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科技創業與經濟的內涵

時間:2022-12-21 01:59:00

導語:小議科技創業與經濟的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科技創業與經濟的內涵

1科技創業經濟的興起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科技創業開始起步。科技創業源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斯坦福大學,該大學將閑置的土地出租給高技術公司,并鼓勵教師和學生從事科技創業。其后,馬薩諸塞州沿波士頓128號公路兩側也出現了科技創業的熱潮。一批高技術企業不斷建立,陸續出現了科技創業集群的斯坦福研究園、伯翰諾工業園、伯爾德工業園、貝福研究與管理園、沃爾杰姆研究園等。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科技創業也開始興起和發展,如位于巴黎南部法蘭西島的巴黎大廈等。

20世紀60年代以后,以電子計算機、新材料和通訊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涌現,科技創業規模也不斷擴大。例如,波士頓128號公路地區的高技術公司1955年只有39家,而1971年則發展到1200家左右,科技創業由此也開始風靡全球。前蘇聯、日本、西歐、北美,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等都積極推進科技創業,并出現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創業園區,如前蘇聯新西伯里利亞城、日本筑波研究學園都市、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城、羅馬尼亞皮佩拉電子城、巴西的皮納斯科學城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且在世界范圍形成熱潮。作為科技創業樂園的高技術區迅速增長。

盡管科技創業作為科技引領經濟發展的活動在全球范圍興起,科技創業中仍然充滿艱辛。許多高技術公司在科技創業中5年生存率僅為20%。于是,一種培育科技創業企業的孵化器也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興起。孵化器(Incubator)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齊•庫曼于1956年提出的,其目的是安排就業,繁榮經濟,并首先在美國紐約的貝特利亞創建了貝特維亞工業中心。實際上是利用廢棄的廠房,以低廉的租金,幫助創業者以低成本進入,進行生產、制造、加工活動。隨著科技創業的興起和發展,這種模式逐漸為各國所接受,并紛紛建立本國的企業孵化器,通過低價出租,政策優惠和周到的服務,為科技創業者們營造創業的環境,指導、幫助科技創業企業健康發展。實踐證明,效果顯著。據美國孵化器協會統計,新興小企業經過孵化器培育后的五年成活率提高到了80%左右。企業孵化器在科技創業中的巨大成功也促進了孵化器事業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美(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共擁有625個企業孵化器,培育著2.5萬個科技創業企業,平均每年有22%的企業完成創業過程從孵化器遷出。同期,歐盟共有2134家企業孵化器,哺育著15萬個科技創業企業。企業孵化器成為科技創業的溫床。

我國的科技創業經濟發展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為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大學密集的北京中關村率先舉起了科技創業的旗幟。其他省、市紛紛跟進,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僅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已達到了53個。2006年,全國已有高新技術企業49166家,從業人員1100萬人,實現利潤4400多億元,上繳稅額3800多億元,出口創匯2600多億元。

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始于1987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的成立。20年來,我國企業孵化器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截至2006年,全國共有各類企業孵化器548家,正培育著41434個創業企業,占同期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1/3左右。在孵企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523.4億元,創造直接就業機會79萬個,吸引著1.2萬名留學歸國人員和46萬名科技人員從事科技創業、發展創業經濟的活動,并培育出50多家境內外科技上市公司。

2科技創業的定義及創業要素

關于科技創業的定義有多種提法,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創業是新產品、新的生產方式、開拓新市場、利用新材料及經濟部門新組合的“五新”活動;杰弗里•A•蒂蒙斯認為,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為方式,創業導致價值的產生、增加、實現和更新;我國專家郁義鴻提出: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總之,創業是把新技術、新知識通過商業化運作轉化為可供社會需求的產品或服務的創新過程。

綜上所述,科技創業則是創業者利用商業機會,組合社會資源,把新技術、新知識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其應用價值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科技創新活動。創業的核心要素是:

(1)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創業者或創業團隊是創業的主體,在創業過程中起著關鍵的推動和領導組織作用。包括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機會窗口的選擇、創業企業的建立、企業的生產經營的管理及市場開拓等。創業團隊應當具有共同的創業目標和組織才干的互補性。除了應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技能之外,還應對經濟、法律、社會學方面有相應必備的知識。

(2)創業機會。創業依賴商機。特定的機會能否為創業者帶來期望的利益,既取決于這個機會有多大的前景和利己性,又取決于創業者是否去抓住這個機會。創業機會包括創業的技術機會和創業的機會“窗口”。創業的技術機會是指技術變化帶來的創業機會,最常見的是高技術創業機會。它主要源自新的科技突破和社會科技進步。其表現形式是:第一,實現新功能的新技術的出現。例如,計算機出現之后,人們可借此進行數據和信息的自動化處理,繼而開發出了商業化的信息管理系統;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導致了網上交易這種全新的電子商務營銷方式的問世;第二,新技術替代舊技術。

