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對外經濟貿易論文

時間:2022-09-22 03:57:17

導語:大學新生對外經濟貿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新生對外經濟貿易論文

一、新媒體時代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群體承載了社會的發展期望,因此要在青少年的不同發展階段為其提供相應的教育,而針對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性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大學生入學伊始,面臨著來自環境、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適應性教育能夠幫助其完成生活方式、身份認同的過渡,熟悉和適應大學校園生活。然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有些人認為新生適應性教育已經沒有必要。例如通過網絡,新生在入學之前就對大學的歷史底蘊、校園文化、周邊環境等信息進行了詳細的了解,環境適應變得簡單;而通過QQ群、微信群等溝通媒介,新生在入學前就和同班同學建立了聯系和友誼,人際關系適應問題同樣不值得一提。但是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不但不應該被取消,而是更加應該受到重視,這主要體現在兩點。首先,新媒體對大學新生在適應方面提供的實際幫助并沒有達到預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以下簡稱“中青”)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以下簡稱“貿大”)都曾經在進行新生適應性教育之前對新生的情況進行了前測,筆者將2004年中青的測量結果與2012年、2013年貿大的測量結果進行了對比,從表中的數據可見,在新媒體影響更大的2012和2013年,新生在入學時的人際熟悉程度并沒有比2004年更高,反而在“認識的同學人數”和“能叫出名字的同學人數”這兩個維度上更低,這充分說明新媒體對大學新生在人際適應方面提供的幫助并不顯著。需要解釋的是,這三次前測的時間均在新生入學后的前三天,兩個學校均沒有在進行前測之前舉行統一的人際破冰類活動,因此對這三次測量進行比較的效度較高。其次,新媒體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著負面的影響,通過適應性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糾正新媒體帶來的人格和行為偏差,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克服人際交往障礙,提高現實交往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新生適應性團體輔導的基本情況及效果分析

現階段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仍十分必要,許多高校也紛紛開設了內容形式多樣的適應性教育活動。其中,團體輔導方式雖起步晚,但因效果較為顯著而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自2011年起啟動了“同心圓工作坊”項目,以大一新生為輔導對象,在入學的前三天內進行約150分鐘的團體輔導活動,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本文以貿大2012年及2013年的測量和評估結果為基礎,以中青歷年的結果為參考,從縱向時間維度對教育效果進行了分析。

(一)新生適應性團體輔導的基本情況

貿大的“同心圓工作坊”項目以學生為本,緊密圍繞新生適應的主題,把目標聚焦于三個特定的維度,首先是打破新生間的人際隔膜,促進新生間的互動、交流和熟識;其次是加深新生對班級和學校的認識,培養新生的歸屬感和團隊合作意識;最后是引導學生加深自我認識,提高認知、溝通、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項目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運用了團體輔導的技術,充分體現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特點。具體包括通過熱身游戲打破隔閡,通過相識游戲讓新生互相認識,利用問題解決類任務來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集體歸屬感,通過情感體驗和分享環節引導學生加深自我認知和提高綜合能力。

(二)新生適應性團體輔導的效果分析

效果評估是適應性團體輔導的重要環節,它能夠幫助了解項目的實際成效,了解項目目標的達成情況。在“同心圓工作坊”中,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輔導過程進行評估,具體包括現場觀察、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以此了解活動效果并獲得反饋意見。經過對評估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同心圓工作坊”在前述的三個目標維度上均發揮了作用,適應性團體輔導效果明顯。

1.有效的打破了新生間的隔閡,促進相互之間的熟悉

在2012年和2013年的“同心圓工作坊”中,參與的全體新生都進行了前測和后測,同時在2012年加入了控制組后測。首先,對實驗組前測和后測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經過團體輔導之后,每位新生在認識的同學人數、能夠叫出名字的同學人數、比較了解的同學人數、經常聊天的同學人數四個指標上均有十分明顯的增加,由此凸顯團體輔導的效果。其次,將實驗組后測結果與控制組后測結果進行對比后可見,實驗組后測的結果明顯優于控制組后測結果,團體輔導確實有效的打破了新生之間的隔閡,消除了陌生感,促進了人際關系的發展。此外,通過團體輔導中的分享環節和活動結束后對參與新生的訪談也可發現,大部分的同學都認為“同心圓活動對于認識同班同學、與同學之間相互熟悉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在活動開始的時候,自己幾乎只認識同宿舍的同學,而在活動結束時,自己差不多已經能夠認識班里大部分的同學了。”

2.有效地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歸屬感

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加入了一些介紹學校和認識班級的活動,并在其中考驗新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這一方面加深了新生對學校和班級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通過活動后測的結果可以看出,有高達97%的新生認為通過活動對班級產生了歸屬感和增強了團隊精神,也有將近90%的新生認為通過活動對學院和學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活動效果十分明顯。在分享和訪談中,有新生談道:“在來大學之前,聽說大學的班級形同虛設,班級同學之間幾乎都不認識,就更談不上相互關心和照顧了,當時心里非常的失望,然而今天通過同心圓作坊活動,我發現并不是那樣的,我有一個非常團結溫馨的班級,我十分期待未來四年與同學們的相處時光。”也有同學表示:“在來到學校的這兩天,我的情緒十分不好,總是想家想爸媽,而今天同心圓工作坊的兩個多小時是我入校到現在唯一沒有想家的時間,今天的活動讓我十分感動,我想我已經愛上了我們的班級和學校。”

3.提高了自身素養和綜合能力

團體輔導中的部分活動旨在考驗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而通過這些活動也切實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這些活動也讓學生對于自己的各方面表現和能力有了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認識,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擴展和加深了學生對自我的認知。通過對實驗組的后測結果分析可見,認為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認知得到拓展的同學的比例均比較高。在分享和訪談中同學表示:“同心圓工作坊有著奇妙的功能,它讓我看到了自己活潑、積極、能干的一面,原來我具備這么多的潛質。”而也有一部分曾經參與同心圓的新生,由于在活動中受益匪淺,因此在來年報名參加同心圓的工作員選撥工作,并順利以工作員身份繼續參與“同心圓工作坊”。由此可見,團體輔導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自我認知,提高個人素養和綜合能力。

三、新生適應性團體輔導的改進建議

(一)因地制宜,結合學校特點設計和開展團體輔導

新生的適應性團體輔導具有普遍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絕不能變成簡單的復制,而應根據不同學校的特點進行靈活變通。各高校應結合自己的地域特點、文化特征、專業特色、以往經驗等內容,突出自己的特點,在活動中盡可能多的加入本校文化元素,并且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可能出現的適應不良的問題。

(二)因人而異,充分了解新生需求開展團體輔導

應該進一步完善團體輔導的評估內容,并重視對評估結果的分析、總結和反思。例如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新生需求、注重其反饋的意見,并將其體現在之后具體的活動設計和實施環節中,使團體輔導更加貼近實際需要,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

(三)順應時代潮流,根據社會發展改進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活動不能停滯不前,而應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和改進活動方式。例如,應當繼續充分利用新媒體,將先進的技術應用于團體輔導過程中,使活動內容更加新穎、活動方式更加多樣,激發起大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樂于參加;此外也應充分考慮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和需求,根據時代環境特點,幫助大學新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培養完整的人格,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質,體現其社會職能。

作者:王祎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