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遺跡資源可持續發展探討

時間:2022-02-22 11:30:42

導語:汶川地震遺跡資源可持續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汶川地震遺跡資源可持續發展探討

摘要:汶川8.0級大地震的發生,不僅導致了龍門山構造帶上映秀—北川斷裂約240km、彭縣—灌縣斷裂約100km區域地表破裂,同時也形成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地震地質遺跡景觀資源,為地震地質遺跡景觀資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立足于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工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汶川地震特色地質遺跡資源為核心,評估其地震地質遺跡資源,構建汶川地震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為龍門山地區乃至整個四川的災后重建提供一個有效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地震遺跡;可持續發展;研究

0引言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眾多的地震地質專家對地震的地表破裂程度、區域分布、展布規律、動力學機制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同時,汶川地震所表現出獨有的新、奇、特的地質特征以及人文資源也為我們研究震后汶川災區乃至整個四川省的災后重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一方面,它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另一方面也是保證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災區特色產業所急需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1基本情況

地震遺跡(EarthquakeTrace)是地質遺跡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類型,它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其是由破壞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發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遺跡景觀,故又稱為地震遺跡旅游資源(EarthquakeTraceAttractions)。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震災害防御與地質及地震遺跡資源的保護及綜合開發利用等日益受到重視,地震遺跡成為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研究內容涉及古地震遺跡發現及識別、地震遺跡地學意義、類型劃分及開發保護等方面。目前,對于龍門山地區地質遺跡資源的相關研究已相對成熟,李曉琴等(2002)曾對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及其意義、地學旅游資源優勢、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開發保護現狀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同時,2007年開始的《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普查報告》更將四川盆地西部龍門山地區的地質遺跡以及相關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研究提升至新的高度。但是,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前,對于龍門山古地震遺跡資源的調研幾乎為零,眾多研究者并未意識到龍門山各種地質遺跡資源與地震事件的匹配過程。汶川地震發生后,人們逐漸開始對龍門山地區汶川地震遺留下來的地震遺跡資源展開了調研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分類與評價以及開發與保護對策的研究(唐勇等,2010)。同時,對于汶川地震的特色地震遺跡資源的科學研究也進入一個迅速發展和提升的階段。

2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開發意義

1)學習研究地震及次生災害的區域。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斷裂帶上近千年內發生的一次特大型內陸地震,在龍門山地區及其周邊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質遺跡和地震遺址,所以研究意義巨大。汶川地震觸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形式多樣、類型豐富,集中展示了由于地震而直接引發的滑坡、崩塌、堰塞湖、地裂縫等多種樣式的地質災害類型。這些地質災害因為汶川8.0級特大地震的直接作用,顯示出了自身獨特性、典型性與唯一性;因此對這些典型地震型地質災害分布情況、成因機制、運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學意義及價值。2)保護地震地質遺跡的必然選擇。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地質遺跡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是汶川特大地震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也是人類的財富,是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地質資源,又是很好的地質旅游資源。因此,汶川地震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應遵循“立足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所以對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進行可持續的發展與保護是其有效合理利用的最佳選擇。3)旅游觀光與地質科普的最佳結合?,F今的傳統旅游項目已經不能滿足廣大旅游人群的旅游新奇感,而且目前的旅游形式大多限于名山大川、文物古跡的觀光性旅游;對地質類及地質科普類的旅游大多數游客有著很濃的獵奇感。對汶川地震地質遺跡的開發與保護,一方面可以依托汶川地震震后地質遺跡景觀的獨特觀賞價值,為游客提供一個最佳的地震地質災害展示平臺,形成新的旅游增長點。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旅游觀光的同時普及地學知識,提高旅游的新奇度和旅游的整體質量。4)提升四川省整體旅游品味,樹立四川省汶川地震震后旅游形象。四川省的旅游業大多以生態觀光和人文觀賞型旅游為主,其旅游產品也以傳統的旅游項目較多。汶川地震地質遺跡景觀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不僅將帶動四川省旅游業的整體發展,同時也能與周邊旅游景區形成互補性聯動,增強區域競爭優勢;而且對四川省汶川地震地質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也將大大提升四川省整體旅游的品味,有助于樹立四川省地震地質旅游品牌。

