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調整銀行監管指標論文

時間:2022-05-21 03:53:00

導語:動態調整銀行監管指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動態調整銀行監管指標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適應銀行業經營模式多樣化的探索,鼓勵銀行差異化經營;淡化存貸比管理,轉向資產負債全面匹配的資產負債管理;關注現金流狀況,根據金融市場發展新趨勢合理設置流動性監管指標,真實反映流動性風險;突出研究金融機構償債能力,適當控制杠桿比率;客觀看待全球銀行業監管強調提升資本充足率的趨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健全內部控制、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起到促進作用、中國的銀行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經受了考驗、監管部門設定的監管指標體系對于所有銀行都是一致的、引導整個銀行體系總體的信貸投放保持合理節奏是有現實合理性的、流動性風險是金融危機以來監管部門一直高度關注的風險類別之一、有些負債表面上看即期到期,需要立即償付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隨著金融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當前銀行監管的一些指標還有動態調整的空間。中國的銀行監管部門所設置的銀行監管指標體系,在總結此前中國銀行業監管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基本框架,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各方面,以及風險識別、風險計量、風險補償、風險控制和風險報告等各流程,對于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健全內部控制、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銀行監管,指標體系,巴塞爾,新資本協議

中國的銀行監管部門所設置的銀行監管指標體系,在總結此前中國銀行業監管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基本框架,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各方面,以及風險識別、風險計量、風險補償、風險控制和風險報告等各流程,對于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健全內部控制、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起到促進作用。隨著金融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當前銀行監管的一些指標還有動態調整的空間。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的銀行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經受了考驗,與中國銀行業監管的專業水準迅速提升直接相關。對中國的銀行業來說,銀行監管部門的監管指標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負債組合,進而影響社會的金融資源配置狀況。

一、適應銀行業經營模式多樣化的探索,鼓勵銀行差異化經營

目前,監管部門設定的監管指標體系對于所有銀行都是一致的,這對于保持整個的全面落實有其合理性。不過,隨著中國銀行體系的發展和完善,銀行體系競爭的日趨激烈,促使不同銀行越來越表現出不同的經營發展路徑和資產負債結構特點,有的擅長零售業務,有的擅長批發業務;有的擅長負債業務,有的擅長資產業務;有的擅長表內業務,有的擅長表外業務,這有利于優化中國銀行業發展格局,提高金融服務整體水平,也是金融監管所提倡和鼓勵的。因此,在監管指標體系的設置上也應適應銀行業發展變化的特點,實施分類監管,而不是對所有銀行都用一樣的指標比例來要求,盡管監管指標體系和監管標準對所有銀行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家銀行經營特點和資產負債結構不盡相同,具體執行時應具體銀行具體分析。

對于擅長零售業務的銀行來說,往往資金成本相對低,同時,人員和網點布局較為廣泛;而擅長批發業務的銀行,更為注重資金運用的效率,其資產負債結構必然與零售型的銀行有顯著的差異。

在信貸投放的節奏上,在當前強調宏觀政策正常化的背景下,引導整個銀行體系總體的信貸投放保持合理節奏是有現實合理性的,但是,如果對所有的銀行都要求一致性的投放節奏,反而可能使得整個銀行體系的投放節奏高度趨同而產生共振,未必能夠很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

二、淡化存貸比管理,轉向資產負債全面匹配的資產負債管理

在目前的銀行監管指標體系中,存貸比依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不過,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化和金融脫媒的加快,銀行的負債來源、資產運用日趨多元化,存貸款在負債、資產中的占比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僅靠存貸款難以完整反映銀行的負債及資產狀況,存貸比例指標也已不能全面反映銀行的流動性狀況,而且隨著負債的多元化,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源已不限于傳統的存款,其他很多穩定性好、與貸款期限相匹配的負債都可作為信貸資金進行運用,僅僅存貸的匹配越來越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從國際銀行業的經營管理和監管實踐看,存貸比管理被逐步淡化。所以,中國也應根據銀行業發展的實際,逐步弱化存貸比的監管要求,轉向資產負債全面匹配的流動性管理,重點監督銀行的資金運用和資金來源整體相匹配、到期期限和再定價狀況相匹配,從而更好控制流動性風險和再定價風險。