當在某一領域出現了新的科技突破或技術進步,足以替代既有的某些技術時,創業的機會就到了。例如,若干年前當不少電腦商瀕于倒閉時,微軟的Windows平臺技術出現了,使不少瀕于倒閉的電腦公司起死回生。能源的短缺和環境污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促使了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第三,新技術帶來的新問題。不少新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社會利弊皆俱。如原子能技術的突破,為人類找到了巨大的能源,但又能制成超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系統的網絡化、公眾化、國際化變成現實,極大提高了人類生產、工作效率和改善了生活環境,但也給信息安全留下了隱患。因此,興利除弊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創業機會;第四,國家或區域間的“技術勢差”引發的“技術轉移”,技術轉移的結果就會導致技術勢差處于較低位置的國家和地區形成創業機會。

(3)創業的機會窗口。創業的“機會窗口”即特定的商機存在于市場之中并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創業者只有抓住這個時段創業才有可能獲得預期目標。否則會“血本無歸”。正如衛星發射要選擇發射的時間和氣候窗口一樣。錯過了這個窗口期,就錯過了發射機會。一般而言,隨著時間的變化,市場會以不同的速度增長,隨著市場的擴大,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創業機會。但當市場變得更大并趨于穩定時,市場條件就不那么有利了。因而,當一個市場開始變得足夠大,并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圖1中的第5年時,機會窗口便打開了;而市場趨于成熟時,圖1的第15年時,機會窗口便開始關閉了。

(4)創業資源。技術、資本、勞動力既是三大生產要素,也是創業三大資源。具體而言,主要指創業必需的技術(專利)、管理等無形資產,也包括資金、場地、設備等有形資產。創業資源的獲取除創業者自己所有的外,還要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對社會資源進行組合,為我所用。因為創業者在創業階段不可能擁有全部的創業資源。因此,創業者組合資源的能力便顯得特別重要。當然,政府要營造好的創業環境,使資源組合更為方便。

3科技創業經濟的特征

3.1科技創業經濟是技術創新型經濟

工業革命以來的歷次產業革命表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從來都是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時,人們也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行業甚至一個企業,科技潛力和實力固然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但科技實力或科技優勢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和形成競爭優勢。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科技優勢并未帶來相應的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這種科技優勢和經濟、競爭優勢不對應的現象表明著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把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作為彼此并行的系統而存在,把可進步當作經濟發展的外部因素而忽視了彼此的內在聯系。而首次從理論上闡明這種關系的是美籍奧裔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的“技術創新”理論。

技術創新理論是以技術的首次商業化應用,即以新技術的轉化為前提的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產品、工藝和組織管理方面的各種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創新理論也成為新的經濟發展觀。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經濟發展。因此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社會應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可以統一于技術技術創新過程之中。這種兼顧科技與經濟發展的觀點,提供了一種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系統理論和思想。

由此可見,科技創業經濟是建立在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基礎上,突出把科技成果和知識以產業化的方式,實現其價值并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3.2科技創業經濟是學習型經濟

科技初創企業是創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沒有大批敢為天下先的科技創業者的創業精神,沒有大批不斷成長的科技創業企業的成功,科技創業經濟也成為無米之炊和無源之水。但是,企業的創立是艱難的。創業者們往往除了擁有技術和知識外,面臨著資金匱乏、人才缺失、市場不足、管理經驗膚淺等一系列問題。從技術經濟學的觀點出發,資金、人才、市場固然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關鍵還在于創業者的觀念和學習能力。因為資金不足可以籌措,人才不足可以招聘,市場不足可以開拓,而唯有觀念是需要不斷創新的。尤其是在當代信息化和知識化的社會背景下,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創建和發展唯一持久的競爭力是比競爭對手具有更快和更有效的學習能力,因為任何組織,其行動是有一定的理論為指導的。作為創新經濟組成單元的任何一個創業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業企業的領軍人物,要對技術的未來發展和市場需求有很強的洞察能力,并以全新的概念和論據吸引投資者,吸引人才和吸引市場。因此,它不僅要求創業企業的領軍人物不斷地學習,博百家之長,而且要以正確的理念引導企業團隊和員工,并得到企業團隊和員工的認同,創造出一種寬松、趣味、激勵、互動的學習氛圍。促使企業自覺地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接受新挑戰,創業經濟也正是在創業企業不斷學習的基礎上取得成功而發展壯大的。

3.3科技創業經濟是高度專業化的經濟

從經濟結構上看,科技創業經濟的主體是由大批的民營科技企業構成的。由于受投入資金的影響,這些企業幾乎都是中小企業,企業的“攤子”不可能鋪大。因此,這些企業的目標市場一般都很明確,而且細分化的程度很高,由此決定了科技創業經濟是專業化程度很高的經濟。科技創業經濟之所以能始終保持活力,就在于眾多的科技創業企業和中小企業很少搞“少而全”,而是根據資金、設備、人才、技術的不同,與大企業合作,實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實行專業化的研發、生產和經營,并采取“專、精、細、深”的經營戰略和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求得自身的生存發展。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使產品向高精度、超細微和系列化、標準化的深度方向不斷發展,從而確立了大企業不可替代、……不可動搖的市場地位,由此體現了科技創業經濟高技術產業的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