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居民消費難題破解對策分析
時間:2022-09-06 08:48:51
導語:遼寧居民消費難題破解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改革的主要方向。經濟新常態的本質在于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動力的調整,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并非避談需求側改革,而是力圖在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之間尋求平衡。在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去產能、去庫存、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與出口導向型向消費拉動型的轉變是經濟再次振興所面臨的主要難點。但遼寧經濟增長的數據卻顯示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1998—2014年,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從30%提升至38.3%,凈出口貢獻率從15.5%小幅滑落至14.3%,但最終消費貢獻率卻從54.5%跌至47.4%,并且最終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也從4.5個百分點降至2.8個百分點①。由于居民消費是最終消費的核心構成部分,因此當前的經濟改革形勢和遼寧經濟相對低迷的走勢都需要學界和業界進一步加強探尋破解遼寧居民消費難題可行對策的研究。當前關于破解遼寧居民消費難題現有成果的研究視角主要來自三個方面:①通過財政政策去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增強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1];②培養科學消費理念,積極引導預期消費[2];③提升農村居民消費意愿去擴大消費需求在遼寧經濟增長中的作用[3]。與現有研究不同,本文不僅關注財政政策在提升遼寧居民消費中的意義及互聯網金融在刺激農戶消費中的作用,同時還對經濟趕超過程中所依據的經濟趕超理論與政策進行了反思,并且還從產業結構調整和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等多個方面提出了破解遼寧居民消費難題的可行對策。
一、居民消費難題的兩方面表現
使用最終消費率、居民消費率、平均消費傾向、居民儲蓄余額與消費支出增幅、城鄉消費支出比例以及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結構數據,文章對遼寧居民消費演進過程進行了分析,并指出遼寧居民消費難題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意愿總體呈下降趨勢以及消費結構沒有得到明顯優化兩個方面。1.居民消費意愿總體呈下降態勢首先,最終消費率從1998年的54.82%降至2015年的45.40%,而同期的居民消費率也從40.66%滑落至36.25%。其次,雖然遼寧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98年的4617.2元和1702.7元大幅攀升至2015年的31125.7元和12056.9元,但隨著收入的提升,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卻從1998年的0.84下降至2015年的0.69(為統計期內的最低值)。雖然同期的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經過多次波動從0.66增至0.74,但也僅相當于2005—2006年的水平。最后,1998年至2014年遼寧居民儲蓄余額增幅(570.79%)大于居民消費支出增幅(519.18%)的事實也進一步驗證了遼寧居民對于儲蓄擁有更大程度的偏好。2.消費結構未得到明顯優化對于遼寧消費結構的分析可以從兩個視角展開論述。第一,1998—2015年的城鄉消費支出比例仍在不斷擴大(從2.29提升至2.43),二元消費結構特征仍在持續固化。第二,進入21世紀以來,與預期相同的是城鄉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都出現了大幅而持續的下滑,這反映出城鄉居民生活的富裕水平得到了不斷提升。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遼寧居民消費結構未能得到實質優化。如果比較2001年與2015年的數據會發現城鎮居民生活用品與服務及醫療保險項目的消費比重基本保持不變,教育醫療和娛樂以及衣著消費比重不升反降。保持上升勢頭的只有住房與交通通信兩個項目,但2015年住房的消費比重卻低于2014年的水平,而2015年交通通信項目的消費占比也僅僅相當于2010年前后的水平。同期,在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中,除醫療保健和交通通信比重取得較大程度增長以外,其他消費項目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上述數據反映出遼寧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還沒有完成從實物性消費到服務性消費的轉變,或者說消費性服務仍然不是核心消費類目。
二、居民消費難題成因分析
1.不斷累積的經濟下行壓力引致對經濟前景的不良預期首先,遼寧經濟增速在不斷放緩,統計數據能夠驗證這一結論。遼寧生產總值指數與人均生產總值指數分別從1998年的108.3%和107.9%跌落至2015年的103.0%和103.1%。如果單獨比較2015年遼寧與其他省份的數據也能夠說明問題:第一,遼寧生產總值與人均生產總值指數分列全國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位;第二,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失業率為3.4%,若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遼寧將與江西、山東和陜西并列排在我國內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第14位,就業情況并不樂觀。其次,在經濟增速不斷下降的同時,同期的城鄉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卻從99.3%升至101.4%,增幅超過了同期人均生產總值指數的跌幅,這進一步強化了居民對穩健貨幣政策的預期,從而擴大了居民的儲蓄傾向,降低了消費意愿。可見,經濟的萎靡所引致的居民對經濟前景的不良預期確實累積了相對于消費更強的儲蓄偏好。當然這個結論也符合基于跨期消費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以及基于兩期的預防性儲蓄理論對消費和儲蓄分配比例或傾向的解釋[4]。2.財政支出對民生需求扶持乏力政府公共支出與居民家庭的儲蓄呈反向變化趨勢,其中醫療衛生支出的提升對于降低居民儲蓄的影響和作用最大,比較而言,社會保障和教育支出的影響略小,但作用同樣非常顯著[5]。由于1998年等早期年份的統計口徑與近些年的口徑不盡相同,因此,文章在此處僅采用了2006—2015年的數據對遼寧公共財政支出中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以及教育支出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醫療衛生占生產總值比重從2006年的0.5%上漲至2015年的0.9%,教育支出與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的比重基本維持不變。