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探討

時間:2022-06-21 03:10:09

導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探討

[摘要]隨著跨境電商、數字化貿易等新型貿易形式的不斷出現,同時,隨著“一帶一路”、自貿區開放等國家新政策的不斷實施,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這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課程體系建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現在的課程體系難以適應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形勢等。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加快新舊課程的融合,增加創新創業課程,引進金融科技人才,構建新型互聯網教學平臺。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改革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我國開設已有40年的歷史,為我國的經濟貿易貢獻了大量人才,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經歷了幾次調整,從人才培養模式到教學內容及方法都在不斷適應時展的趨勢。[1]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局勢發生巨大變化,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課程建設和體系也出現了重大調整,這對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也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新形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際金融秩序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通過G20、APEC、區域貿易協定等組織形式參與到國際貿易新的合作與競爭中,為中國更快地融入國際市場做好了鋪墊。[3]“一帶一路”倡議是在2013年提出的。2015年后,“一帶一路”從理論走向實際發展階段。2018年,中國已經同122個國家及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共同發展經貿往來。另外,我國通過自貿區的形式不斷完善市場升級和市場開放。2013—2019年,我國建立了18個自貿區,其中12個自貿區進出口總值占我國同期外貿總量的10.97%。我國的服務貿易額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2位。[4]同時,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模式已經成為促進貿易發展、提高貿易效率的新途徑。

二、新型貿易環境催生新能力需求

由于國際外貿環境不斷變化,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貿型人才培養應該不斷做出調整。例如,原有外貿類型是貨物型外貿,現有外貿類型是服務型外貿,主要涉及“國際結算”“對外貿易概論”“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原有外貿對象是以歐美為主,現有外貿對象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涉及“中國貿易概論”“區域經濟及文化”等課程;原有外貿語言以英語為主,同時涉及英語語言國家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新型外貿模式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和語言為主,主要涉及文化交流溝通類和語言類課程;原有外貿投資模式為一般投資或貿易投資,而新型的貿易模式以自貿區投資為主,主要涉及貿易規則與政策類課程;原有的國際貿易體系為WTO及多邊貿易,而現有的新型貿易體系主要圍繞新經貿組織和規劃體系,主要涉及國際貿易規則與政管類課程。同時,為了滿足新經貿形式的數字化,規范國際貿易中的品牌、標準,就要引入更多新的課程,包括“跨境電商”“國際服務貿易標準”“國際貿易標準”“國際市場營銷”等。這些課程體系的建立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十分重要。

三、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新型外貿模式人才需求的梳理,對20余所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進行調研,發現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對國際服務貿易課程的重要性意識不足

大多數高校雖然已開通了“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但并未將其列入核心課程。調查發現,95%的高校開設了“國際服務貿易”課程,而其中的80%為選修課。由此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對“國際服務貿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與國際服務貿易在整個專業知識結構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此外,“國際服務貿易”課程本身理論內容較多,課程較為枯燥。由于國際服務貿易情況的不斷變化,部分學校還開設了“國際服務外包”“國際技術服務”等相關課程。

(二)“一帶一路”貿易課程難以開設

“一帶一路”沿線有許多亞非國家。然而,國內許多高校還未開設亞非國家的語言及文化課程。因此,學生對這些國家的語言、文化沒有太多的了解。只有個別高校開設了“‘一帶一路’與內陸開放前沿專題““東北亞經貿合作概論”“東南亞經濟與貿易”“南亞和東南亞市場概況”等課程并將其納入必修課,除此之外沒有開設其他形式的課程。開設“一帶一路”貿易課程的難度在于:學生在中學時代學習的第二外語多為英語,而越南語、泰語、緬甸語等難度很大。因此,要想促進“一帶一路”貿易的發展,開設相關的語言課程和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普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三)自貿區經濟和開放型經濟課程開設不足

一些高校對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沒有很強的預見性,因此,這些高校沒有將自貿區經濟和開放型經濟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很多自貿區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內容被歸入“國際貿易問題前沿研究”“經貿實務前沿”和“國際商務前沿專題”的一章或幾章之中,教師在授課中可能將其作為選讀內容,造成了重要知識的遺漏。

(四)新的全球治理和經貿規則課程開設較少

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來說,“WTO多邊貿易規則”“WTO規則與運作”是其專業必修課程,占有重要地位。但隨著國際貿易形式的變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對WTO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同時還要對新規則進行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關于“一帶一路”的政策及新規。然而,各高校目前較少開設這類課程,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五)跨境電商課程未成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修課程