三、關注現金流狀況,根據金融市場發展新趨勢合理設置流動性監管指標,真實反映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金融危機以來監管部門一直高度關注的風險類別之一。衡量流動性風險,不僅要看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狀況,而且更要關注現金流,有時從指標看流動性缺口較大,但現金流充足,銀行償債能力較強,實際的流動性風險并不大。影響銀行現金流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括資產負債各個期限的到期狀況,也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國家貨幣政策、銀行自身的金融同業往來能力等,僅僅是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狀況并不能完全反映現金流狀況。而且,有時資產負債期限表面的狀況與實際的狀況也不一致。例如,個人按揭貸款按照監管報表要求統計的到期期限大部分為15-25年,而從中國銀行業的房貸提前還款的情況看,實際期限遠遠小于賬面上的期限,平均才6-8年,并且每月都有還款形成的現金流。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更應關注不同期限的現金流報表,才可以真實反映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狀況,避免誤判而增大銀行體系的運行成本。

可以考慮將核心負債依存度指標只作為流動性監測的指標,而不作為監管指標。核心負債依存度指標只是從負債角度測度了銀行的負債結構,并沒有結合商業銀行資產結構來衡量流動性風險,若資產負債結構以及期限能較好地匹配,即使該指標較低,流動性依然較好,所以銀行建議將核心負債依存度指標只作為流動性監測的指標,而不作為監管指標。

四、突出研究金融機構償債能力,適當控制杠桿比率

在關注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匹配的同時,還應關注銀行的償債能力,深入分析各種資產負債的實際屬性,雖然有些資產表面上看期限很長,但實際上流動性很好,比如國債期限雖長,但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可以作為銀行的第二備付;有些負債表面上看即期到期,需要立即償付,但由于實際上有大量沉淀,比如同業存放,有隔夜存放,也有定期存放,銀行在使用過程中,完全可以進行期限管理。同時,由于金融機構業務多元化,以及風險分散方式和金融創新工具的過度應用,造成杠桿比率過高,從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杠桿比率過高是金融機構出現較大風險的根源之一,因此應嚴格控制銀行的杠桿比率,包括資本充足率、名義杠桿率(即總資產除以凈資產)、資產的償債能力和負債的期限化管理等,使銀行杠桿比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從整體上保證銀行償債能力。

五、客觀看待全球銀行業監管強調提升資本充足率的趨勢

在全球銀行業經歷金融危機沖擊之后,全球銀行業的監管者、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監管者,開始強調提升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對于一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型銀行,還會提出更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在經歷了2009年中國銀行業信貸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銀行業監管部門對中國銀行業的資本要求也更為嚴格,這對于控制整個銀行體系的杠桿水平、防止信貸過度擴張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不過,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發達國家強調銀行體系的資本充足率與當前中國的銀行體系強調資本充足率應當具有根本的差異性。首先,從強調資本充足率的市場環境看,發達國家面對的是銀行體系的資本被大量侵蝕而嚴重不足的嚴峻狀況,而中國的銀行體系則是實體經濟的強勁增長帶動的信貸需求,導致了強勁的銀行資本需求,中國銀行體系的資本金并沒有在金融危機中受到侵蝕;其次,中國的銀行體系與發達國家的銀行體系所處的發展階段存在顯著差異,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已經經歷了利率市場化的激烈競爭,融資多元化使得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對銀行體系的依賴程度顯著降低,因而發達國家的銀行業普遍面臨利差顯著收窄、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不足的約束,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的銀行業依然以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利差水平依然較高,同時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依然旺盛,這就在客觀上決定了中國的銀行業在相對長的時期內必然是保持一個資本需求旺盛的發展特征,強化資本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資本使用效率,并減緩對資本需求的強度,但是不會改變這個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