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務方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44:00
導語:科技服務方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深層政治經濟體制創新的一個系統工程,增加農民收入是這個工程中的核心工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既是當前緊迫而繁重的任務,也是今后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在現代科技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只有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速農業科技推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經濟競爭科技化的特征日益明顯。當前,雞東縣的農業技術相對落后,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農民在用水、用肥、用種等方面差距較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農產品深加工實現難,農業信息獲取難,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農戶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市場經濟的規模生產,農產品結構單一滿足不了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只有創新科技服務方式,貼近基層,引導農業生產,才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為農民增收提供動力源泉。
二、創新科技服務方式是改變農村科技落后狀況的必然選擇
隨著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對農業技術有了新的需求,不僅需要種植、養殖技術,而且延伸到加工、貯藏、保鮮、轉化等領域;不僅需要高產栽培技術而且要求優質、無公害、反季節生產等技術。但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因受現行體制、農民自身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傳統的科技服務體系存在著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單一、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技術棚架等問題,使農民科技服務面臨著許多困難。
(一)服務體制不健全,服務隊伍不穩
我國農業正處于“政策先導型”向“科技先導型”的轉軌時期,農村科技推廣體制仍未完全走出計劃經濟的模式,科技游離于農村經濟之外,并未產生第一生產力的效益。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地方財政實行“斷奶”,科技推廣服務工作已無法正常運行,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科技推廣人員得不到保障,紛紛離開農村科技服務隊伍另謀生路,導致科技人員嚴重不足,遠遠不能適應農村對科技人員的需求。由于財力、物力、人力的限制,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處于“線斷、網破、人散”的境地。
(二)科技服務功能單一
現在農村對配套的種、養、加工技術和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十分渴求,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并不具備技術綜合功能,沒有形成網絡式的功能齊全的服務體系,無法滿足農民對技術和信息多樣化的需求,再加上科技人才匱乏,特別是特種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生物農業等專業人才奇缺,農民得不到必要的有效的服務。
(三)科技服務手段落后
農業信息化己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農產品產銷信息,對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當前,雞東縣農村信息網站覆蓋面還比較小,農民獲取信息渠道主要是廣播、電視,真正具有時效性、指導性的現代市場信息,大多數農民難以獲取,給農民種植、養殖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和趨同性,流通受阻,農民利益受損,嚴重制約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針對目前科技推廣無人員,科技服務不到位,農民增收有困難的狀況,科技工作者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中心,更新觀念,探索技術服務新方式,開拓技術服務領域,走一條農技推廣改革創新之路。
三、創新科技服務方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載體
為滿足農民對農業技術需求多樣性、綜合性、針對性的要求,雞東縣科技工作者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在原有的技術服務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網絡為支撐,以試驗示范為手段,以示范基地為樣板,以科技培訓為載休的全方位“服務三農”的新路,滿足了農民對農業技術的多層次需求,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動力支持。
(一)以網絡為支撐,開辟綠色通道
雞東縣以農村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利用已有的科技信息網絡和農村通訊覆蓋資源,搭建共享的科技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民開辟便捷的服務通道。首先,雞東縣開通了農業科技咨詢電話。通過電視公布農機中心電話號碼,農藝師電話也向全縣公開。并設立咨詢站,由農機人員坐診,開展農村咨詢服務。對于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由農機宣傳車及時到現場查看,現場診斷,對癥下藥,技物結合,實實在在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其次,利用電視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表現性強的特點,與電視臺聯合開辦《農業與科技》欄目,結合農業生產及農時季節,編播圖文并茂、新穎實用的技術,向農民傳遞生產技術信息。第三、我們充分利用自己建立的農業網絡,經常上網尋求農產品的供銷信息,通過電視向農民,使農民及時掌握市場行情和產品的供求信息,減少了生產盲目性,增強了生產的主動性。
(二)以試驗示范為手段,展示科技魅力
當前,農民因受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的沖擊,變得非常謹慎,“寧信看到的,不信聽到的;寧信求到的,不信送到的。”一定程度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難、使用難。試驗示范則是展示農業科技魅力,取得農民信任的手段之一,因此,雞東縣每年都要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增產潛力大的新品種、新技術,安排在各鄉鎮具有科技意識的農民的責任田里,使試驗田成為農業技術的展示田,觀摩田,展示了科技增產的威力,以實事例證影響著周圍的農民。
(三)以示范基地為樣板,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雞東縣以實施“三個一”工程為載體,在科技副鄉鎮長中開展創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園活動,加強科技示范,拓寬示范空間。目前,全縣已建設科技示范村98個,科技示范園41個,示范基地3.2萬畝。這些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新技術的示范樣板和帶動一方群眾致富的輻射源。
(四)以科技培訓為載體,培育新型農民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腦袋”,只有掌握一技之長,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為此,雞東縣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普及、科技培訓和科技交流,解決群眾在生產活動中的技術難題。(1)圍繞農時季節搞技術培訓,全縣在鄉鎮或村建立了農資經營網點80多個,以各網點為陣地,由農技專家輪流培訓,采用集中分散相結合的辦法,宣傳農業新技術,推廣新產品、新成果。(2)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為滿足廣大農民對科技的需求,雞東縣經常組織林果、畜禽、蔬菜、水果專家,成立實用技術專家服務團,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同時自籌資金,送科技書籍,發放技術資料,向農民傳經送寶。(3)以永安農村黨員培訓基地為依托,對全縣的鄉村科技專業大戶、鄉土人才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造就了一批農村科技標兵。
通過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訓,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和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造成了數以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強勁的人才智力保障。
- 上一篇: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業和農村發展論文