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05 11:20:59

導語:新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論文

摘要:從最近幾年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情況來看,新型金融機構的建設和推廣是一個主要的熱點。隨著新型金融機構試點的不斷開展,三農問題的改善就有了新的驅動因素,為三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金供給渠道。我國新興的農村金融機構相比傳統的涉農金融機構在產權關系上更加透明和明確,結構簡單化但服務面更多層次,更具有靈活性。從新型金融機構的整體發展態勢來看,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是有力的補充,但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且不容忽視。在中國整個金融體系中,農村金融處于基礎地位,但同時又是最脆弱的部分。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情況不理想,市場競爭優勢小,嚴重信息不對稱,貸款難仍然是亟需解決的頭等大事。本文將根據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現狀和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村金融;金融支持;可持續發展;金融創新

走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農業增產增收,農民生活更富裕,城鄉差距縮小并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的經濟活力釋放,歸根結底是財富的支持和驅動,因而農村金融是首要問題。但在我國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下,“不良貸款”、“貸款難”等等成了主要標簽,同時涉農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適應金融市場的競爭。近幾年,農村信用社逐步發展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的大軍,帶動了農村金融的發展。但是僅憑農村信用社來承擔發展農村金融的重任過于單一,增加新的經濟活力的工作始終需要不斷推進。作為農村金融業一注新的清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被提上了日程,這一新的經濟活力不僅富有中國特色,而且符合中國國情。但是在新型金融機構的不斷推進過程中,我們發現,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應對。如何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并推動新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成為了重要的議題。

一、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新活力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和規劃是在我國考慮當前農村金融發展情況下制定的戰略規劃,是符合我國當前實際需要的,具有政策指導性和市場目標性,兼具政策目標和經濟目標,既要考慮盈利能力也要兼顧政策效應,既要做到效益的提高,也要堅持保留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不斷探索農村金融機構的特色發展道路,營造新的,充滿活力的農村金融環境。1.與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完美融合,優勢互補。相比傳統的涉農金融機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更能滿足農民、個體戶、小生產者等的實際需要,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滿足服務對象的資金需求和融資要求。相比較而言,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信息服務、經營成本和財務成本、運營效率上都更具優勢和特點,從而更有利于農村金融機構找到自己的準確角色和未來的發展走向,各機構之間形成資源合理配置,共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貸款利率支撐財務的可行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較高,有效彌補了機構業務開展的經營成本和財務成本,從而在成本環節提高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新型金融機構在提高貸款利率的同時兼顧還款率、覆蓋率,促成雙贏局面的誕生。3.政府放權,市場活力更大。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沒有過多的政府干預,政府的進一步簡政放權,使其市場主體的地位更加明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堅持市場化經營,堅持走自主運作、自主發展、獨立運用的發展道路。

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新問題

1.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服務對象中,農民、個體戶、小生產者等都過于復雜和廣泛,加之監管力度的不足并且也難以全面監督,使得這些金融機構無法對貸款對象的個體進行財務信譽、個體特征等方面全面的了解,信息嚴重不對稱。由于對新型金融機構了解不多,部分貸款者可能會擅自將取得的貸款資金投資于風險較高的項目,而金融機構也無法確定得知這些情況。雖然實際生活中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與貸款者簽訂部分附有限制性條款內容的合同來規范貸款者的資金使用行為,但這只能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無法保證所有的貸款款項都符合要求。2.新型金融機構體系尚未成熟,僅為雛形。在我國目前所規定的成立條件下,新型金融機構的注冊資金下限為幾十萬,與銀行金融機構相比,具有更高的流動風險。除此之外,在經濟底子較為薄弱的部分農村區域,所設的村級銀行,信用社等網點較少,又因為新型金融機構還處于發展初期,還只是一個雛形,沒有像銀行那樣的社會公信力和信譽度,因而難以吸收資金,資金供給面狹窄。尤其是貸款公司,較低的注冊資本要求為設立貸款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通常只開展貸款業務,沒有存款業務,從而形成資金需求多、供給少的尷尬局面。3.機構人員專業素質不理想。從我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情況來看,很多機構將網點設置在較偏僻的農村區域,前來應聘的求職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尤其是專業素質的匱乏,業務水平低下。但同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又面臨著自身規模小和組織小的局限,雖然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設立了組織機構,但專業人員仍然不足以做到一人一崗一位。大部分機構內部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效率不高,直接影響到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自覺性,增加了機構內部控制的風險,操作風險更高。

三、阻礙新型金融機構發展的主要原因

1.資金供給力度不足。由于絕大部分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都是建立不久,吸引資金的渠道少,操作成本高。同時又面臨著當地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當地農民收入較少和沒有過多的閑散資金的情況,從而使得資金來源成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一個頭疼問題。2.機構人力資源匱乏。對于任何行業來說,科技人才都是重要保障,金融行業也不例外。能夠引進和吸收具備專業素質的從業人員和金融人才是解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人才問題唯一出路,是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從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來看,部分工作人員是直接調派到農村網點,不熟悉農村金融市場的環境,還有一部分是當地人員直接招聘,但由于本地人員的專業素質不理想,也難以招聘到理想的金融人才和從業人員,從而加大了金融機構的運營風險。3.自主創新是瓶頸。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的主要客戶是農民、個體戶以及小生產者等,客戶群本身具有較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決定了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的多元化,如果自身沒有較強的實力或創造力,則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發展,從而被淘汰出局。

四、我國新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指向

1.擴充資金供給渠道。為了使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能夠得到有效的拓寬,應該適當的對民間投資者持股比例進行提高,使得民間資本能夠進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此,政府應當積極的加以引導,使得民間資本也能夠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此外,為了使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渠道能夠得到有效的擴充,政府還應當培育一些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通過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的方式來建立起農村金融系統中的資本聯結關系,從而有效的實現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渠道得到有效的擴充。2.完善相關財政法律制度體系。要想使得我國的新型農村金融得到可持續的發展,還必須要加強農村中相關財政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善。在許多農村地區,往往都沒有完善的財政法律制度體系,這對于我國新型農村金融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再加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也是近些年來才發展起來的一種商業性的金融組織,所以關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都還不夠完善,只有建立健全能夠扶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夠使得我國新型農村金融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3.多層面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在當前的農村中,各方面的人才都還較為缺乏,由于受到人們對于農村的傳統認識的影響,所以使得人才大部分都流向了城市,而在我國農村中,各個領域的人才都十分缺乏。在當前的新型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人才也是較為嚴重的問題,大部分農村地區都缺乏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工作經驗的金融從業人員。所以要想使得我國新型農村金融實現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必不可少的。農村金融機構應當積極的引進那些經驗豐富的金融從業人員,對其充分加以利用。而對于已有的員工,則要積極的進行培訓,通過培訓來使得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擴充他們的專業知識。只有建立起了一個綜合素質較高的農村金融工作人員團隊,才能夠更好的為實現我國新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牛玉亭 單位:林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參考文獻

[1]蔣旭.包容性視角下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J].生產力研究,2012(10):40-42

[2]王蒙.農村金融轉型助推新型城鎮化進程研究[J].江淮論壇,2013(5):31-34

[3]姚建軍,范方志,姜國強等.農村金融組織創新中地方政府的行為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4(8):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