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消費文化下電視節目的定位

時間:2022-06-04 02:48:57

導語:探索消費文化下電視節目的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消費文化下電視節目的定位

大眾傳媒與消費文化

隨著現代媒介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的作用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今充斥著消費文化的社會,大眾傳媒更是以其傳播信息的快捷、高效和無處不在的影響力成為消費文化的代言人。有學者提出:“大眾傳媒在以奇觀化的傳播方式吸引觀眾的時候,它不但在改變著傳統的傳播方式,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傾向。大眾傳媒制造消費熱點,宣傳、倡導消費,灌輸消費主義理念,刺激人們的消費需求,從而構建著消費文化。

電視音樂類節目概述

(一)《中國好聲音》節目概述《中國好聲音》是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旗下燦星制作強力打造的一檔大型專業音樂真人秀,7月13日在浙江衛視首播以來,《中國好聲音》已成為這個夏天中國大地最“紅”最“火”的聲音。《中國好聲音》的評選方式尤為特別:評委事先對選手情況一無所知,劉歡、那英等四名評委背向舞臺,只用耳朵去聽他們的演唱,只有聲音打動評委時,評委才會轉過來,一睹歌手的外形,這也表示評委對正在演唱的歌手發出了“加入我隊”的邀請。選手不論形象、身世、背景如何,都處在同一平臺上,唯有自己的“聲音”能參與評判,這讓結果的公正性獲得較強說服力。

(二)消費文化下的《中國好聲音》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傳媒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創造經濟利潤,而實現經濟利益的途徑就是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資源作為與廣告商交換的砝碼。因此,在傳播內容上,大眾傳媒適應受眾的需求,增加媒介產品的可消費性。其中,最具有消費特征的典型節目類型就是娛樂節目。而當下娛樂節目中比較火的尚屬音樂類的節目。在當前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中國好聲音》應運而生,通過通過一系列的傳播和營銷手段,讓節目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消費文化下節目定位

(一)受眾需求是節目發展動力根據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的媒介接觸活動是基于特定的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這些基本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娛樂需求、社會關系需求以及精神心理需求等。在消費文化背景下,受眾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旺盛。而收看電視節目是典型的文化產品消費行為之一。在這種消費需求的背后是受眾的心理需求。這首先是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們的生存壓力大。為了緩解這種壓力,給情緒找到合理的宣泄途徑,人們選擇輕松、不需要太多思考、能夠提供快樂元素的娛樂節目來放松身心,實現情緒的轉換。受眾的心理需求是節目發展的動力。

(二)內容要淺顯通俗但要規避低俗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電視節目資源的豐富,面對有限的受眾資源,媒體之間展開了一場注意力的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誰贏得了受眾的眼球,誰就贏得收視率成為最后的獲勝者。

(三)培養創新意識、注重文化內涵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媒介產品的消費文化屬性愈加明顯。真人秀節目的運作機制帶來了人們對明星、時尚元素的追逐,媒介產品的消費屬性正在逐漸超越其文化屬性。在此形勢下,作為“守門人”的電視節目制作者要著力塑造真人秀節目的文化品位,提升其文化內涵,抵制低俗傾向,弘揚積極、健康、向上的理念。

結語: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與消費文化相生相伴,如影隨形。媒體在消費文化的形成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大眾傳媒一直在引導和制造消費氛圍,沒有大眾傳媒,很難形成現代的消費社會。反之消費社會下的大眾傳媒如魚得水,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反而發展的如火如荼。對消費文化來說,它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刺激最廣泛的普通大眾的消費行為,而電視媒體以其自身視聽兼備、聲情并茂的優勢給觀眾以強烈的現場感,成為現代消費主義文化發展的催化劑,因此在這樣的維度下,電視音樂類節目定位就顯得很重要,定位準確的節目會收獲比較理想的效果。

作者:唐曉蓉徐秋霞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