2015年遼寧的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公共支出比重也都落后于同位為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可見財政支出對民生需求的扶持力度不足是導致遼寧城鄉居民在分配消費與儲蓄比例時更加傾向于抑制消費需求的又一重要誘因,并且居民降低消費傾向的目的之一即在于應對當前以及未來的醫療、教育與社會保障需求的壓力。3.勞動者福利在經濟趕超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曾經共和國工業的“搖籃”和當代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遼寧在我國經濟趕超初期以及歷經改革開放的陣痛之后都取得了經濟上的快速增長,但在經濟趕超過程中,收入增長較大幅度地落后于經濟增長已經成為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6]。首先,1998—2015年,遼寧職工工資總額增幅為556.2%,明顯落后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的638.6%。此外,同期的職工工資總額占生產總值比重也從12.99%滑落至11.55%,這個比重不僅不及廣東省的一半,甚至還大幅落后于吉林的16.26%和黑龍江的17.20%。遼寧的情況驗證了由白重恩和錢震杰所提出的落后地區職工工資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較之發達地區偏低的這一觀點[7]。綜上所述,在遼寧老工業基地這樣一個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趕超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忽視了勞動者的福利的增長已經成為制約地區消費的政策性因素。4.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速度緩慢消費結構的優化速度受制于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速度。首先,1998—2014年的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僅僅從38.5%上升至41.8%。此外,如果結合生產總值增速數據,統計期內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具體數據為:1998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為2.7個百分點,之后于2006年達到了統計期內的最大值(6.3個百分點),但隨后逐年降低,直至2014年的2.8個百分點。可見,遼寧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成果并不明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以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三、破解居民消費難題可行對策
1.突破融資困境以提升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中吸納就業的愿望與能力恢復經濟增長正向預期是提升遼寧地區居民消費意愿的重要前提。新形勢下,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不僅需要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更需要中小企業的不斷發展,促進中小企業承擔吸納就業的重任,從而恢復居民消費能力與愿望。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金融系統的發育程度、金融創新活躍程度以及中小企業自身素質都相對較低,這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更為突出。缺少融資途徑對于中小企業吸納就業具有極大的限制作用。并且,對于受到融資約束的中小企業來說,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的意愿要更強于增加流動資本[8]。原因在于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的邊際成本更大,而流動資本的流動性與可逆性使得其調整的成本更低。因此,融資不利的中小企業更傾向于減少流動資本而不是固定資產投資,并且這些企業往往會將流動資本轉換成具有可供抵押性質的資本以緩解其借貸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受到融資壓力的企業將更愿意尋找路徑去保持其投資的增長,但卻缺少意愿和能力去雇傭新的員工[9]。新形勢下,銀行與金融業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內容。為了突破融資困境,金融服務部門不僅要在不同行業間調整資金投向,更要求資金流向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間的合理分配。具體而言,金融部門和財政部門應著力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創新面向傳統行業中小企業的貸款抵押和質押的方式;在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時應擴充使用知識產權質押途徑;逐步放開民間借貸市場,特別是加強對民間消費金融公司成長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擴大政府擔保的范圍與力度來完善銀行對于中小企業融資風險認識與評估方式[10]。受到融資激勵的中小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動力,從而提升其吸納就業的愿望與能力,這對于降低失業率,提高在崗職工工資福利,并最終提升居民消費意愿與能力的意義重大。2.加大民生財政支出以緩解居民民生需求壓力讓發展的成果體現到改善民生上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始終貫穿著的一條鮮明的主線[11]。與其他省份不同,面對更為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遼寧非但不能縮小民生財政支出,反而應采取更為積極的財政支出政策,在社保、教育、特別是在醫療衛生領域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這樣才能進一步緩解居民對民生需求的壓力,才能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的意愿,才有更大的可能性與空間提升消費水平,才能在擴大財政收入與保障民生支出兩個方面達成雙贏的局面。同時,在財政支出結構與規模上以及在財政支出來源上,應堅持還權于民的“民生財政”原則,進一步提升公共醫療服務覆蓋面以及服務水平,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削減行政管理費用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并進一步降低民營資本進入如公共基礎設施等準公共產品與服務領域的門檻以分擔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3.從馬克思主義趕超理論中尋求對傳統趕超理論的反思提高對勞動者福利的重視作為經濟后發地區,遼寧的經濟增長動力更多依靠資本形成,而非最終消費和凈出口,這符合以新自由主義、左翼新自由主義以及發展統計學學派為代表的傳統趕超經濟理論所強調的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資本積累才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觀點。