隨著跨境電商的不斷興起,各高校已經意識到開設跨境電商類課程的重要性。各個高校對跨境電商類課程都有涉及,但并未將其單獨列入設置,而是通過“電子商務”課程體現。在數字貿易迅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貿易對從業人員的數字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而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技術層面的教學課時較少,該領域是下一階段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訴求點。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形式都很難與國家的外貿政策保持一致,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這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不斷變化,人才培養的目標發生了變化,教學要求也相應提高。然而,許多高校教師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進行教學,實踐經驗十分缺乏。而有實踐經驗的人才要進入高校教師隊伍又可能受到學歷的限制。因此,教師的選拔已成為困擾高校人才培養的突出問題。同時,教師層面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年齡梯度窄、職稱結構不合理、教師培訓不足等。國際經濟與貿易作為新的交叉性學科需要更多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因此,高校對“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迫在眉睫。

四、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2018年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已經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提出了培養要求,其中包括了“知識、能力和素質”這一基本框架,要求高校不斷提升新形式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將新的外貿形勢和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高校在學科建設中還應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工具知識的培育,對每一門課程都應設定知識能力素質目標。

(二)加快新舊課程的融合

隨著國際貿易市場環境的變化,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也應做出相應調整,然而,這給高校課程體系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需要大量的教師參與到教材的編寫和評定之中。同時,在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還會不斷出現新的經貿協定。經貿環境變化較快,新的概念層出不窮,導致課程建設難度加大。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開設創新型、研究型先行課程。高校可以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讓學生不斷了解新的外貿形式變化,在跨境電商、“一帶一路”經貿往來、經貿規則等多個領域開發課程和編寫教材。

(三)增加創新創業課程

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進行走訪,可以發現,大多數高校的課程設置沒有太大區別。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辦學特點不夠突出,沒有做到專項人才專項培養。因此,很多地方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沒有競爭優勢。為了彌補理論系統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高校應與市場進行快速的人才對接,通過傳授學生計算機知識、網絡知識、金融知識等,培養復合型人才;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文化和語言的教學,構建特色經貿課程,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教師隊伍中應引進金融科技人才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學生的實習實訓十分重視,多采用“外引+內培+實習基地導師”的模式。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科具有綜合性,涉及金融學的內容較多。而在以往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科建設中,其教師多來自本專業,缺乏金融學知識。因此,在新的經貿環境下,高校應引進具有金融工作經驗的教師,同時,應該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進行金融知識的培訓,或是聘請企業金融高管擔任合作教師,與高校共同建設專業課程。高校也可以推動教師參與實踐鍛煉。教師也可以在企業掛職并參與項目,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和管理經驗,學以致用,將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以反哺教學。通過企業鍛煉,教師對社會對經貿人才的需求會更加明確,同時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工作。高校教師應該經常“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培訓和講座,這樣不僅能了解國際貿易的最新事實和動態,還能在授課過程中將前沿理論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好基礎理論的同時了解當前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使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完美融合。高校除了可以將教師派送出去學習以外,還可以將企業專家“請進來”。聘請企業專家的目的是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增強學生的行業認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企業專家還可以通過技能競賽、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等形式直接參與課程教學,這樣可以縮短學生適應社會的過渡周期。

(五)構建新型互聯網教學平臺

隨著跨境電商、數字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不僅應具有專業知識,而且應該對互聯網、大數據、互聯網教學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應不斷進修,學習互聯網、金融科技等知識和技能,在課程建設中不斷針對新型互聯網金融知識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更快地了解金融經貿前沿知識。同時,高校教師還應通過學習互聯網教學新模式,推進線上教育,運用MOOC、SPOC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模式,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通過線上教學、網絡模擬等方式教給學生,對學生進行延伸性教育,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和空間。教師還可以將豐富的案例收集起來形成案例庫,將金融案例、經貿案例結合在一起,設計成情境動畫,并就金融熱點和經貿形勢與學生展開討論,增強和學生的互動。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通過多元的教學形式,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總之,我國的外貿形勢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原有的課程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當前課程建設的需求和人才培養的目標,而新的貿易形式主要向“互聯網+貿易”、跨境電商、數字貿易“金融+貿易”等方向發展,這就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不斷學習周邊學科知識,不斷了解國際貿易前沿知識,培養出更多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企業的對外貿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呂勇斌.互聯網金融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8(5):64-68.

[2]張敏鋒.經濟新常態、金融科技與地方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創新[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8(1):91-94.

[3]龍曉輝.跨境電商背景下國貿專業課程改革創新[J].商場現代化,2019(22):35-36.

[4]朱婧.高職國貿專業基于課崗證賽深度融合的教學改革研究[J].對外經貿,2019(7):146-148,151.

作者:王佳麗 單位:吉林工商學院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