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構建
時間:2022-12-23 10:06:11
導語: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已經居于世界第二位。伴隨著社會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三十多年來,城鄉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長超過了7%,居民可支配消費額也大幅度增加。2008年,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口嚴重受阻,為了刺激經濟發展,黨和政府將擴大內需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1]。擴大內需,是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長期性的戰略措施。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把著力點放在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上,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拉動經濟的增長。
一、消費需求的內涵與類型
1.消費需求的內涵
一國的支出法GDP等于居民消費、政府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之和。最終消費是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的總和,因此,最終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這三部分是拉動國民經濟的三個最重要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居民的消費需求,居民的消費需求指的是城鄉居民在一個時期的市場上,在特定價格下根據自我意愿能夠購買的商品量數目。居民的消費需求是指對某種商品的消費需求,必須是消費者有主觀愿意購買,并且是有能力進行支付。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才能產生消費。
2.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
首先,是消費者的收入。在商品價格固定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收入和消費需求成正比,消費者支付能力越強,消費需求就會越大。其次,是商品本身的價格。在一定收入下,商品的價格與消費需求成反比,商品價格越高,消費需求就會越小。再次,相關商品的價格。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作為替換商品的需求就會增加。再次,是消費者偏好。消費者喜歡的商品消費,對其消費的需求就自然會多,對不喜歡的商品,消費需求就少。再次,是政府的消費政策。在不同時期,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商品的消費需求可以起到影響作用,宏觀經濟政策對消費需求具有一定影響。當人們預感物價會下降時,會等待觀望,一般不會去消費。除此之外,消費需求還會受到政治、文化、氣候、歷史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3.消費需求的類型
首先,收入性消費需求。這種類型指的是建立在消費者收入的基礎上,決定因素是收入,收入提高,消費需求就會增長。反之消費需求則降低。因此,要增強收入性消費需求,首要任務就是不斷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其次,信貸性消費需求。這種類型指的是建立在信貸基礎上的消費需求,消費者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借款消費。一種是信用性信貸,就是銀行根據消費者信用來決定給消費者貸款。消費者的信用度越高,貸的款就越多,自然而然消費就多。一種形式是抵押性信貸,消費者通過把有價值的東西抵押在銀行,獲得貸款進行消費。還有一種形式是擔保性信貸,就是由別人擔保,銀行借錢給消費者,然后消費者進行消費。再次,預期性消費需求消費者預期越好,就越敢消費。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醫療、教育、住房仍是居民最大消費領域,這些都極大地抵銷了居民的消費熱情。要擴大消費,就要擴大預期性消費,提高人們的預期[2]。
二、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1.經濟社會平衡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對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消費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的重要地位,有著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認為,生產和消費辯證統一,它們相互依存。生產為消費提供物質對象,消費提出生產的對象。生產與消費具有同一性,相互創造對方。生產與消費的相互作用,在總量上要相互平衡,這是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根據馬克思的理論,消費是生產的基本歸宿,是最終的需求;投資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的。增加投資,必須要依靠消費來實現,僅僅投資增長,而消費持續低迷,必將對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需要
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有所下降,要想增強經濟較快發展的可持續性,就需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一種長期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的同時,全面擴大內需,增強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立足擴大內需,增強居民消費需求,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國內消費需求有巨大的提升潛力
我國擁有13億人口,經濟持續增長,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商品消費市場。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未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還將持續快速增長。2012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突破39萬億元,每降低1%的儲蓄率將直接增加消費3210億元,也會帶動GDP增長9441億元[3],這是非常巨大的消費規模。
三、影響消費需求擴大的主要障礙
1.影響支付能力的主要障礙
首先,收入增長緩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增長的速度卻在不斷下降。2010年以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滯后于GDP增長率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滯后于GDP增長率1.8個百分點。新世紀新階段,這種情況進一步拉大。由于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導致購買力嚴重不足,造成消費傾向走低。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傾向降至69.5%,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在74%左右。近年來,我國的基尼系數都在0.47以上,2015年竟然達到了0.49,這表明我國收入分配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低收入群體嚴重抑制了消費增長[4]。其次,消費信貸發展滯后。居民消費信貸提升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幫助其實現了實際的購買力,促進了消費需求的增長。但是,我國居民保守的生產生活觀念,對“借錢消費”難以完全接受。信貸市場的不發達,影響了消費信貸的營銷積極性,制約了消費信貸服務的推進,導致我國消費信貸制度發展滯后。
2.影響消費預期的主要障礙
首先,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在通常條件下,消費與儲蓄成反比。居民的儲蓄越多,與之對應的是很低的消費。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居民有錢就喜歡存在銀行以防不測。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落實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是不完善的。不同區域內有差異,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嚴重滯后;社會保障覆蓋面比較窄,保障水平不高,基金統籌層次低,民眾負擔成本過高。這些情況都嚴重影響了我國居民的消費欲望。居民對醫療、住房、教育、養老等預期支出較大,直接導致消費需求的下降。其次,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我國社會公共服務支出嚴重不足。我國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與同類型國家相比,分別低11.5%和22.8%,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比重是5.1%,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5],與發達國家差距更大。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影響了人們的心理預期,使我國居民即使有錢也不敢消費,而是選擇增加儲蓄。
四、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及其對策建議
1.建立支付能力穩定增強機制
首先,建立健全收入增長機制。不斷提高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增強其支付能力,這是擴大消費的最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要實現城鄉居民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就要合理調整分配關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國家經濟同步提高,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縮小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6]。要建立農產品價格保障機制,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支持。還要進一步提高工薪階層的收入,要千方百計增加就業,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快發展服務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其次,加快消費信貸的發展。消費信貸在增強城鄉居民的支付能力方面作用很大,而且還可以長期發揮作用,成為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重要一環。要引導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要積極培育多層次的消費信貸體系;要不斷豐富我國的消費信貸品種;要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制度;要加快建立健全消費信貸的法律體系。
2.建立改善預期促進消費的機制
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振消費信心。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還需要從廣覆蓋向提高質量方面升級,我們還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其次,要增加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要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支出比重,確保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支出增長,積極培育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
3.建立改善供給拉動消費的機制
首先,要大力調整產品結構。要完善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創新產業業態促進產品供給結構的優化。要高度重視物聯網、智能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低碳等領域的技術進步,不斷開拓新的消費領域、開發貼近消費需求的新產品,推動消費結構升級。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促進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還要加快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其次,要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堅持不懈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建立有序的市場秩序。嚴懲商業欺詐、強化對食品藥品等的質量和衛生監管,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制度體系。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對于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盡力發揮消費需求的推動作用,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作者:李艷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 上一篇:文化產業投融資困境與對策
- 下一篇:計算機精品課網絡教學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