遼寧的居民消費率偏低等數據也驗證了上述理論及其政策實施所引發的對勞動者收入與福利的忽視。馬克思主義趕超理論與傳統經濟趕超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認可在后發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勞動者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并倡導在經濟秩序重建的過程中應勇于挑戰資本的權威,重構合理的勞資關系,從而使勞動者分享更多的經濟增長福利[12]。由于傳統的經濟趕超理論更多是依托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趕超的實踐確立和發展起來的,更加強調資本以及依托資本的技術改造在生產函數構成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在當前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刺激消費需要政策制定者重回馬克思主義趕超理論去尋求理論反思以提升勞動者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從而擴大消費支出的收入來源。4.基于互聯網金融服務釋放農戶新消費需求為農戶提供新的購買、交易與借貸方式能夠培養農村居民形成新的消費方式并釋放新的消費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金融服務將發揮重要作用。在對遼寧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的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后發現,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大于供給已在學界與政策制定者中達成共識,其中,金融服務的信息、資源以及擴大獲得資源的途徑已成為農村居民對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需求。不過,當前所采用的解決供求失衡的方法依然更多是基于金融服務主體出發的供給角度去探討滿足農戶金融服務需求問題,或者說是尋求如何通過提供更多的創新性產品去完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及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產品線與服務水平這個角度去解決失衡問題。但實踐已經證明,過度依賴金融服務供給方自發地創新金融服務產品與金融服務去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這套金融改革方案的作用正在日益萎縮,農村居民金融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的缺口卻在不斷擴大。因此,應從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方,或金融服務對象(即農村居民)的需求視角去探討金融服務需求問題,而互聯網金融服務與傳統商業銀行或政策性銀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相比最為突出的優勢即在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農村居民可以足不出戶地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信息化金融服務,完成消費的購買與支付全過程,并且通過更為便捷的借貸方式激發新消費模式的形成,同時進一步釋放新消費需求。5.持續深化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以優化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巨大,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必然導致消費結構的不合理[1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遼寧老工業基地消費結構的調整需要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以及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應通過去除成本費用利潤率皆為負值的冶金建材行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以及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的過剩產能來解放資金占用,并在保持工業增長同時,將資金投放到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中,特別是要支持遼寧的出入境旅游業、教育娛樂與文化產業以及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首先,應積極發揮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沈陽經濟區這兩個國家戰略試驗區的旅游業集群效應,推動區域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并通過聯合推出與營銷精品旅游產品與服務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長。其次,《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數據顯示,遼寧的文化產業綜合指數已經從2014年的第7位落至2016年的第10位。為此,需要加快文化創意產業與裝備制造業、旅游業以及科技創新等產業的融合,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動力,并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綠色化的文化消費的交易與支付平臺[14]。最后,還應通過“信用遼寧”行動去營造產業結構升級所需要的優質的金融生態環境,并以此來進一步改善居民消費環境和優化居民消費支出結構。
四、結論
經濟新常態下去產能、去庫存、避免過度與重復投資是遼寧老工業基地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任務,因此,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也就順勢成為了遼寧經濟增長動力從投資和凈出口拉動向消費需求拉動轉變的關鍵路徑。但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支出扶持力度的不足、傳統趕超經濟政策的束縛以及緩慢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都制約了居民消費意愿的復蘇以及消費結構的優化演進。為此,突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堅守“民生財政”原則與工作思路,從馬克思主義趕超經濟理論中尋求理論反思,擴大互聯網金融服務在農村居民中的覆蓋范圍以及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將成為破解遼寧居民消費難題的可行對策。
作者:張振家 王小軍 單位:沈陽大學
- 上一篇:城鎮居民消費統計分析
- 下一篇:淺析體育產業經濟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