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消費和儲蓄特征研究
時間:2022-09-06 08:38:05
導語:農村居民消費和儲蓄特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安徽省是農業大省,雖然其農村居民收入在不斷增加,但其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生存型消費特征突出;其儲蓄具有“選擇性貧困”的特征,而且其儲蓄結構已有改變。這些特征與農民現代化意識增強、消費慣性影響持久、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過低有密切關系,建議從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轉變消費觀念的角度讓農村居民有錢花、敢花錢、樂花錢。
關鍵詞:農村;消費;儲蓄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居民為5362.22萬人,占到安徽省總人口的77.31%,然而在2014年安徽省居民7839.15億元的消費總額中,農村居民的消費總額僅為2181.22億元,只占到消費總額的27.82%[1],安徽省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尚未被挖掘。因此,分析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特征是十分有意義的。
一、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和儲蓄現狀
根據安徽省2011—2014年統計年鑒中關于農村居民消費和儲蓄的數據,可以發現安徽省農村居民的消費和儲蓄現狀如下。1、農村居民收入增加2010—2013年間安徽省農村居民的收入分別是5285.17元、6232.21元、7160.46元、8097.86元[1],較上一年分別增長了17.3%、17.9%、14.9%、13.1%,農村居民的收入穩步增長,平均每年增長15.8%。2、農村居民消費傾向低2010—2013年間安徽省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分別是4013.32元、4957.29元、5555.99元、5724.54元[1],分別較上一年增長9.80%、23.52%、12.08%、3.03%,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長不穩定,總體增長水平偏低。3、農村居民儲蓄傾向高2010—2013年農村居民收入減去所有支出剩余收入分別是986.04元、866.24元、1066.62元、2214.36元[1],除2011年下降了12.15%,其他年份分別較上一年增長58.39%、23.13%、107.61%。由此可見,安徽省農村居民儲蓄意愿較高,且高于消費傾向。
二、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和儲蓄特征
1、消費特征
(1)生存型消費特征突出。安徽省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雖然在不斷下降,且自2009年以后恩格爾系數已降到40%以下,已達到富裕,但恩格爾系數的測量方法并不準確。很多農村居民自己種植糧食蔬菜,飼養家禽,極少需要食品支出。因此,以恩格爾系數作為測量貧困的標準并不精確。2010—2013年,安徽農村居民消費中衣食住消費分別占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總額的76.55%、74.90%、75.03%、74.86%[1],安徽省農村居民的衣食住消費平均占消費總額的75.34%。可以看出,安徽省農村居民衣食住消費占消費總額的很大一部分,生存型消費特征明顯,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農村居民消費呈現“剛性”增長的趨勢。(2)邊際消費傾向較低。2011—2013年,安徽省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60.85%、56.36%、26.59%,平均值為47.93%;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59.22%、75.69%、60.93%,平均值為65.28%[1]。雖然國家不斷深化供給側改革,為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刺激消費,但在農村地區的效果并不明顯,難以打開農村消費市場,安徽省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低于城市居民邊際消費傾向。
2、儲蓄特征
(1)“選擇性貧困”儲蓄特征明顯。李實和JohnKnight教授曾提出過“選擇性貧困”的概念,即有一部分人口,他們的收入高于貧困線而消費卻低于貧困線[2]。“選擇性貧困”人口更傾向將當期收入儲蓄起來,以應對將來的不確定風險。我國物價水平不斷提高,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不斷增加,他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低于當期收入,對未來的消費預期卻高于當期消費。他們為將來可能面對的子女教育費用、購房、醫療保健、養老等可能的支出進行預防性儲蓄,使得很多農村居民收入遠高于貧困線,消費卻依舊停留在貧困線之下,具有明顯的“選擇性貧困”儲蓄的特點。另外,由于對金融理財產品的不了解,只有極少數農村居民購買過國債等投資理財產品。筆者對安徽省部分農村地區進行了樣本數為96的小樣本調查,調查發現95.83%的農村居民將存款全部存到銀行,只有4.17%的農村居民曾將存款部分投資到國債等金融投資產品上,然而隨著銀行利率不斷下降,物價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儲蓄的財富在無形中不斷地縮水。(2)儲蓄結構逐漸改變。筆者通過小樣本調查,讓農村居民對儲蓄目的進行排序打分(1-7分),結果發現子女教育平均得分為6.11分,住房平均得分為3.83分,醫療保健平均得分為2.67分,養老平均得分為2.53分,家用設備及用品更新平均得分為2.2分,自身投資提高平均得分為1.46分,預防失業平均得分為1.16分。可見教育、住房、醫療已經成為農村居民身上的“新三座大山”。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其更加重視子女教育,子女教育已成為儲蓄最主要的目的;農民有自己的宅基地,住房本不應成為儲蓄的重要目的之一,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民向往城市的生活,商品房價格節節攀升,購房也躍升為儲蓄的第二大目的;由于農村醫療資源不足,農村居民面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醫療也是他們儲蓄的目的。
三、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和儲蓄特征的歸因分析
1、農民現代化意識增強
