稅收征管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解決“干得如何”這一問題。三是對個體稅收征管不稱職、失職行為設計可操作性責任追究辦法,解決“干不好怎么辦”的問題。為保證崗責體系順暢運行,要認真設計好個體稅收征管業務流程、工作規程、考核辦法。職責的內涵應體現權、責、利相結合,崗責、酬薪細則要明晰。還應加大考評力度和獎優罰劣、獎勤罰懶、責任追究的力度。
3、實行個體業戶分類管理,促進管理對象精細化。就是針對不同情況的個體納稅人實施不同的管理。也就是對個體納稅人按稅源大小、行業特點、經營方式結合《納稅信譽等級制度》采取不同的征管查辦法分級、分類管理。在發票控管、征收方式、稅源監控、稅管辦法、納稅檢查、納稅服務等方面予以區別對待。這樣稅務部門既能集中精力解決重點工作、突破難點問題,提高對重點稅源、重點納稅戶的稅源監控力度,提升個體稅收征管查水平,又能促進個體業戶誠信納稅、依法辦稅氛圍的形成。但是要做好分類管理這項工作,組織方式和操作方法非常重要。國地稅要加強協作、設定指標、分稅監控、日常考核,實現優化管理的目標。
4、業務重組、優化整合,促進個體稅收管理內容精細化。當前稅務機關應切實將以業務重組流程再造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按照簡化辦稅程序、優化資源配置、下放審批權限、提高辦事效率的要求,進一步推進個體稅收業務整合再造,變以職能劃分的結構設置為以流程為導向的業務結構設置,初步建立“一窗到位的服務、一站到底的流程”的個體稅收征管新體系。
5、深化稅源監控、優化管理制度,促進個體稅收管理方法精細化。
(1)細化個體業戶戶籍管理。制定《個體納稅人戶籍管理制度》,實行管戶與管事相結合的征管責任區管理。以納稅人自行申報為基礎,明確區域、職責到人為原則,通過戶籍管理實現對個體納稅人全方位靜態和動態的監控,并定期對管轄區內的漏征漏管戶進行清理檢查。要采取適合于管理對象的管理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監控個體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稅源基礎和納稅情況。對重點個體納稅戶,利用金稅工程、ctais工程“一窗式”縱橫交叉監控比對系統等管理手段,強化對其物流、資金的監控分析,綜合評價其生產經營能力,對其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綜合評定,建立稅負預警機制。對一般個體納稅戶,實行“三位一體、源泉控管”,即按其經營收入與應稅勞務劃分為起征點以上、臨界線和起征點以下三個區位,區別不同特點實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從源頭上提高個體稅收的監控和管理水平。(2)完善個體納稅戶納稅評估制度。現代納稅評估是建立在信息化條件下的稅源管理精細化的具體體現,是衡量納稅申報的完整性、真實性、準確性的一項重要管理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稅務機關:一要按照總局《納稅評估管理辦法》和各省《納稅評估工作規程》對個體業戶逐戶綜合評估和分稅種評估,對不同行業、不同經營規模、不同信用等級進行信息綜合,合理設定行業稅控指標和個性稅控指標。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料,包括個體納稅人申報資料和相關信息數據,分析個體業戶銷售、庫存、成本、實現利潤、實現增加值等指標,建立科學、實用的個體稅收納稅評估模型,分析測算個體納稅人實際納稅與應納稅額的差距,評估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增強管理的針對性。二要加強個體稅源比對工作,綜合分析行業總體稅收狀況和納稅人個體納稅情況,結合實際制定行業平均利潤率、平均增值率和各稅種相對于其稅基的平均稅負等評估指標,對個體納稅人納稅情況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加強國稅與地稅、工商等職能部門的信息比對,提高稅源監控的廣度和深度。三要嚴格監控個體納稅人稅負異常戶,對零申報、低稅負、以及不繳不報的異常戶要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四要采取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納稅評估與優質服務相結合、人機分析相結合。
(3)加強日常檢查。制定個體納稅人稅收日常檢查管理辦法,充分運用日常檢查了解的情況,加強對個體納稅戶生產經營情況和納稅申報真實性的分析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處理意見,或及時提供咨詢服務。但日常檢查要有計劃、有記錄,并及時提出報告。
(4)實行納稅資料“一戶式”儲存運行。對個體納稅人相關資料實行“一戶式”儲存,實現信息共享,不僅可以避免個體納稅人重復報送,減輕負擔,而且有利于稅務機關查詢和掌握個體納稅人涉稅信息,滿足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做好對各類信息的接收、錄入、儲存工作,并經常進行清理,實行動態管理。充分運用“一戶式”儲存的信息,加強稅源分析和納稅評估,切實提高個體稅收征管水。
(5)優化稅收管理員制度。貫徹執行《稅收管理員制度》,筆者認為,要以實行屬地管理為前提,制定分類管理和分片管理精細化指標,細化管理責任,量化工作任務,解決“疏于管理、淡化責任”問題。才能達到控住稅源,徹底改變個體納稅人開業不辦證、營業不申報、停業不報停、歇業不清稅、偷欠稅無人管等現象。
二、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機制,不是越細越好。從歐美及臺灣地區以及我國多年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實踐來看,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并不是對稅收管理的每一個細小環節,每一件細小事件進行控制。而是把稅收管理的各要素全部納入嚴密的控制系統,對每個功能單元,執行過程的結果給予正確評價,制定相關的科學的稅收管理制度。
2、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制定細化、量化標準不能絕對化。眾眾所周知,可以測量的事物是可以細化、量化管理的;很多不可以測量的事物,如征納氛圍,納稅人誠信與滿意度……就不能測量,只能通過詢問、評價和判斷等方式度量。因而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制度,應根據個體稅收征管工作的特點,制定科學的細化、量化標準,隨機應變,才能提高稅收工作的質量。
3、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應注重管理制度與人性化相結合。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最為重要的是要有規范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意識,需要集約稅務人員與納稅人智慧和力量的發揮,不斷創新、長期發展。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的內容只有在個體業戶、稅收征管員接受、認同的情況下,其建設個體稅收精細化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精細”的意識、目標、方法才能較好地得到綜合性體現。當稅收征管控制過程綜合性地體現精細化時,國家稅收才能全面、協調、和諧、持續發展。
- 上一篇:信托業務稅收研究論文
- 下一篇:稅收分配制度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