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高質量發展對策及建議
時間:2022-07-13 08:50:24
導語:居民消費高質量發展對策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增長動力發生轉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提升。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進一步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提升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實現以內循環牽引外循環、外循環促進內循環的雙循環體系成為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逐漸升級,多樣化、個性化消費趨勢明顯,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推動消費市場不斷提質擴容。盡管2020年初肺炎疫情造成實體消費增速下降,但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費迅速回升,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4.6%,仍然發揮了“壓艙石”作用。2021年延續上年底消費增長態勢,并因疫情影響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本文將對當前居民消費現狀和特點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更好地推動消費高質量發展。
居民消費現狀及主要特點
盡管疫情的風險尚未完全退散,但我國經濟運行保持穩定增長,消費市場持續回暖,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受2020年同期基數較低影響,消費市場同比增速較高,2021年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7%,兩年平均增速為4.3%,但較2019年同期同比增長8%仍要低不少。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6.0%,兩年平均增長4.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3.5%,兩年平均增長3.7%,鄉村消費恢復速度較城鎮緩慢。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同比增長22.9%,兩年平均增長4.8%;餐飲收入同比增長56.8%,兩年平均微降0.3%,顯示餐飲行業復蘇趨勢明顯,基本恢復疫情前水平。1.線上線下融合加快推動實體銷售穩步增長疫情促進線上消費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網絡消費群體范圍,提升網絡零售滲透率使線上消費頻率與深度都明顯提升(鄒蘊涵,2020),但是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下,傳統實體零售方式與線上銷售嫁接催生出各類新業態新模式,如各類到家業務、直播帶貨等,極大促進線下實體零售企業轉型,豐富了消費內容和消費形式,優化消費體驗。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盡管網絡零售依然保持較快增長,但是實體銷售增速更快,2021年1—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25.7%,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為2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實現反超,也使得1—5月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略降至27.67%,而2020年同期為28.96%,反映出實體銷售恢復情況較好。2.城鄉之間及不同省份消費差距有所擴大自2012年以來,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快于城鎮,到2019年二者差距最大到1.1個百分點,2020年受疫情影響,二者均有所下降,而鄉村消費品市場降速仍慢于城鎮0.8個百分點。2021年1—5月,二者雙雙反彈,但是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超過鄉村2.5個百分點,顯示疫情之后農村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的趨勢有所減緩,農村消費仍有待恢復。在不同省份之間,消費恢復情況也有較大差異。在東部十省市中,上海和海南省增速超過40%,分別為48.9%和61.6%,而同為直轄市的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為31.1%,低于全國增速;在中部六省,湖北和山西兩省超過40%,分別為47.8%和43.5%%;西部十二省市中,貴州、重慶和新疆超過40%,分別為40.3%、41.7%和46.3%;東北三省則沒有增速超過40%的省份,且僅黑龍江一省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數。就增速看,東部和中部省市高增長地區遠高于西部省市,表明東、中部地區消費能力更強,復蘇彈力更大。而東北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增速較緩,加上冬季寒冷且時間較長,導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較低。3.居民消費信心及意愿恢復略有波動數據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滿意度指數及預期指數自2020年7月開始回升,2021年1、2月份延續上升態勢,3、4月份有所下降。顯示出由于疫情持續,消費者在消費意愿方面存在觀望情緒。因此,未來應有更多政策在居民收入、生活質量、宏觀經濟、消費支出、就業狀況等方面提振消費者信心,使消費者更加有意愿消費,以促進經濟內循環。具體數據如圖4所示。
居民消費存在的問題
1.疫情導致收入增速放緩且居民儲蓄率上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高,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8.87%,2020年受疫情影響放緩至4.74%。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7.92%降至3.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9.60%降至6.93%。而在居民儲蓄率中,城市居民儲蓄率由2019年的33.75%升至2020年34.48%,從絕對增速來講增幅不顯著;而農村居民儲蓄率由20.21%升至24.93%增幅較大,帶動全國居民人均儲蓄率上升。這表明農村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更大,這也是導致一季度農村居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慢于城市居民的重要原因。2.居民杠桿率下降緩慢制約消費增長盡管2021年一季度居民杠桿率有所下降,由2020年末62.2%下降至62.1%,為2012年以來首次季度性杠桿率下降。其中,中長期貸款(主要是住房貸款)和短期消費貸款占GDP比重都有所下降,各自下降0.2和0.4個百分點;而居民經營性貸款增速加快,居民經營性貸款占GDP之比上升,由2020年末13.4%升至一季度末13.9%,上升0.5個百分點,個人經營性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6%,比上年同期高11.5個百分點。此外,受疫情影響,一些銀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在16家已披露年報的銀行中,有7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其中,民生銀行從2.48%上升至2020年底的3.28%;中信銀行由1.74%升至2.38%;平安銀行由1.66%升至2.16%。