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06 10:24:31

導語:農業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論文

1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1.1國家政策支持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

21世紀,國家將農業專業合作社看做“三農”政策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并加大其扶持力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設”強調,“要積極發展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專業合作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確規定了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具體內容,為其發展指明了道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使之成為現代農業組織”。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較好,農業合作社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及銷售等多個環節,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逐漸使農業增長方式發生了改變,最終將農業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為可持續發展。

1.2農業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觀是1981年美國人提出的,可持續農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在農業領域的體現。可持續農業思想影響深遠,各國政府都給予了高度重視。199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了發展中國家進行可持續農業的相關內容及要點。我國政府在1994年提出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及規劃,之后在各個五年規劃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并將其與環保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2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不可持續性”

2.1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

我國人口數量大,據統計,農民家庭占2億多戶,其中加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僅為1/8。據有關資料顯示,現代農業發達的國家,其農業組織化程度都非常高,很多發達國家至少75%以上的農民都參加了農業合作社,這不僅大幅提高了組織化程度,還促使農業逐漸規模化、科學化發展。我國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往往根據前一年的市場經濟狀況決定自己當年的生產內容及規模,容易使其決策出現一致性,進而使農產品供應關系失去平衡,這不僅損失了農民的個人利益,也降低了生產效率。

2.2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目前,我國農業水污染比較嚴重,大部分為中度污染,農田廢棄物污染嚴重,主要污染途徑是污水灌溉、農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很多受到污水污染的農田減產,甚至絕收,且危害影響時間久。最近幾年,我國多數地區都焚燒秸稈,不僅污染了大氣環境,還浪費了自然資源。農藥殘留帶來的環境污染是長期的,大量使用會增加農藥的殘留量。農業廢棄物的排放,不僅使周邊環境受到嚴重污染,還影響了周邊水土的質量,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2.3農民貧困,文化素質不高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與農民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關系。文化程度低,接受農業知識及技術的能力也就比較低,從而使農業資源生產效率低下,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很多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僅留下缺乏勞動能力的老人或者勞動力弱的婦女及兒童在農村,致使農業技術的推廣具有很大困難,先進的生產技術無法得到有效推廣,致使農業無法依靠新技術進行可持續發展。

3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

3.1農業專業合作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環境的“公地悲劇”

經濟學關于“公地悲劇”問題的研究開始于1968年,美國學者認為,公地經濟是若干個產權未得到清楚界定的經濟主體構成的經濟制度,此制度產生尋租行為,繼而使經濟體系失去原本的作用。我國農村的公共產權土地較多,農民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可從公地中獲得收益,而不付出成本,致使社會受到額外損失。農村公地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受各種原因的影響,經常出現“公地悲劇”,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阻礙可持續農業的建立。農業合作社通過將分散的農民組織為專業合作社,政府可以對合作社的行為進行規范,從而降低農村公地的交易成本,為農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備用資源。

3.2農業專業合作社能夠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

農業生產效率低下,阻礙我國傳統農業向可持續農業的順利轉變。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用先進生產技術代替傳統效率低下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技術含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政府領導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體系,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此體系不足之處很多,如管理混亂、職責不明確、工作效率低下等,嚴重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農業合作社和農民利益密切相關,能夠指導農民運用科技進行生產,還可以組織技術人員為社員講授生產知識,進行技術交流,從而加快農技推廣效率。

3.3農業專業合作社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

農業只有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才能促使其向可持續的目標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專業化問題,可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生產設備等,從而降低交易成本。統一銷售農產品,為農產品進入大市場提供了可能,增加了農民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此外,合作社能夠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通過組織分散農戶進行集體生產、集體包裝,打造知名品牌,進而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3.4農業專業合作社能夠培養新型農民

農業專業合作社能夠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使其掌握農產品生產、經營及管理等多個方面的知識,進而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使其逐漸成為21世紀的新型農民。農業合作社堅持自愿、平等、民主管理與經營的原則,切實維護社員的自身權益,還能夠激起農民的環保意識,使其在生產中主動將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微觀基礎。

4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4.1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投入

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新型農民的培養、環保、農村經濟的發展等多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些作用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因此政府要給予相應的投資。各級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合作社的培養、管理、技術推廣等內容,服務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生產設備的購置、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及農產品出口等內容,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補貼,鼓勵農民進行合作生產。同時,政府要從長遠利益出發,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可采取多種方式拓寬合作社的資金來源,從而有效解決合作社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問題。

4.2加大對農業專業合作社人才支持力度

農業合作發展難度大,原因之一是缺乏優秀的人才,因此要為農業合作社的發展進行人才支持。

①要完善培訓體系,逐漸提高業務干部的個人水平與能力,同時定期對合作社中的科技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熟悉農業合作社的理念、合作政策等內容,積極鼓勵更多的農民加入合作社;

②要鼓勵合作社人員進行學習,和有關技術人員進行交流,擴大視野,逐漸推動合作社的發展。

4.3加強業務指導,促進農業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

各個地方要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相應的指導。在尊重合作社成員意愿的前提下,根據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等做好合作社的登記工作,并對其管理進行規范。對不具備法律要求但有合作性質的合作社,要依法進行指導,逐漸完善其內部的規章制度,加強民主管理,提高其內部管理水平,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

5結語

我國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歷史悠久,發展方式比較傳統,且農民在分散經營中存在較多的問題。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一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農業專業合作化可以將農民組織在一起,進行規范生產、管理、銷售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分散生產的弊端。加大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力度,可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更好地發展。

作者:楊玉娟劉賽賽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