農村居民儲蓄最主要的目的是子女教育。據筆者小范圍的走訪發現,農村居民進城買房,不僅是為了緊隨城鎮化的腳步,脫離農民這個“土”身份;也是為了子女能夠接受城市里優質的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硬件設備都難以和城市里的中小學相比。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農村家庭很少再出現有3個以上子女的現象。很多農村父母都竭盡所能地提供物質基礎讓子女接受教育,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再成為“泥腿子”,重復自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他們往往節衣縮食,竭盡全力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代際間的人力資源投資現已成為家庭儲蓄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
2、消費慣性影響持久
由于導致農產品減產或者絕收的自然因素極多,農產品的價格波動頻繁,農民的收入很難得到保證,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差,所以他們自古以來就對不確定風險有著極強的防范意識。雖然他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斷增加,但是長期物質資源匱乏的生活使農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將大部分的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長久以來養成的消費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低收入時期養成的消費習慣對現階段的消費支出依舊具有絕對占優的影響效應[3],即使農村居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其消費水平依舊很難有較大的提高。
3、農村保障水平過低
社會保障財富替代效應過低。《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建立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的標準,但2009年至2012年確定的基礎養老金并未進行動態調整,依舊停留在每月55元的基礎上[4]。而物價不斷上漲,基礎養老金對財富的替代率不斷下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對農村居民預算約束線的擴展效果不明顯,難以刺激消費;另外,由于農業風險的特殊性,農業保險的標的都是活的生物,它們的成長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照料管理的精心程度,很難確定農業保險的預期保險利益大小,商業保險精算的“大數法則”難以正常發揮,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征,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望而卻步。農業保險存在很大的空白,農民生產種植時的風險難以得到分散。
四、促進消費的合理化建議
1、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村居民有錢花
(1)多渠道提高農民收入。雖然農村的青壯年進城打工,使土地被荒廢,但土地的價值還在,土地對農村居民的基本保障功能并沒有減弱或喪失。刺激農村消費,要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的資本化,增加土地經營性收入;推動土地流轉,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產生規模效應,真正提高農民收入。(2)助力農村金融發展。農業的機械化、農場化建設需要資本注入;種糧大戶、農村合作社、小型農業公司的發展需要資金支持,政府應彌補農村金融的空白,建立農村金融服務平臺,提供小額農業信貸服務,減小農村居民的流動性約束,實現強農、富農。
2、提高保障水平,讓農村居民敢花錢
(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新農保的基礎養老金水平,提高農村居民收入預期;擴大新農合醫療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逐步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建立農村社會福利制度,彌補農村社會福利空白;均衡城鄉醫療資源,實施重點專家下鄉活動,解決偏遠地區看病難的問題;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滿足農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要;限制住房的過度市場化,引導住房價格合理化,降低農村居民融入城市的門檻。(2)降低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為農業保險具有特殊性,需要政府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加大對農業保險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建立巨災風險專項基金,用于特大災害發生的及時賠付,減少農民面對自然災害時的不確定性損失,提高恢復再生產的能力。3、轉變農民消費觀念,讓農村居民樂花錢(1)打破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互聯網”、“物聯網”的大發展,讓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和城鎮居民接觸到同樣的消費資源,農民的消費服務渠道已經拓寬,消費平臺已經構建,現在急需的就是轉變農村居民過度“勤儉節約”的消費思想。政府應提倡健康養生、快樂出行等現代消費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居民消費理念。引導農村居民由生產型消費領域向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消費轉變,并開拓新的消費領域,優化農村消費結構。(2)凈化農村消費市場環境。針對農村消費領域存在的如“家電下鄉”等惠民利民的活動中有商家以次充好等不合理的現象,重拳出擊,加強農村市場監管,規范農村市場經營秩序,確保產品安全、產品質量、服務水平,讓農村居民確實享受消費對生活品質的提高。
作者:張家俊 丁福興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統計局[D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strColId#.
[2]李實、JohnKnight:中國城市中的三種貧困類型[J].經濟研究,2002(10).
[3]王增文、AntoinetteHetzler:豐裕中貧困、選擇性貧困或是持久性貧困———農村地區消費動機強度日漸趨弱的致因分析[J].財貿研究,2014(5).
[4]沈毅: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保障效應探析[J].黨政干部學刊,2013(12).
- 上一篇:學生消費主義教育發展思考
- 下一篇:服務價格變動及居民消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