3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評價

1)高端品質的地震地質遺跡資源。由于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構造帶特殊的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特征,近30年來龍門山構造帶一直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同時,龍門山構造帶目前仍處活動狀態,規模巨大、形成時間長、構造形式復雜、變形顯著、露頭極好、地貌和水系是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地質記錄,已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在此地質背景下,汶川地震的發生無疑為國際地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活樣板,在今后的20~30年內,龍門山構造帶將成為全球地質學家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2)種類豐富的地震地質遺跡資源。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地質遺跡旅游資源具有典型的獨特性、新穎性和代表性。它是一次板塊內部發生的典型的淺源災害性特大地震,地震地質遺跡保存相對較為完整且類型豐富。尤其是以映秀、都江堰、北川、青川為代表的地表破裂、次生地質災害、被地震破壞的建筑群、地震遺址、遺物、紀念物等更是特色鮮明。同時,這些類型多樣的地震遺跡旅游資源各自代表了地震對不同區域、不同對象的影響強度和作用方式的差異性。比如:北川縣城代表了對極震區城市的毀滅性破壞;映秀鎮遺址代表了對極震區鄉鎮的毀滅性破壞;漢旺遺址代表了對位于強震區的工業區的毀滅性破壞。因此,汶川地震遺址所具有的獨特性、新穎性和代表性特征將成為四川省特色旅游資源最有效的吸引力,可以形成高等級的國家級地質公園,打造多條地震地質遺跡體驗旅游線路,同時汶川地震地質遺跡也是世界級品質的地震地質遺跡資源。3)開發條件優越的地震地質遺跡資源。汶川地震發生后,其本身形成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的地震地質遺跡景觀。而災后建設又廣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獲得了較高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國家也相應頒布了大量鼓勵災后重建的政策和配套資金,為地震地質遺跡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普通民眾也積極參與到災后重建的工程中,特別是許多專家、學者的加入,為汶川地震遺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4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

1)循環戰略。生態脆弱地區的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與發展必須將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自然本底,突出地域特色作為前提條件;也只有真正做到這點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開發進程,同時也只有如此才真正地實現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2)總體布局,分區發展戰略。在四川省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與發展中,應當同本地區主要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長期規劃相銜接,既要從整個區域的生態、經濟、人文等方面的發展全盤考慮,又要針對局部城鎮實施特殊發展策略,總體規劃龍門山地震帶影響區域內的主要地震地質遺跡景觀及受災城鎮。結合地震地質遺跡資源的區域差異性特征,合理安排開發序次,重點開發、優先發展主要區域,以點帶面。3)近遠期相結合戰略。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與發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歷史進程,因此政府職能在此時尤為重要,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以培養自然本底,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還原能力,構建地域特色的地震地質遺跡為基礎。遠期則采用自下而上、區域監控的方式,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以特色旅游資源為主導;加速經濟、社會環境與地震地質遺跡資源的協調發展,從根本上尋求汶川地震地質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模式。4)項目帶動,優化升級戰略。強化地震地質遺跡景觀旅游開發項目支撐及與該區域其它專項規劃的有效對接。以地震地質遺跡景觀旅游開發為抓手,以旅游生產力布局及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實現汶川地震地質遺跡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5結語

汶川地震地質遺跡的保護及旅游恢復重建是地震災難發生后的一項重要事務,其影響和作用遠遠大于單純的抗震救災。通過汶川地震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可以預防次生災害的發生,實現生態修復和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促進災區災后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同時,地震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既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盡早通過編制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組織有關力量對資源進行評估和保護性開發,這樣才能促進災后重建工程的有效建設,促使災后生態、經濟、社會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同德.地質公園規劃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2]崔鵬,韋方強,何思明,等.5•12汶川地震誘發的山地災害及減災措施[J].山地學報,2008,6(3):280-282.

[3]李勇,周榮軍,DensmoreAL,等.龍門山地震帶的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力學文摘,2009,22(4):1-12.

[4]許強.汶川大地震誘發地質災害主要類型與特征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9,20(2):86-93.

[5]唐勇,覃建雄,李艷紅,等.汶川地震遺跡旅游資源分類及特色評價[J].地球學報,2010,31(4):575-584.

[6]闞興龍,李輝,周永章.汶川地震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熱帶地理,2008,28(5):478-482.

[7]李曉琴,覃建雄,殷繼成.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保護[J].山地學報,2004,22(1):12-16.

作者:趙旭 李曉軍 莫曉峰 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