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東亞難以擺脫對美國美元的依賴
時間:2022-06-13 05:52:00
導語:小議東亞難以擺脫對美國美元的依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必須客觀地分析并弄清楚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們需要改革整個國際貨幣體系還是要改革或調整該體系的缺陷或弊端;二是相應地,如果我們考慮的是改革或調整該體系的缺欠,那么就意味著我們認同該體系在相當長時期內是可持續的,所需要做的應該是通過各種努力包括推進區域貨幣金融合作來防范、減少它可能帶來的風險。但倘若我們強調的是改革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甚至是破舊迎新,就必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第一,是否有完美的國際貨幣體系?第二,美元真的衰落了嗎?第三,歷史經驗表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或調整往往伴隨著霸權更替,或者說后者是前者的前提,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現階段美國霸權衰落或被更替的可能性?第四,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此次危機過后,作為“美元體制”的重要支撐者,東亞各經濟體能否迅速擺脫對它的依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學者認為“美元體制”是難以持續的。這也是強烈主張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學者們的主要立足點。
危機后美元依然是強勢貨幣
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利益而無矛盾的國際貨幣體制。自1960年代起,美元的“長期貶值趨勢”一直是人們談論的話題。但每當危機爆發后,不論危機的原因如何,亦不論危機爆發于何處,美元依舊是各國政府或投資者確保資產安全與風險規避的“救命稻草”。美元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這種狀況即便在歐元誕生后仍沒有發生改變。事實上,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后歐元區經濟所遭受的重創甚至超過美國本身,這些都說明歐元尚不具備替代美元成為國際主導貨幣的能力。
美國“金融霸權”尚難動搖
現代經濟學對國際分工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工業內部的國際分工關系,而對國際范圍內金融業與制造業之間的國際分工的發展變化重視不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基于比較優勢形成了一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新型的分工形態。以美國為代表,它基于金融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成為典型的掌控著金融霸權的“金融國家”,相對而言,包括日本、中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成為制造業發達的“貿易國家”。因此,“金融國家”與“貿易國家”之間的經濟失衡在本質上是金融業與制造業長期分工發展所導致的結構性問題,東亞經濟體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發展是國際分工的結果,是內生決定的,短期內依靠改變國際貨幣規則或部分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元霸權衰落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或美元霸權的本質與以往發生了重大變化。
美國不是依靠發動戰爭、建立和控制、掠奪殖民地而成為世界大國的,它依靠的是一個資源配置效率極高的自由市場體系,以調動或配置世界上的資源,并使其他國家對其產生嚴重的經濟、金融依賴。今天,美國憑借發達、開放并具有廣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場,不僅可以放縱地使貨幣政策集中于國內經濟目標,不必擔心其國際收支狀況和匯率水平,讓“貿易國家”來承擔著主要的調整壓力,而且還可以濫用美元作為國際交易中主要交換媒介的壟斷地位,以通脹率或美元貶值的方式謀取更多的鑄幣稅收入。
考慮到現階段美國所具備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實力,雖然出現了所謂“一超多強”的國際關系格局,但多強中的任何一強在短期內尚不具備取代美國成為霸權國家的可能性。
1999年以來美國在東亞七個經濟體最終產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總體上雖有下降趨勢,但依舊是該地區最大的最終產品市場提供者。鑒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性與艱巨性,短期內東亞區域內難以出現能夠替代美國的最終產品市場的提供者。日本和中國都難以發揮類似的功能或作用。因此,東亞地區在短期內擺脫對“美元體制”的依賴是困難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東亞各經濟體通過維持出口順差格局帶動經濟增長的愿望與動力比危機前更為強烈。經驗證明,出口增長一直是東亞經濟體恢復或促進經濟增長的最優路徑,不論危機中或危機后美國國內儲蓄率和消費方式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美國市場依舊是它們最重要的出口目標市場。
可以說,現階段的全球經濟失衡本質上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這是“美元體制”存在并得以運行的基礎,其解決過程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僅僅依靠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秩序調整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
- 上一篇:談教師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
- 下一篇:淺析校園班級管治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