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信用卡不良率雖然仍保持在2%以下,但是也分別增加了0.37%和0.31個百分點(券商中國,2021)。3.流通體系不健全導致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流通體系不斷完善,在聯結生產和消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區域發展不均衡以及城鄉二元結構影響,流通體系存在不均衡、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流通成本偏高、流通效率有待提升,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消費潛力釋放。流通體系主要面臨的問題:一是不同規模城市流通設施供給水平有差距。大型城市流通業態豐富,各類大型購物中心、一站式商場、連鎖超市和便利店等不同業態層次完善;各類流通設施供給充分,物流配送效率較高。而在中小城市,品牌連鎖超市等普及率不高,大規模集采難以實現,導致流通環節增多,同時以商品零售為主的傳統零售業態仍占主流,文化、娛樂功能不突出,難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二是農村流通體系不健全。由于農村地區居民消費水平低于城鎮居民,且分布較為分散,消費規模偏小,流通基礎設施供給數量和密度偏低,流通業態較為單一,多為小規模商場或雜貨店,管理方式粗放,對商品品質缺乏甄別能力和管控手段,導致農村流通市場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絕,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農村消費者合法權益,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4.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盡管我國已基本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尚不完善,主要面臨以下問題:一是總體支出水平偏低,以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來測算社會保障支出水平,我國仍處于最佳適度線以下,導致社會保障覆蓋率偏低,自費率高;二是城鄉二元特征較為明顯,盡管近年來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并軌進程不斷加快,但城鄉居民通過社會保障所取得的轉移支付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三是不同性質人員之間社會保障水平有明顯差異,尤其一些民營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費率偏低,或者不愿承擔社保費用,導致員工缺乏相應保障。正因如此,居民消費潛力難以完全釋放出來。
1.采取多種方式增加就業一是對企業給予財稅和金融政策支持,通過減免企業所得稅、為其提供低息貸款等方式,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從而穩定就業。二是提升勞動力專業技能,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日益提高,專業人才需求量快速上升,對傳統低技術人員需求下降,建議實施全方位專業技能培訓,通過行業協會組織、培訓機構等組織各類專業技術培訓,建立培訓與就業聯盟,暢通用工、培訓渠道,為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提高培訓用人率。三是鼓勵自主創業,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入駐創業園區,降低啟動資金門檻和房租壓力,組織創業者集體學習,發揮創業示范引領效應,引導創業者進入其擅長并且市場需求較大的領域,提高創業成功率。2.提高傳統低收入行業待遇近年來,我國較為重視提高傳統行業工資水平,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郵政業和航空、鐵路運輸業就業人員工資增速達到10%以上。但是農林牧漁、水利、居民服務及建筑業等行業工資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其中農林牧漁業長期居于工資水平最低位置,而這些行業關系到國計民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產業,因此應進一步提高這些行業工資水平,改善從業人員待遇,增加上崗補貼和福利,從而提高其消費意愿,擴大消費能力。3.擴大消費供給,激發消費發展動力一是加快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落實力度,降低市場交易的摩擦成本,破除阻礙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束縛因素,使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按照市場規則公開公正地參與市場競爭,并在市場競爭中充分展現活力和挖掘潛力,促進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生產供給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需求,從而擴大消費供給。二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前提下,政府不僅應實施有利于企業升級換代產品的一攬子財稅、金融等扶持政策,還應將這些政策落實落地落細,一視同仁地惠及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或不同地區的企業,消除各類企業面臨的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增強政府在提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撐能力。三是加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力度。要素流動型開放與制度型開放相結合,重點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既通過擴大開放引入新活力,又通過開放形成倒逼機制,催生國內服務領域新業態新模式,從而擴大高質量服務產品供給,優化服務產品供給結構,提高服務產品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更好地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居民消費預期為使消費保持平穩增長,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使其逐漸回歸公益屬性,起到相應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作用,從而釋放消費潛力。可以借鑒日本和韓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如日本針對低收入者和失業者專門制定涵蓋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等多項社會救助專項措施,并針對畢業生發放就業補貼金和職業訓練補助金,針對更換工作的群體發放職業轉換補助金,針對特殊行業就業人群發放夕陽產業就業安定金。韓國頒布《國民年金法》,擴大低收入者界定范圍,將低收入群體數量增加了四倍,對這一群體提供教育、醫療和居住等基本保障,從而大幅增加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
作者:依紹華
- 上一篇: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途徑
- 下一篇:證券公司全面預算管理問題分析
精品范文
10居民消費結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